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體心理學(下)(張永洪)

           2.古老的自體客體對自體的回應是共情協(xié)調(diào)的

           

          在自體心理學看來,個體心理的發(fā)展并非力比多發(fā)展的結果,而是自戀從古老形態(tài)向成熟形態(tài)轉化的結果??坪丶僭O:嬰兒與母親原本處于一種原始的、想象中的融合狀態(tài),而嬰兒的意識便從這樣的狀態(tài)中覺醒;此時,原先那種完美的一體性(wholeness)喪失了,而被代之以一對自戀幻想,以此作為某種挽救或補償:其中一個自戀幻想是夸大-表現(xiàn)的自體意象(imagoof the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self),它宣稱“我是完美的”;另一個自戀幻想是理想化的父母意象(theidealized parent-imago),嬰兒宣稱“你們是完美的,而我是你們的一部分”。這兩種意象構成了科胡特所講的雙極自體的兩極。(Jeffrey,2015)

           

          這些古老的自戀意象若要轉化為成熟的自體結構,就需要科胡特所講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s)的回應。此處的自體客體并不是客體關系理論中的客體。自體客體并不會被體驗為是跟自體相分離的,而是被體驗為自體的一部分。

           

          自體客體所履行的功能對于個體的發(fā)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自體無法獨立執(zhí)行這些功能??浯?/span>-表現(xiàn)自體需要鏡映(mirroring),這是指一種理解的、贊賞的回應。科胡特講到,嬰兒需要從母親的眼中體驗到快樂與驕傲的閃光;母親的這種目光是因為嬰兒所做的所有事情,甚至是因為它的存在本身。孩子不會停下對于母親鏡映的渴望,但是又需要這種鏡映逐漸地跟它的發(fā)展成就相協(xié)調(diào):它學會了用杯子喝水、學會了使用廁所、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扔球、學會了彈鋼琴。

           

          科胡特認為古老的夸大自體經(jīng)由兩個階段變成了他所謂的現(xiàn)實自我的一部分。在第一個重要階段,自體客體采用與(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鏡映,來回應孩子夸大-表現(xiàn)的言行。當父母偶爾無法給予這樣的鏡映、出現(xiàn)失誤的時候,就進入到第二個發(fā)展階段,科胡特將之稱為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frustration);因為孩子可以比較容易地處理這一挫折,并且這一挫折為它提供了來鏡映自己的機會,即在給予鏡映的自體客體不在場的情況下,來欣賞它自己的能力和雄心。自體把自體客體的功能轉化為它自身的心理結構,科胡特將這一過程稱作轉變內(nèi)化(transmutinginternalization)。自尊(self-esteem)便是這一過程的副產(chǎn)品。

           

          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則通過兩種獨特的方式來發(fā)揮功能。第一種方式的特征是自我照料和調(diào)節(jié):嬰兒需要母親給予喂養(yǎng)、安慰、刺激以及消除刺激。如果母親能夠溫柔地、及時地為嬰兒提供它所需的這些功能,而只有一些微小的、對于發(fā)展階段來說恰當?shù)倪^失,那么嬰兒就會逐漸發(fā)展出一種能力(一種心理結構),即通過轉變內(nèi)化來為它自己提供這些東西。正如夸大自體產(chǎn)生了自尊那樣。

           

          理想化父母意象的第二項任務是提供一種價值、道德和規(guī)范的榜樣,當兒童達成這些標準的時候,父母回應以溫暖的驕傲。同樣地,如果父母在回應方面出現(xiàn)微小的失誤,孩子就會學著從自己的道德行為中內(nèi)化一種自豪感。這樣的孩子可以做到行為正直、堅守法度,因為它樂意這么去做,而并非因為它意識到某個權威正在監(jiān)視它,等著對它的行為實施獎懲。

           

          通過夸大自體和理想化父母意象的轉變內(nèi)化作用,個體就擁有了健康自體的兩極:基本的雄心和基本的理想。一旦從基本的雄心發(fā)動、經(jīng)由基本的技能、達成基本的理想這樣一個精力充沛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得以建立,那么,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就成為可能。我們就說,個體擁有了健康的自戀。

           

          在科胡特后來(1984)建立的模型中,健康自體還包括天賦和技能這個中間地帶的發(fā)展。就是說,自體的發(fā)展中需要尋求自體客體的相似感,或者說,自體覺得和自體客體是“一類人”。這就是自體與自體客體的孿生關系。當有音樂天賦的孩子陪著拉小提琴的父親練習,當有工匠天賦的孩子與父親在花園里一起干木工活,當一個女孩與媽媽在客廳里織著毛衣……就是這樣的相似感促進了孩子天賦和技能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也使得孩子感到自己身處人類之間,覺得自己是個人類,并且獲得一種模糊但強烈且彌漫的安全感。所以,孩子成長的周圍需要這種具有相似感的人性的存在。

           

          于是,統(tǒng)整的自體結構就包含了的三個部分:雄心、技能、理想??偟膩碇v,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主要是67歲以前)自體客體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孩子對鏡映、理想化、孿生關系的需要,我們就可以說,古老的自體客體對自體的回應是共情協(xié)調(diào)的。

           

          3.古老的自體客體對自體的回應是缺乏共情的

           

          在古老的夸大自體轉化過程中,如果自體客體的失誤并非微小失誤(恰到好處的挫折),孩子的心理無法處理這一失誤,那么這就是缺乏共情的、創(chuàng)傷性的,此時健康的自體結構以及自尊就不會發(fā)展起來。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鏡映性母親死亡了,或者母親太過抑郁、心事重重,以至于無法給孩子共情的回應,那么轉變內(nèi)化的進程就會關閉,而孩子的古老自大就會被分裂,無法再被現(xiàn)實自我所運用。(Jeffrey,2015)

           

          還有一些比較隱蔽的傷害,比如,中國母親(以及學校的老師)通常過份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姿態(tài),當孩子回家,正在眉飛色舞地跟母親講述他在學校的愉快經(jīng)歷時,有些母親會打斷孩子:把你的腿站直了。這樣的打斷實際上干擾了孩子夸大自體的展現(xiàn),應該被視為非共情的。還有,當孩子們在客廳里高興地玩著捉迷藏等游戲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大聲呵斥他們保持安靜。類似這些看似微小的傷害,如果長期積累或者伴有雙親的人格層面的缺陷,也將會影響到孩子自體的統(tǒng)整性。

           

          發(fā)生上述傷害的結果就是,孩子(以及將來的成人)絕望地依附于自大愿望,要么在現(xiàn)實世界缺乏追求這些目標的力量和彈性,要么無法借由現(xiàn)實中獲得的成功來體驗活力和愉悅。在科胡特看來,這是因為當轉變內(nèi)化的發(fā)展進程被中斷以后,現(xiàn)實世界再多的贊美和鼓勵也無法重啟缺失的內(nèi)在結構的發(fā)展。

           

          在理想化父母意象的內(nèi)化過程中,如果母親沒能為嬰兒提供基本的調(diào)節(jié)式照料,嬰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心理結構就不會發(fā)展起來。他可能需要藥物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入睡,或者讓自己清醒起來。

           

          理想化父母意象的另一項功能是為孩子提供一種價值、道德和規(guī)范的榜樣,這同樣需要父母提供的回應是恰到好處的;但是,如果被理想化的父母以一種創(chuàng)傷性方式挫敗了孩子,孩子的內(nèi)化過程就會關閉。假設父親突然被發(fā)現(xiàn)挪用了公司公款,或者母親拋棄自己的丈夫跟另一個男人跑走,那么創(chuàng)傷與關閉就有可能發(fā)生。在遭遇了這樣的自體客體失敗以后,孩子(以及之后的成人)就會尋求那些備受尊崇的人物,去理想化他們,因為只有當這些人確認了它已經(jīng)達成了某種道德行為的標準,它才能夠為這些行為感到自豪。

           

          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乏一種與他人的相似感,缺乏天賦和技能本質(zhì)上相同的人的陪伴和傳授,那么,孩子的技能的發(fā)展就可能會受到挫折。成年后,由于自體中間地帶的缺陷,個體無法發(fā)揮和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

           

          如果自體結構三個組成部分(理想、技能、雄心)中的兩個部分遭受創(chuàng)傷性的、非共情的挫折,那么個體就可能形成自戀人格。

           

          4.自戀人格障礙的癥狀

           

          自戀人格障礙的癥狀是很寬泛和模糊的,總體來說,這些癥狀可能有:一種自大感、一些驅(qū)力化的表現(xiàn)(性欲化、成癮、攻擊性等)、一種深深的抑郁和空虛等等。

           

          這些個案是頗為活躍、社會適應相當良好、功能也很不錯的人士,然而他們的人格障礙卻或多或少嚴重干擾了其工作與生產(chǎn)能力,也干擾了其幸??鞓放c內(nèi)在的平和。(《自體的分析》p.1

           

          在這類個案的精神分析過程中,有時會有暫時的退行擺蕩(regressiveswings)。乍看之下,這時出現(xiàn)的某些癥狀,會令那些不熟悉嚴重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者認為,這些癥狀就足以被標定為精神病。然而,奇怪的是,無論分析師或個案都不會對這些暫時的退行體驗維持太大的警覺,即使如果單獨來看這些體驗的內(nèi)容(例如妄想型猜疑;或妄想性身體感覺和自身感知的劇烈轉變),確實有理由讓人擔心個案已經(jīng)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但整體狀況仍然是令人放心的,尤其因為導致該次退行的事件通??梢员槐孀R出來。而且個案不久就學會當發(fā)生退行時,要去尋找移情的困擾(例如被分析師拒絕而受挫)。一旦分析師熟悉了這位個案——尤其只要他觀察到某種形式的自戀移情(narcissistictransference)已經(jīng)自動發(fā)生——他通常便能相當有信心地下結論:個案的主要困擾并非是精神病,而且即使在以后的分析過程中,有發(fā)生那種嚴重但暫時的退行現(xiàn)象時,她仍會堅信他的結論。(《自體的分析》p.2

           

          科胡特把弗洛伊德界定為人類動機之基礎的強烈的性和攻擊力量看成是二級的、“瓦解的副產(chǎn)品”,由于自體形成發(fā)生中斷,性和攻擊力量試圖挽留一些活力感,否則內(nèi)心世界將是一片荒蕪。他將這個觀點與性欲聯(lián)系起來進行的探討格外有創(chuàng)造力,例如他關于手淫對維持個人的內(nèi)部經(jīng)驗的功能的討論。下面引自科胡特的一段原文。

           

          “由于他甚至在想象中也無法快樂地體驗自身拓展和獨立帶來的激動人心的巨大喜悅,他試圖通過自我刺激獲得最低限度的快樂——受挫自體的愁苦的快樂。換言之,他的手淫并不是驅(qū)力驅(qū)動的:不是健康兒童尋求快樂地穩(wěn)固自體所做出的精力旺盛的行動。他是試圖通過對自己身體最敏感區(qū)域的刺激,暫時獲得他還活著、生存著的證明?!保坪兀?/span>1979,第17頁)

           

          類似地,科胡特對病人在治療中的攻擊和憤怒的理解,不是認為他們表達了內(nèi)在力量,而是把他們看成脆弱秉性的跡象。攻擊性的詆毀可能是病人保護自己的方式,是他在接受分析師成為自體客體時避免所固有的再次受到創(chuàng)傷的危險。當病人進入他所需要的自體客體聯(lián)結重新激活的情境時,他深深地、完全地依賴它的有效功能,因此覺察到分析師的不可靠、軟弱、缺乏協(xié)調(diào)而引發(fā)強烈的暴怒,這是可以理解的。在科胡特看來,攻擊是一種反應,而并非基本能量。(《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p.192

           

          5.自體客體移情

           

          自戀移情(narcissistictransference),即:科胡特后來使用的自體客體移情(selfobjecttransference)。當自戀障礙的個案進入治療情景以后,他試圖重新啟動被中斷的發(fā)展過程。如果分析師沒有進行過早的解析并采取接納的態(tài)度,那么,個案將發(fā)展出穩(wěn)定的自體客體移情。分析師不可忽視或抗拒這些移情,盡管這些移情可能造成反移情焦慮,但要讓病人體驗到他處于所需要的發(fā)展角色中,從而讓病人停滯的發(fā)展過程再次開始。

           

          根據(jù)科胡特最終建立的理論,自體客體移情被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反映了童年所需的三種自體客體經(jīng)驗)。盡管在傳統(tǒng)方式上分析師可能顯得對病人并不重要,但是實際上他作為一種養(yǎng)育環(huán)境(很像溫尼科特的“抱持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病人在其中可以開始感到更受關注,更為真實,內(nèi)心更堅實。科胡特稱之為鏡像移情(mirroringtransference)。第二種自戀移情的發(fā)展是,當病人把分析師看成是完美出色的,通過他與這個有力而重要他人的聯(lián)系而感到自己更加強大和重要??坪胤Q之為理想化移情(idealizingtransference)。最后科胡特還提出了所謂另我(alterego)移情或?qū)\生(twinship)移情,在這種移情中,病人渴望感到與分析師有本質(zhì)的相似,不是外部意義上的類似,而是在意義或功能上類似。(《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p.189

           

          由于在這些移情形式中,病人感到分析師不是獨立的生命,而是病人虛弱的自體所需的延伸,病人預期的對分析師(自體客體)的控制,會在感覺上接近于成年人對自己身心的控制(科胡特與沃爾夫,1978,第414頁)。

           

          這些移情都不像作為經(jīng)典精神分析標志的俄狄浦斯移情??坪匕l(fā)現(xiàn),最令人震驚的是,根據(jù)傳統(tǒng)技術對自戀移情的解析是災難性的。如果分析師對病人解析說(在鏡像移情中)病人的自我知覺是夸大的,需要放棄;或(在理想化移情中)病人對分析師的看法是夸大的,需要拋棄;或(在孿生移情中)假想的在病人與分析師之間的相似性是防御的或虛假的,那么病人的自尊會崩潰,隨之產(chǎn)生的是泄氣的空虛無用感,或報復性的宣泄。

           

          如果這些移情沒有被解析所破壞,而是允許它們蓬勃生長,會發(fā)生什么呢?經(jīng)典理論會預測,由于分析師與病人共謀并滿足了病人幼兒式的、自我專注的幻想,會加深固著或退行。而科胡特發(fā)現(xiàn),他的病人需要長時間沉浸在這些移情狀態(tài)中,從而逐漸發(fā)展出更加可靠的活力或者幸福感。過了一段時間,這些病人沒有退行,而是開始茁壯成長,發(fā)展出更協(xié)調(diào)、堅韌、健康有力的自我感,能夠經(jīng)受挫折,適應生活現(xiàn)實,并在個人體驗中發(fā)現(xiàn)充滿活力的快樂。

           

          在分析情境中,無論分析師如何努力,他都不可能始終完美地符合病人的需要。這就像重啟了病人早年沒有完成的發(fā)展過程,也像父母一樣,分析師無法讓太陽升起或者保護病人不接觸無情的生活現(xiàn)實。因此分析師就像稱職的父母一樣,會慢慢地讓病人失望并逐漸增加(恰到好處的挫折),讓自體客體移情(通過轉變內(nèi)化)轉變成更為現(xiàn)實、但仍然有活力而堅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感受。

           

          最終,病人完成了修通,重新?lián)碛辛艘粋€健康的自體:由基本的雄心發(fā)動、經(jīng)由基本的技能、達成基本的理想的一個精力充沛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

           

          6.自體結構

           

          這個(核心自體)結構是我們感覺作為創(chuàng)造與知覺的獨立中心的基礎,并整合入我們最中心的企圖心與理想,以及我們的身體與心智在空間中自成單位、在時間中為連續(xù)體的體驗。這個統(tǒng)整而持續(xù)的精神構造,關聯(lián)于一組相關的天分與技能;這些天分與技能吸引它自身,或應對核心自體的企圖心與理想的要求而發(fā)展,形成人格最核心部分。

           

          7.共情(empathy):也譯“神入”、“同理心”

          共情,即“替代性內(nèi)省”,是一種能夠思考和感受他人內(nèi)心生活的能力。我們畢生都有能力去經(jīng)驗別人的經(jīng)驗,雖然準確地說這種能力通常會逐漸減弱。在正常環(huán)境下,這種能力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轉變,這種轉變方式雖有個體差異但總體來看仍是可以預測的。在生命的早期,嬰兒以共情方式感知到的環(huán)境似乎充滿了他人的情緒。換言之,這種共情泛濫的情況與大多數(shù)成人對他人經(jīng)驗的淺嘗輒止相反,也不同于深層心理學家對共情的某種科學應用。從生命發(fā)端開始——分析情景也包括在內(nèi)——個體需要的是暴露在稀釋了的共情環(huán)境下,而非完全包圍著的共情環(huán)境。嬰兒感到焦慮時,母親會經(jīng)驗到孩子的焦慮,她會把他抱在懷里。隨之,嬰兒感到被了解與安慰,因為母親經(jīng)驗到的共情信號并非嬰兒全部的焦慮而只是消減了的部分。如果母親的共情能力仍然停留在嬰兒階段,即如果她傾向于因孩子的焦慮而感到驚恐,那么一系列的壞事情便相繼發(fā)生。她可能長期地把嬰兒的焦慮隔絕在外,這就剝奪了嬰兒與她融合并從她的這種由體驗到輕微焦慮到恢復平靜的過程中受益的機會?;蛘撸赡艹掷m(xù)以恐慌來回應,此時會出現(xiàn)兩種負面后果:這為孩子終生無法控制焦慮或其他情感的蔓延打下了基礎,或者使孩子不得不把自己隔絕在這種因過度劇烈而具有創(chuàng)傷性的共情回應之外,她的不可控的共情性共鳴使孩子的心理組織變得貧瘠,使得孩子們長大后無法與自己共情,也無法經(jīng)驗他人的經(jīng)驗,從本質(zhì)上來說,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科胡特,1984)

           

          古老自戀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無法認識到別人的感受,因為在它看來,別人根本就不是獨立存在的。不過,正是通過鏡映性自體客體的回應,自體才能夠認識自己,認識它的感覺。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告訴他:他傷心了、痛苦了,媽媽跟孩子的悲傷或痛苦產(chǎn)生了共鳴。當孩子歡笑的時候,媽媽告訴他那是快樂,而且媽媽也在歡笑。因此,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學會了去辨識自己的情感。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情感表達,我們?nèi)フJ識自己是什么感覺,由此,共情使得我們可以辨識別人的情感。


          (2016年7月1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是自戀型自虐人格嗎?(內(nèi)附評估參考標準)
          自體心理學
          病理性自戀---中德班資料
          船長自體心理學講稿(上)
          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體系綜述
          自體心理學理論二【史上最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