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車的記憶zjkzxd
每當我從影視作品里看到紡車,每當我看到有關(guān)紡車的文章,每當我參觀看到紡車的實物,每當我想起早逝的母親,每當我回憶起故鄉(xiāng),都被家里曾經(jīng)的紡車,在腦海里掀起一番波瀾。
我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接觸紡車的。我的故鄉(xiāng),是產(chǎn)棉之地,家有紡車較為平常。不過,我們1955年(我五歲)離開故土時,紡車并沒有攜帶,包括家中的其它一些用品。據(jù)父母說,原來打算,出來若干年,還要回去的。當然,未能如愿。
進入六十年代,面臨嚴重困難。母親回鄉(xiāng)探親,出于渡難關(guān)考慮,便將紡車帶到邊塞之地。那時候,一切憑票購買。吃穿用,樣樣如此。其中穿的,使用的布票很是緊張。稍微能夠節(jié)省下來的,就是那點絮棉。母親便琢磨著,將棉花織成小土布,以補布料的緊缺。
幼時,當然看到過紡車,只是沒有留下印象。母親帶回紡車后,對它很是新鮮??雌饋聿皇嵌嗝磸碗s。一個扁擔長的架子,一個由木條組成的大鍋一般大小的輪子,一根傳送動力的繩子,一根小小的錠子。就這么一個東西,竟然可以把棉花弄成細線,作為織布的原料。紡車組裝好后,母親便試用起來。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試,便投入使用了。
母親用右手轉(zhuǎn)動紡車搖臂,帶動大輪旋轉(zhuǎn),大輪通過繩子傳導在錠子上。大輪帶動“小輪”即錠子,錠子轉(zhuǎn)的速度很快,難以猜測它的每秒轉(zhuǎn)數(shù)。用左手輕握棉團,不斷由棉團變成粗棉條、細一點棉條,由近及遠地把細棉條變成棉線,棉線到了一定長度,就往錠子上纏繞一下。慢慢的,錠子的線纏多了;到了一定大小,便是完成了一個錠子。然后將棉線取下來,接著再做。取下來的棉線,大概是叫做“穗子”。
我們看著母親紡線,覺得她是那么偉大。一團團棉花,在她的手里,是那么聽話。讓它成了粗細均勻的棉線。母親對自己并不大滿意,覺得幾年不動,手有些生了。母親看我們好奇,便讓我們姐弟們體驗。
我那時十歲剛出頭,“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按照母親教的要領(lǐng),學著母親的樣子,搖動紡車,手中送出棉花,看著粗細不等的線纏繞在了錠子上。感覺挺好,可是效果很不好。棉花緊缺,不能浪費的。也就只能是體驗一下紡車而已。不論怎么說,我也是搖動過自家的紡車,知道紡線過程的。后來,就與紡車再也無緣了。
這些錠子弄成后,還得再帶回老家,幾經(jīng)加工,才能上織機織布。當母親帶著這些錠子要回家乘火車時,被車站人員查問。這里的車站人員,哪里見過這樣的東西呢?母親便詳實具告。費了一番口舌,才上了火車。
織布,工序很是復雜,技巧性也強。當時,母親怎么織布不得而知。但是,母親曾經(jīng)說過的以及后來聽說的,知道在紡線后經(jīng)過拐線、染線、漿線、絡線、經(jīng)線、掏繒等許多工序,才能到織布機上。
順便說到織布機。當時只知道母親回家織布,并不知道織布機的來龍去脈,未曾聽母親說過。一直到我們兄弟姐妹們退休后,閑下來寫點往事的文字。這才從大姐那里知道了一些情況。當然,大姐是從老人那里聽來的??棽紮C,在村里不像紡車那么多。而我家卻能夠擁有一臺。原來這是曾祖母留下來的。我父親是曾祖父母的長子的長子(長孫)。曾祖母有言留下,把這臺紡車給長孫媳婦的。于是,母親成了這臺織布機的繼承者。母親早逝,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三十余年后,退休回到故鄉(xiāng),看到有鄉(xiāng)親在嬸嬸家織布。我還細細端詳了一番,為織布機拍照留影。這就是母親擁有過并使用過的織布機。又過幾年回去,織布機也“束之高閣”了,不再為人們工作了。
家里的紡車,曾經(jīng)陪伴母親和我們?nèi)叶冗^一段困難時光。母親帶著對它的眷戀,去了故土。我們留下了美好記憶,終身難忘。
選自我的《憶海撈針》一書第一部分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