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位于中國東北地區(qū)中部,地處東北亞地理中心位置,地跨圖們江、鴨綠江、遼河、綏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是中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和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吉林建置始于清朝時期,公元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吉林省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qū)永順路1666號,現(xiàn)有文物藏品12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295件,其中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以及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lián)軍文物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以下就對吉林省博物院館藏的18件珍寶進行盤點。
此玉杯高3.2厘米、口長13厘米、口寬9.5厘米。耳杯,又稱羽觴、羽杯,其形制與滿城漢墓出土的料耳杯相似,當為漢代畿內(nèi)工匠的杰作。它大約在公元2~3世紀由中原王朝流入當?shù)?,很可能是中原王朝賞賜給當時高句麗達官貴人的禮物。1958年吉林省集安縣(現(xiàn)集安市)城內(nèi)糧庫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耳杯為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質(zhì)瑩潤,工藝精巧,杯作橢圓形,兩側(cè)各有一弧形耳,珍貴且罕見,是漢代玉制品的精美之作。
此帶鉤長15.7厘米,首部似鷹,眼窩嵌兩顆黑色玉石珠,前額嵌一綠松右,羽用金銀絲錯成。鉤身作鳥喙神人,眼窩嵌藍色寶石,額鑲一滴水狀綠松石,雙手抱魚,作舂食狀。魚身通體以金絲填成鱗片,體側(cè)嵌二銀片,似滴水狀。魚置于“神人”懷中,能活動而不脫出。尾部作飛鳥,口含一藍色寶石;雙足、雙翅卷曲向后成環(huán)形。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圓鈕,鈕面錯銀,作卷云狀,中心嵌一紅寶石。上部腹面錯金銘文“丙午神鉤,君必高遷”八字。下部飾飛鳳,頭足錯金,翅、尾和體部錯銀。1968年吉林省長春市榆樹縣(今榆樹市)劉家鄉(xiāng)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帶鉤造型優(yōu)美,鑄工精巧,加之通體錯金銀,鑲嵌寶石,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珍貴工藝品。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范圍相當于今中國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這件石獅通高64厘米,渤海國大興五十六年(793年),墓里有一對石獅,均用花崗巖雕琢而成。吉林省博物院保存著雄獅,雌獅現(xiàn)藏于延邊博物館。此獅蹲坐,齜牙,瞪眼,張口,渾健有力,讓人心生敬畏。渤海匠師以洗練而又細致的刀法,把守墓石獅刻畫得威武雄健。1949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貞惠公主墓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館。這件石獅昂首蹲坐,雙目渾圓,齜牙咧嘴,造型與陜西省唐乾陵的大石獅頗相一致,可以看出渤海的石雕藝術,與唐代一脈相承的關系。
此塔殘高96.5、基座邊長33.5、寬25.8厘米,灰色砂巖雕制。實心,四角三層?;欠麓u石結(jié)構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有寶瓶式角柱、問柱:壺門、獅子,上緣施仰蓮。塔剎僅存蓮座、蓮珠及球狀“覆缽”,中間三層基本上
這枚銅鏡呈八角形,直徑26厘米,厚0.9厘米。鏡面光亮可鑒,鏡背中央為一半球形鈕,高1.4厘米。鈕的周圍有五行鑄造的文字,文字被規(guī)劃在正方形框內(nèi),框的上下左右分別有對稱的兩組花紋。鏡背鑄契丹小字五行,陳述先生對鏡銘作過釋讀。大意是:時不再來,命數(shù)由天;及時解脫,天相吉人。鏡邊刻漢文“濟州錄事完顏通”七字。據(jù)《金史》記載,天眷三年(1140年)改遼黃龍府為濟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為隆州,貞祜初升隆安府。此鏡稱“濟州錄事”,當為金初官職。完顏通不見史籍記載。此鏡為遼代舊物,后經(jīng)完顏通簽刻發(fā)放使用。1971年吉林省白城市大安縣紅崗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鏡鑄造精湛,紋飾清晰,直徑26厘米,這在遼代的鑄鏡中,堪稱是一面罕見的大鏡,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幾面契丹文銅鏡中鏡面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對于研究遼代契丹族的文化和社會思想等,皆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寶級文物。
此卷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白麻紙七紙接裝,是蘇軾白書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峨》?!颁掏ゴ荷焙汀爸猩剿甚病本鶠榫泼W髡呓宕耸惆l(fā)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結(jié)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
宋代瓷器的質(zhì)地、釉色、式樣、產(chǎn)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貫耳瓶造型來源于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cè)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故名。該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cè)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cè)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系繩帶。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官窯特征明顯,保存完好,更是珍貴難得,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位列我國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此圖縱24厘米,橫324厘米,絹本設色,繪有一、壽春花,二、長春花,三、荷花,四、西施蓮,五、蘭花,六、望仙花,七、蜀葵,八、黃蜀葵,九、胡蜀葵,十、闇提花,十一、玉李花,十二、宮槐,十三、三星在天,十四、旭日初升,十五、桃花荷花,十六、海水,十七、瑞芝,共計十七段,整個畫面真實地展現(xiàn)了自然界百花爭艷、萬物欣榮的景象,洋溢著寧靜歡悅的情緒,每段小楷書標花名并紀年、詩句,書法娟秀平正,稍帶顏體。其中山水小品技法頗類馬遠、夏珪,花卉略近馬麟風格,其中最近馬麟繪畫風格的如畫卷中第五段所繪的蘭花。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吳其貞《書畫記》和張伯駒《叢碧書畫錄》。清宮舊藏,后被溥儀盜運出宮,1964年張伯駒先生捐贈,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用筆工致纖細,設色濃麗典雅,技法頗類馬遠、夏珪和馬麟,為典型的南宋院體畫,是已知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畫家的作品,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國寶級文物。
楊妹子亦稱楊娃,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寧宗(1195-1224)恭圣楊皇后之妹,故稱“楊妹子”。楊以藝文供奉內(nèi)廷,工詩,善書、畫。其畫為掖廷所重,亦復流播民間,書法極似寧宗,故寧宗凡頒賜貴戚書畫和御府藏畫題詠,多由其代筆,如劉松年、馬遠諸畫幅皆是,而題馬遠畫尤多,是目前已知我國有畫作可考的最早的女性畫家。
此圖縱29厘米,橫129厘米,絹本設色,描繪東漢末年蔡邕之女文姬從匈奴歸漢行旅在漠北大風沙中的情景。全卷共畫12人,有著胡服的胡使、頭戴貂冠身著胡裝的蔡文姬、馬夫,后面還有多名護送的官員,并有馬駒、獵犬等動物。此圖有清高宗乾隆所題簽的“宋人文姬歸漢圖”,畫面近中處有乾隆的一首御筆詩,前端有明萬歷“皇帝圖書”、“寶玩之記”兩印。畫中小馬駒、海東青(獵鷹)、獵犬的出現(xiàn),既突出了主題,又增加了畫面的氣韻,使畫卷更增添聲色,說明畫家精通歷史,熟悉生活,特別是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習慣,包括人們的衣著、發(fā)式、用具、坐騎的鞍韉裝飾等等,無不諳熟。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筆墨遒勁簡練,富于變化, 設色淺淡豐富,典雅和諧,整個畫面布置得錯落有致,疏密得當,相互呼應,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
張瑀,金代畫家,畫史無傳,所畫《文姬歸漢圖》卷后左上款署:“祗應司張瑀畫”。畫中有一字漶漫不晰,郭沫若釋為“瑀”字。據(jù)考證,“祗應司”為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設置,系內(nèi)府機構,掌給宮中諸色工作,似清朝內(nèi)府之造辦處。由于宋朝無此機構,由此斷定張瑀為金代宮廷人物畫家。
在古代,革帶不僅是服飾,同時也是一種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飾物,依等級高低,其帶
梅瓶,以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為特征,造型優(yōu)美,可以說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歷史上幾乎各大窯系都有。這件定窯白釉梅瓶是完顏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完顏希尹是女真族完顏部貴族,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今舒蘭市小城鄉(xiāng)附近。完顏希尹智謀超群,頗有才干,年輕時就跟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屢建戰(zhàn)功,他積極倡導和學習漢文化,并創(chuàng)制了女真大字。1980年在吉林省舒蘭縣小城鄉(xiāng)完顏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定窯這種光素的梅瓶并不多見,十分珍貴。
定窯是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chǎn)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qū)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此碗高5厘米,口徑17厘米,胎薄而細,芒口,矮圈足。釉色滋潤柔和,瑩潔可鑒,內(nèi)壁飾花紋六組,每組內(nèi)容不同,有牽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等圖案。1974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出土,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碗釉色瑩潤,構圖井然有序而又富于變化,是一件定窯珍品。施紫釉的定窯瓷器,傳世極少,因而彌足珍貴。
此圖縱41厘米,橫723.8厘米,紙本水墨,取材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山水為背景,人物穿插其間,逐段反映陶淵明辭官歸故里的主要情節(jié),分別是“問征夫以前路”“僮仆歡迎稚子侯門”“攜幼入室”“矯首而暇視”“悅親戚之情話”“扶孤松而盤桓”等。每段以樹石、田園、人馬或屋宇等景物隔開,使各情節(jié)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保持原辭的完整性,又恰當?shù)卣故靖骰顒訄雒?、情?jié),以環(huán)境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于田園林壑的隱逸之思。卷后拖尾處有元代張仲壽行書《歸去來兮辭并序》,亦有元代姚璲、趙孟頫、鄧文原、虞集、劉必達、揭傒斯、太玄子(張嗣成)、柯九思、危素、吳勉,清代高士奇、張照等人的跋文,亦有張仲壽、高士奇、畢沅的收藏印,有嘉慶五璽、宣統(tǒng)三璽。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人物造型準確,刻畫得神情自然,手法洗練,衣紋流暢,用筆細勁流利,與李公麟白描法相近,畫風雖有南宋院體遺規(guī),亦開元代逸筆先路,是何澄作品中少見的傳世珍本,國寶級文物。
何澄(1223年—?),元代畫家,大都(今北京)人。善作界畫,人物故事畫,工繪馬,宗李公麟。世祖時即有名藝壇,被征召入宮。至大初奉皇太后旨,總理龍興宮繪事,官至太中大夫、秘書監(jiān)致仕。所繪兼濕筆、枯筆之效,不拘一格。作品有《四皓圖》《陶母剪發(fā)圖》《泣麟圖》《歸莊圖》等。
此圖縱28厘米,橫602.4厘米,紙本墨筆,為臨李公麟《九歌圖》,為其所作多卷《九歌圖》中的一卷。卷首先繪屈畫像,然后依次繪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當時著名書法家吳睿書辭??芍^書畫合壁,相得益彰。此卷是張渥于至正六年(1346)年冬十月為其好友言思齊所繪。雖說是臨李公麟,實際上是再創(chuàng)造。此圖所畫人物狀貌各異,生動自然,把屈原那種憂國憂民、憔悴枯槁的精神氣質(zhì)再現(xiàn)出來,全卷忠實地表現(xiàn)了《九歌》的辭意。清宮舊藏,后被溥儀輾轉(zhuǎn)運往長春的偽皇宮,1971年王世宜捐獻,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中的人物采用白描手法,所描繪的人物筆法工整流暢、婉轉(zhuǎn)秀麗,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雖臨自李公麟,但卻已融入張渥自身的繪畫風格,反映出元朝的時代氣息,是一件極為珍貴的藝術精品,為了解張渥的藝術成就提供了一件有價值的資料,國寶級文物。
張渥(約公元14世紀,生卒年不詳),字叔厚,號貞期生。淮南人。生年不詳,約卒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不久。博學多才藝,善畫人物,尤精白描。他繼承了宋代李公麟的畫法,被譽為“李龍眠后一人”。
此杯高11.4厘米、口徑13厘米,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jié)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nèi)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游龍,并襯以火焰紋。1975年征集,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碗造型精巧,胎質(zhì)堅致,釉色淡雅,青花色澤青翠濃艷,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此圖縱23.5厘米,橫533厘米,紙本設色,畫卷用沒骨法依次寫出西瓜、藤蔓、紫茄、萊菔、睡蓮、雜草及野卉之屬,其間以精細之筆描繪了田鼠、青蛙及草蟲。整個畫卷布置巧妙,手法靈活,作者直接以色彩點染物象,用墨極少,不事勾勒,色彩鮮艷協(xié)調(diào),畫面生機勃勃,充滿田園景趣,情調(diào)溫馨淡雅。整幅畫面用筆輕松疏放,色彩艷麗透明。由于畫家將色彩的調(diào)和及水分的掌握運用得恰到好處,使得茄子、莖、葉以及茄花暾蕊的質(zhì)感和光感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此畫可稱為我國最早的一幅水彩畫。1964年征集,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藝術概括性強,表現(xiàn)技巧精湛,形象準確,神態(tài)生動,寫意中不失工細,工細中寓有寫意與寫形,沒骨與勾勒等完全地融合在畫面中,充分反映出孫隆在花鳥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其傳世畫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我們今天研究孫隆以及他在花鳥畫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孫?。ㄉ淠瓴辉敚蛔鲗O龍,字廷振,號都癡,毗陵(今江蘇武進)人。明宣德中曾為翰林待詔。善畫禽魚草蟲、花鳥蔬果。用“沒骨法”工寫結(jié)合,墨色參用,風格新穎,獨具生趣。畫翎毛草蟲,全以彩色渲染,生動鮮活,饒有機趣,自成一家,對后代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雪禽梅竹圖》軸、《芙蓉游鵝圖》軸、《花鳥草蟲圖》卷、《花鳥草蟲圖冊》十二頁、《牡丹圖》冊頁等。
《晝錦堂記》乃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為韓琦所作,董氏作《晝錦堂圖》,并書此記于后,書畫相得益彰。此圖縱42厘米、橫1312厘米,絹本設色,無墨線勾勒,純以顏色寫出。畫面表現(xiàn)夏秋之交,一片茂林巒岫,遠近相連,意境平遠開闊的景致,景色宜人,確實是帶有南方風味典型的山間幽居。山石先以重色勾皴,再敷赭石、石青、石綠等色,或暈染,或接染,顯得渾樸醇厚而靈動,并具有整體的裝飾感。樹根坡間的點苔多以花青為之,顯得聚散有致,濃淡得宜。雜樹的造型簡樸嚴明,樹葉的畫法手法多樣而真率渾成,相映成趣。此圖上董其昌自題:“宋人有溫國公獨樂園圖,實父有摹本,蓋畫院中界畫樓臺,小有恕先趙伯駒之意,非余所習:茲以董北苑、黃之久法寫界錦堂,欲以真率,當彼鉅麗耳?!鼻鍖m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通篇筆調(diào)清新爽利,活潑自然,牽連引帶處,簡捷痛快,有一氣呵成之勢,達到了筆墨和文章內(nèi)容相互統(tǒng)一的境界,為董氏行書之精品,全畫無墨立骨,畫風為傳世董畫中所不多見,充滿了文人畫的氣韻,是董其昌青綠山水的代表作,實屬其書畫合璧佳作。
董其昌(1555—1636年),明代官吏、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府華亭(上海松江)人。與睢陽(河南睢縣)袁可立同科,后來成為摯友,在蓬萊閣上留下了著名的《觀海市詩》。善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其畫風筆意安閑溫和、清新秀麗,為松江派代表人物。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chuàng)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他是尚南貶北,抬高文人畫的地位,打擊壓制和他相抗衡的“浙派”,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并成為清代藝壇的主流。
《法界源流圖》又名《千佛圖》,圖像細分九部分內(nèi)容:1、護法天王與神龍八部;2、觀世音;3、佛陀;4、菩薩與佛母;5、十八羅漢;6、禪宗六祖;7、藥師琉璃光佛;8、護法神;9、帝釋、梵王和舍利寶塔,堪稱佛教圖像學百科全書。此圖縱33厘米,橫1635厘米,紙本設色,完成于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內(nèi)容主要描繪的是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法會、禪宗六祖和十八羅漢等形象,每個人物無論從裝束、姿態(tài)、大小還是表情上都各具特色,原本為宋代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所畫(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圖布局謹嚴飽滿,用工筆重彩大描金法,畫佛界諸形象,場面宏大,人物繁多,洋洋大觀,用筆細致非凡,設色濃麗,端莊典雅,為其精心杰作,為中國佛教藝術瑰寶、世界佛教藝術明珠,國寶級文物。
丁觀鵬(1736-1795年),清代畫家,藝術活動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順天(今北京市)人。胡敬《國朝院畫錄》謂:“觀鵬克傳家學?!惫さ泪?、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為法,不尚奇詭,學明代的丁云鵬筆法,有出藍之譽。丁觀鵬擅長畫道釋人物,也善畫山水,曾與弟弟觀鶴同供奉于南熏殿。他是雍正、乾隆朝畫院高手,與唐岱、郎世寧、張宗蒼、金廷標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