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內(nèi)經(jīng)選讀習(xí)題庫(2)

          第六單元 百病始生
          一、名詞術(shù)語
          1、三部之氣:即指傷于上部的風(fēng)雨、傷于下部的清濕、傷于五臟的喜怒等邪氣。

          2、淫泆:即邪氣在體內(nèi)浸淫傳布。淫,浸淫;泆,同溢,有擴散的意思。

          3、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謂虛邪賊風(fēng)遇到人體正氣虛弱之時,則會留滯于人體而發(fā)病。兩虛,指虛邪之風(fēng)與正氣虛弱的機體。相得,即相逢、相遇。
          4、兩實相逢,眾人肉堅:意為正氣充實的人在正常氣候下,就會健康無病。兩實,指正常的氣候變化與人體正氣充實;眾人肉堅,指膚腠固密。

          5、淅然:形容怕冷的樣子。

          6、大經(jīng)乃代:指邪氣由絡(luò)脈深入經(jīng)脈,經(jīng)脈接替絡(luò)脈受邪。大經(jīng),指經(jīng)脈,與較小的絡(luò)脈相對而言。

          7、伏沖之脈:即沖脈,此指沖脈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8、賁響:意為腹中有氣攻沖而鳴響。即腸鳴。賁,同奔。

          9、溏出麋:泛指熱性瀉痢。溏,大便稀溏。麋,同糜,指大便糜爛腐敗,惡臭難聞。

          10、募原:又稱膜原。指腸胃外之膏膜。

          11、因時之序:意為順應(yīng)四時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因,順應(yīng)。時,春夏秋冬四時。

          12、傳精神:即精神專一。傳,同摶,聚之意。

          13、服天氣:即順應(yīng)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服,順也。

          14、起居如驚:。即生活作息沒有正常的規(guī)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驚,卒暴之意

          15、神氣乃?。褐戈枤忾_合失序而浮散損傷。即陽氣耗散。

          16、體若燔炭:形容身體發(fā)熱象燃燒著的炭火一樣,說明熱之甚。燔,焚燒之意。

          17、首如裹:形容頭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是濕困清陽的表現(xiàn)。

          18、濕熱不攘:即濕熱不消除。

          19、大筋緛短,小筋弛長:此為互文,意為筋脈或者收縮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縮。弛,松弛,弛緩。

          20、煎厥:病名。是指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而昏厥的病證。

          21、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氣血上沖,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阻絕不通所導(dǎo)致的昏厥的病證。

          22、汗出偏沮:意為應(yīng)汗而半身無汗。沮,阻止。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癱。

          24、痤疿:痤,即小癤。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25、受如持虛:形容得病之易,就像拿著空虛的器皿受納東西一樣容易。

          26、開闔不得:意為衛(wèi)氣開闔功能失常。

          27、大僂:腰背和下肢彎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證。

          28、瘺:即瘡瘍潰破日久不愈,漏下膿水的瘺管。

          29、俞氣化?。阂鉃樾皻鈴碾蜓▊魅攵鴥?nèi)迫五臟。俞,通腧,腧穴?;?,傳化,有傳入之意。薄,通迫,逼迫。

          30、魄汗:魄汗即白汗,乃是不因暑而汗,即自汗。魄,古通白。

          31、大風(fēng)苛毒:泛指致病作用劇烈的外來邪氣??粒瑓柡?。

          32、上下不并:指陰陽之氣發(fā)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

          33、氣門:即汗孔。

          34、起亟:指陰精不斷地起而與陽氣相應(yīng)。亟,頻數(shù)。

          35、脈流薄疾:指脈中氣血的流動急迫快速。

          36、五藏氣爭:指五臟功能失調(diào),氣機失和。

          37、氣立如故:指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運行正常。

          38、筋脈橫解:即言筋脈縱弛不收。橫,放縱之意。解,通懈,松弛之意。

          39、腸澼:即下利膿血的疾病。

          40、高骨:腰間脊骨。

          41、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無度的重度泄瀉。

          42、精卻:指腎精不能上承而衰退。卻,退之意。

          43、玄府:指汗孔。

          44、病機: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機理。

          45、無失氣宜:指審察病機要從六氣主時出發(fā),不要違背六氣主時的規(guī)律。氣宜,六氣各有主時之宜,即六氣主時的規(guī)律。

          46、轉(zhuǎn)反戾:指筋脈拘攣所致的筋脈扭轉(zhuǎn)、肢體扭曲、角弓反張等多種癥狀。轉(zhuǎn),扭轉(zhuǎn)。反,背反張。戾,身體曲而不直。

          47、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涼。

          48、暴注下迫:指急劇的腹瀉,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劇的腹瀉。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49、必先五勝:意為必須首先掌握自然界五運之氣和人體五臟之氣的偏盛偏衰。五勝,五運五行之氣。

          二、單選題
          1、《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兩虛相得”的“兩虛”是指(  )

          A、自然界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B、虛邪之風(fēng)和人體正氣虛弱    

          C、氣候異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D、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虛弱    E、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

          ?????????????????????????????          (B)
          2、《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兩實相逢”的“兩實”是指(  )

          A、正常的氣候變化和人體正氣充實      B、虛邪之風(fēng)和人體正氣虛弱    

          C、氣候異常和人體正氣充實 D、氣候正常和人體正氣虛弱    E、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

          (A)

          3、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清濕”所傷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

          (B)

          4、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風(fēng)雨”所傷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

          (A)

          5、《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于輸脈時,其癥狀表現(xiàn)為(   )

          A、膚痛惡寒      B、肌痛時作   C、灑淅喜驚     D、肢節(jié)痛,腰脊乃強 E、腸鳴飧泄

          (D)

          6、《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積著于腸胃之募原,其癥狀表現(xiàn)為(   )

          A、飽食則安,饑則痛   B、饑餓則安  C、飽則積見 D、饑則積不見  E、飽則積不見

          (A)

          7、《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之時,則癥狀表現(xiàn)為(   )

          A、腹部疼痛       B、賁響腹脹       C、惡心嘔吐       D、腸鳴便溏       E、灑淅喜驚

          (B)

          8、《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積著于緩筋,其癥狀表現(xiàn)為(   )

          A、飽食則安    B、飽食則痛,饑則安   C、飽則積見   D、饑則積不見   E、飽則積不見

          (B)

          9、《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多寒則(   )

          A、賁響腹脹       B、腹部疼痛       C、腸鳴飧泄       D、便溏出麋         E、惡心嘔吐

          (C)

          10、《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虛邪傳舍于腸胃,多熱則(   )

          A、賁響腹脹       B、惡心嘔吐       C、腸鳴飧泄       D、溏出麋       E、腹部疼痛

                  (D)

          11、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觀點,“喜怒不節(jié)”所傷的部位是(  )

          A、上部    B、下部    C、五臟    D、經(jīng)脈    E、絡(luò)脈

                (C)

          12、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出現(xiàn)“首如裹”病證的原因是(   )

          A、寒  B、暑  C、濕  D、風(fēng)  E、燥

          (C)

          13、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是由于(    )

          A、寒邪外束       B、暑熱薰蒸       C、濕邪困表       D、風(fēng)邪襲表       E、濕邪蘊蒸

              (B)

          14、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薄厥的病因是(    )

          A、七情所傷       B、飲食所傷       C、勞作所傷       D、六淫所傷       E、以上均不是

          (A)

          15、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見濕”則生(    )

          A、水腫    B、偏枯    C、痤疿    D、風(fēng)瘧    E、大疔

          (C)

          16、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則生(    )

          A、癰腫    B、大僂    C、痤疿    D、瘺      E、癤

          (B)

          17、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強力”則傷(    )

          A、肝      B、心      C、脾      D、腎      E、肺

                            (D)

          18、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的論述,五臟陰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味失調(diào)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傷殘     D、陽熱耗傷       E、勞倦所傷

          (A)

          19、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煎厥的主要病機是(    )

          A、陰虛陽亢       B、氣血上逆       C、風(fēng)中經(jīng)絡(luò)       D、痰迷心竅       E、熱閉心包

          (A)

          20、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清靜則肉腠閉拒”的“清靜”是指(    )

          A、四時氣候清靜正常       B、人體陽氣清靜正常       C、人體陰陽平衡協(xié)調(diào)      

          D、人體精神清靜不亂       E、天氣清靜正常

          (B)

          21、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陰陽平衡的關(guān)鍵是(    )

          A、陽氣固密于外       B、陰精充足       C、精神清靜       D、陰氣固守于內(nèi)      

          E、傳精神,服天氣

          (A)

          22、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對陰平陽秘的解釋是(    )

          A、陰氣守持于內(nèi),陽氣運使于外    B、陰氣充足,陽氣壯盛     C、陰陽平和協(xié)調(diào)D、陰氣平穩(wěn),陽氣強盛             E、陰氣固守于內(nèi),陽氣衛(wèi)護于外

                       (C)

          23、在《素問·舉痛論》所述九氣為病中,因于情志者有(    )

          A、七條    B、兩條    C、六條    D、八條    E、九條

          (C)

          24、據(jù)《素問·舉痛論》,思可使(     )

          A、氣上    B、氣緩    C、氣下    D、氣結(jié)    E、氣泄

          (D)

          25、《素問·舉痛論》認(rèn)為“氣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   )

          A、悲      B、恐      C、驚      D、思      E、怒

          (A)

          26、據(jù)《素問·舉痛論》,驚則(    )

          A、氣上    B、氣緩    C、氣亂    D、氣結(jié)    E、氣泄

          (C)

          27、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陽虛則( )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

          (C)

          28、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陰虛則( )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

          (B)

          29、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陽盛則( )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

          (A)

          30、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陰盛則( )

          A、外熱    B、內(nèi)熱    C、外寒    D、內(nèi)寒    E、虛寒

          (D)

          31、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述,導(dǎo)致內(nèi)熱的原因是(    )

          A、感寒    B、感熱    C、傷于飲食       D、傷于情志       E、有所勞倦

          (E)

          32、《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的“上”指的是(    )

          A、上焦    B、肺      C、心肺    D、中、上二焦     E、胃

          (D)

          33、《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下”的原文是(     )

          A、諸逆沖上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D)

          34、《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上”的原文是(     )

          A、諸痿喘嘔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A)

          35、《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火”的原文是(     )

          A、諸痿喘嘔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C)

          36、《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風(fēng)”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暴強直

          (E)

          37、《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肝”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脹腹大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A)

          38、《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肺”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C)

          39、《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腎”的原文是(     )

          A、諸逆沖上       B、諸寒收引       C、諸躁狂越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B)

          40、《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脾”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濕腫滿       E、諸痛癢瘡

          (D)

          41、《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心”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E)

          42、《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濕”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痙項強       D、諸厥固泄       E、諸痛癢瘡

          (C)

          43、《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熱”的原文是(     )

          A、諸風(fēng)掉眩       B、諸寒收引       C、諸氣膹郁       D、諸厥固泄       E、諸脹腹大

          (E)

          44、《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皆屬于寒”的原文是(     )

          A、諸逆沖上   B、諸暴強直   C、諸躁狂越   D、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E、諸痛癢瘡

          (D)

          45、據(jù)《靈樞·口問》,下氣不足,則乃為(     )

          A、痿厥心悗    B、腦為之不滿    C、耳為之苦鳴    D、頭為之苦傾    E、目為之眩

          (A)

          46、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視傷( )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

          (E)

          47、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坐傷( )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

                  (B)

          48、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立傷( )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

                  (D)

          49、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行傷( )

          A、氣  B、肉  C、筋  D、骨  E、血

          (C)

          50、據(jù)《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勞所傷之中,久臥傷( )

          A、氣  B、肉  C、精  D、骨  E、血

                  (A)

          三、多選題
          1、《靈樞·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之“三部之氣”是指(     )

          ① 風(fēng)雨寒暑    ② 飲食    ③ 清濕    ④ 疫癘    ⑤ 喜怒

                                                                           (①③⑤)

          2、《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積證的病機突出地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

          ① 陰虛    ② 寒凝    ③ 氣滯    ④ 血瘀    ⑤ 津停

                                                                           (②③④⑤)

          3、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失衛(wèi)外,濕邪侵害人體出現(xiàn)的癥狀是(     )

          ① 煩則喘喝    ② 首如裹      ③ 為腫    ④ 大筋緛短小筋弛長       ⑤ 體若燔炭

          (②④)

          4、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失衛(wèi)外,煎厥的主要癥狀是(     )

          ① 縱,其若不容       ② 口渴    ③ 目盲不可以視       ④ 耳閉不可以聽       ⑤ 偏枯

          (③④)

          5、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于辛,則導(dǎo)致(    )

          ① 精神乃央    ② 筋脈沮弛    ③ 脾氣乃絕    ④ 大骨氣勞    ⑤ 胃氣乃厚

          (①②)

          6、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如是則骨氣以精”的“骨氣”是指(    )

          ① 氣      ② 血      ③ 筋      ④ 骨      ⑤ 腠理

          ①怒則氣上     ②恐則氣下     ③思則氣結(jié)     ④驚則氣亂     ⑤悲則氣消

          (①②③④⑤)

          14、據(jù)《素問·舉痛論》,悲則氣消的機理是(       )

          ①心系急       ②肺布葉舉     ③上焦不通     ④榮衛(wèi)不散     ⑤外內(nèi)皆越

          (①②③④)

          15、《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認(rèn)為陰虛生內(nèi)熱的機理為(     )

          ①形氣衰少   ②谷氣不盛   ③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④胃氣熱   ⑤熱氣熏胸中

          (①②③④⑤)

          16、《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認(rèn)為陽盛則外熱的機理為(     )

          ①上焦不通利     ②皮膚致密   ③腠理閉塞     ④玄府不通     ⑤衛(wèi)氣不得泄越

          (①②③④⑤)

          17、《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認(rèn)為陰盛則內(nèi)寒的機理為(     )

          ①厥氣上逆    ②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       ③血凝泣   ④氣不運行     ⑤脈不通

          (①②③⑤)

          18、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皆屬于熱”的病機是( )

          ①諸脹腹大     ②諸病有聲,鼓之如鼓  ③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 

          ④諸逆沖上      ⑤諸嘔吐酸,暴注下迫

          (①②③⑤)

          19、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皆屬于火”的病機是( )

          ①諸厥固泄     ②諸禁鼓慄,如喪神守  ③諸躁狂越    

          ④諸逆沖上     ⑤諸病胕腫,疼酸驚駭

          (②③④⑤)

          20、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涉及痙攣、抽搐、拘急的條文是( )

          ①諸風(fēng)掉眩;諸寒收引      ②諸熱瞀瘛     ③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 

          ④諸禁鼓慄                 ⑤諸暴強直;諸痙項強

          (①②③④⑤)

          21、據(jù)《靈樞·口問》,上氣不足,則會出現(xiàn)(       )

          ①腦為之不滿   ②耳為之苦鳴   ③頭為之苦傾   ④目為之眩     ⑤溲便為之變

          (①②③④)

          四、簡答題
          1、如何理解《靈樞·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三部之氣,指傷于上部的風(fēng)雨、傷于下部的清濕和傷于五臟的喜怒。因其所傷害的部位有表之上下和內(nèi)的不同,故稱“所傷異類”。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氣傷人的發(fā)病規(guī)律。因邪氣的性質(zhì)不同,所以侵襲人體的途徑、所傷的部位及導(dǎo)致的病變也不同。

          2、簡述《靈樞·百病始生》對外感發(fā)病機理的認(rèn)識。
          原文“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清楚地闡明了外感發(fā)病的機理,指出人體正氣強弱是發(fā)病與否的關(guān)鍵。疾病的發(fā)生必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正氣虛弱,一是邪氣侵襲?!鹅`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雖有邪氣侵襲,如果正氣不虛,也不會使人生病,即“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當(dāng)正氣虛弱之時,又受邪氣侵襲,則可使人發(fā)病,即文中說:“必因虛邪之風(fēng),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由此可見,本篇把邪氣的侵襲看作是發(fā)病的條件,而正氣虛弱才是發(fā)病的決定因素。從而突出了正氣在發(fā)病中的主導(dǎo)作用。這是《內(nèi)經(jīng)》發(fā)病學(xué)的一貫思想,這不僅為中醫(yī)發(fā)病觀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還提示人們必須注重攝生、保養(yǎng)正氣,避免邪氣侵襲,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病,在治療中則應(yīng)當(dāng)注意扶正以驅(qū)邪。

          3、如何理解《靈樞·百病始生》篇中的“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兩虛,指虛邪之風(fēng)與正氣虛弱的機體。相得,即相逢、相遇。謂虛邪賊風(fēng)遇到正氣虛弱之人,則會留滯于人體而發(fā)病。本句闡明了外感病發(fā)病的機理,指出人體正氣強弱是發(fā)病與否的關(guān)鍵。

          4、如何理解《靈樞·百病始生》篇中的“兩實相逢,眾人肉堅”?
          兩實,指正常的氣候變化和人體正氣充實。眾人肉堅,指膚腠固密。意為正氣充實的人在正常氣候下,就會健康無病。本句指出了人體正氣強弱是發(fā)病與否的關(guān)鍵,突出了正氣在發(fā)病中的主導(dǎo)作用。

          5、如何理解《靈樞·百病始生》篇中的“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原文“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的意思是風(fēng)雨寒熱等外邪,不遇到機體正氣虛弱,是不能單獨侵犯人體使人生病的。本句指出了人體正氣強弱是發(fā)病與否的關(guān)鍵,突出了正氣在發(fā)病中的主導(dǎo)作用。這是《內(nèi)經(jīng)》發(fā)病學(xué)的一貫思想。人體正氣充足,抗病能力就強,雖有致病因素存在也未必發(fā)病。

          6、結(jié)合《靈樞·百病始生》談?wù)勍飧胁〉囊话銈髯円?guī)律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論感受外邪的傳變過程是:虛邪由皮毛至絡(luò)脈,再至經(jīng)脈,再至輸脈,再至沖脈,再至腸胃,再至募原。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外邪侵犯人體的一般傳變規(guī)律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漸漸深入。由此提示醫(yī)生在臨床診治疾病時要早期治療。早期治療,病情輕、病位淺、對人體損害小,故容易治療。晚期治療,則病情重、病位深、對人體危害大,難以治愈。

          7、結(jié)合《靈樞·百病始生》,簡述積證的病因病機。
          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的論述,積證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用力過度、起居不慎、七情失調(diào)等。形成積證的機理雖不盡相同,但其病機總不外乎寒凝、氣滯、血瘀、津停。

          8、《靈樞·百病始生》中“病生于陰”的機理和病因特點是什么?
          《靈樞·百病始生》中指出:“喜怒不節(jié)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币驗槲逯痉謩e由五臟所化生,五志太過,情志傷人,可直接引起內(nèi)在的五臟氣機失常,故曰病起于陰。而內(nèi)傷五臟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點,如心肝多見情志所傷,肺多傷于外內(nèi)寒邪,脾多傷于飲食不節(jié),腎多傷于勞倦、房勞等。此種觀點,為后世醫(yī)家臟腑辨證提供了依據(jù)。

          9、《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生氣通天”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生氣通天”,即人的生命之氣與天地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息息相關(guān),相互通應(yīng)。

          此論斷說明了三方面的含義:第一,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陰陽二氣;第二,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通應(yīng);第三,提出養(yǎng)生必須順應(yīng)自然,主支、自覺地適應(yīng)自然變化。這種順應(yīng)四時陰陽變化規(guī)律,主動調(diào)養(yǎng)身體的思想,貫穿于《內(nèi)經(jīng)》養(yǎng)生防病學(xué)說的始終,具有深刻的指導(dǎo)意義。

          10、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高,通膏,即脂膏類食物。梁,通粱,即精細(xì)的食物。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變,災(zāi)變,害處。足,足以,足能夠。丁,通疔。大疔,嚴(yán)重的疔瘡。全句意為過食肥甘厚味之品,就會使人發(fā)生嚴(yán)重的疔瘡。因為肥甘厚味最易生濕助熱,助熱則使人體陽氣偏勝,陽盛則熱;生濕則又阻遏陽氣正常運行而郁結(jié)化熱,于是導(dǎo)致熱毒逆于血脈肉理,腐蝕血肉而發(fā)為疔瘡。

          11、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故風(fēng)者,百病之始也”?
          本句意為風(fēng)是百病的開端,能引起多種疾病。因為“風(fēng)者善行而數(shù)變”,寒暑濕等邪氣,莫不緣風(fēng)氣而入,故風(fēng)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導(dǎo),外邪侵犯人體常隨風(fēng)邪而入,從而引起各種病證。后世“風(fēng)為百病之首”的說法即導(dǎo)源于此。

          12、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本句意為陰精的產(chǎn)生來源于五味,而貯藏陰精的五臟,又會因過食五味而受傷害。指出了飲食五味對人體具有“養(yǎng)”和“傷”的兩重作用。一方面飲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養(yǎng)五臟,為五臟精氣之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故飲食五味調(diào)和,則五臟精充氣壯,臟腑功能協(xié)調(diào)。另一方面,若飲食失調(diào),五味偏嗜,則不但無益,反而會導(dǎo)致臟氣偏盛,陰陽失衡,從而傷害人體,故調(diào)和五味,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

          13、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亟,頻、數(shù)之意。固,固密。全句意為陰精不斷地起而與陽氣相應(yīng);陽氣為陰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說明人體陰陽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guān)系。陰是體內(nèi)貯藏的精微物質(zhì),為養(yǎng)護陽氣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陽在人體中具有衛(wèi)護于外,從而起著使體表固密并使陰精安守于內(nèi)的作用。

          14、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的含義?
          精,清也,清靜之意?!熬珓t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為互文,即陽氣清柔則養(yǎng)神養(yǎng)筋。本句意為陽氣在清靜柔和的生理狀態(tài)下,發(fā)揮著內(nèi)則養(yǎng)神,外則養(yǎng)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為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在內(nèi)可溫煦五臟六腑,在外可溫養(yǎng)肢體筋脈。說明了人體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陽氣的溫養(yǎng)功能。

          15、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句的含義是陰血寧靜不耗(平靜于內(nèi)),陽氣固密不散,陰陽雙方保持平衡狀態(tài),陰能養(yǎng)精,陽能養(yǎng)神,才能使人體精足神全,維持正常活動。如果陰陽雙方依存關(guān)系破壞,發(fā)生分離決裂(亡陰、亡陽、寒熱真假證等),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就會使體內(nèi)的精氣(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生命活動所需的一切物質(zhì))隨之而竭絕,生命活動也便告終結(jié)。這種強調(diào)陰陽平衡的觀點,是中醫(yī)學(xué)的重要思想,一切活動和養(yǎng)生措施,都是促使陰陽雙方復(fù)歸“陰平陽秘”狀態(tài),達到“精神乃治”的狀態(tài)。因此,本段原文無論在認(rèn)識人體生理、病理,還是防病和治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16、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試述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及其臨床意義。
          本篇以比類取象的方法,從生理、病理兩方面論述了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原文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币蕴柵c天體的關(guān)系為天然模型,推論出人體陽氣的生理功能及運行規(guī)律。陽氣的生理功能,可概括兩個方面:一是氣化溫養(yǎng)功能。陽氣能溫養(yǎng)全身,推動臟腑經(jīng)絡(luò)的功能活動,并把來自外界的物質(zhì)化生為人體的精微物質(zhì),推動精微物質(zhì)運行輸布以充養(yǎng)全身,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人的神得陽氣溫養(yǎng),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識思維活動。筋得陽氣溫養(yǎng),才能屈伸自如,使肢體運動靈活。二是即衛(wèi)外御邪功能。陽氣具有固護肌表,司腠理開合,抗御外邪侵襲的重要作用。故陽氣充盛,則腠理固密,雖有致病邪氣侵襲,亦不易發(fā)病。反之,若陽氣虛弱,衛(wèi)外御邪功能低下,則易致六淫病邪等侵襲而發(fā)病。正因為陽氣在人體中如此重要,因此,保護陽氣的充沛及正常運行,貫穿于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過程的始終,被歷代醫(yī)家所重視。明代醫(yī)家張介賓在《類經(jīng)附翼》中據(jù)此而撰“大寶論”,提出“陽非有余”的觀點,主張以補陽為要務(wù)?!秲?nèi)經(jīng)》的陽氣理論,對后世溫補學(xué)派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具有深遠(yuǎn)的影響。

          17、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煎厥與薄厥有什么區(qū)別?
          煎厥是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而昏厥的病證。病因:過勞;病機:因過勞而致陽氣亢盛,煎熬陰精;陽亢陰虛,至夏陽盛之時,更使體內(nèi)陰虛陽亢,陰不制陽而發(fā)病;病位:肝、腎;癥狀: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昏厥;病性:本虛標(biāo)實。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氣血上逆于頭部所致的昏厥之證。病因:大怒;病機:大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涌,郁積于上而發(fā)??;病位:肝;癥狀:昏厥、頭痛、眩仆,可伴見偏枯的后遺癥;病性:實證。

          18、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逼渲小瓣栆蚨希l(wèi)外者也”,意為人體中的陽氣也依順天空中的太陽在向上向外,起著衛(wèi)護肌表、抵御外邪的強大作用。說明了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人體的陽氣比作自然界的太陽,認(rèn)為天體的運行不息,是靠太陽的光明;人的生命活動,依賴陽氣的溫養(yǎng)。若陽氣虛損或失去正常的運行規(guī)律,就會使體力衰敗、抵抗力下降,外感內(nèi)傷諸邪侵犯人體,發(fā)生諸多疾病,甚至縮短壽命。因而保持陽氣的充沛及正常運行,在防病保健中有重要的作用,這些認(rèn)識為后世溫補學(xué)派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9、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陽氣失常,感受暑邪,會引起哪些病證?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敝赋鐾飧惺钚翱蓪?dǎo)致陽暑與陰暑不同的病證。

          (1)陽暑:由于夏日外感暑邪(在烈日下遠(yuǎn)行、勞作等引起),暑為陽邪,其性升散,故致腠理開泄而汗出;暑熱內(nèi)蘊不解,上迫心肺,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迫肺致肺氣上逆則喘促而喝喝有聲;若大量汗出傷津耗氣,邪熱傷陰以致神明失養(yǎng)則出現(xiàn)精神內(nèi)亂、嗜臥、譫語等。

          (2)陰暑:由于夏月貪涼飲冷,避暑于陰寒之地而引起,即夏月感受寒邪,寒邪侵犯體內(nèi),衛(wèi)陽起而抗?fàn)?,正邪交爭則發(fā)熱。熱邪雖甚,但汗出而散,即用發(fā)汗法治療,邪氣則除。

          20、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簡述煎厥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贝硕卧恼撌隽思遑实牟∫虿C及癥狀恃點。

          病因病機:因為繁勞過度而陽氣亢盛,消爍陰精,導(dǎo)致陰精漸絕于內(nèi)。若反復(fù)發(fā)作至夏季復(fù)感暑邪,則暑熱煎灼真陰,陰竭陽脫而致煎厥。

          癥狀特點:出現(xiàn)目不明、耳不聰,即目花目盲、耳鳴耳聾,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21、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簡述薄厥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贝硕卧恼撌隽吮∝实牟∫虿C、癥狀特點。

          病因病機:暴怒傷肝,肝失調(diào)達而致肝氣上逆,血隨氣逆于上,氣血上郁,以致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阻絕不通,清竅不利而發(fā)生薄厥。

           癥狀特點: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出現(xiàn)筋脈弛緩不收,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等癥。

          22、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簡述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機理。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币鉃閼?yīng)汗而半身無汗之人,日久可導(dǎo)致半身不遂的病證。其機理是“汗出偏沮”的病人本身陰陽失調(diào),久之則氣血失和,阻止于一側(cè),陽氣不能周行于全身,日久患側(cè)肢體筋脈失養(yǎng)而致半身不遂,即發(fā)生偏枯病變。

          23、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簡述痤疿的病因病機。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庇衷疲骸皠诤巩?dāng)風(fēng),寒薄為皶,郁乃痤?!泵鞔_論述了痤疿的病因病機。出汗是陽氣蒸騰津液外泄的生理表現(xiàn),但汗出之后,腠理開泄,濕邪侵入,邪氣侵入皮腠之間,蘊久化熱,濕熱互結(jié),內(nèi)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輕則為疿,重則為癤。若勞累汗出而不注意調(diào)攝,復(fù)感風(fēng)寒之邪,迫聚皮腠,生于面部的而為粉刺(皶),日久郁積化熱而成痤瘡。

          24、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句的含義?
          此句意為陰陽平衡的關(guān)鍵在于陽氣致密于外,陰精才能固守于內(nèi)。進一步強調(diào)了陽氣的主導(dǎo)作用,說明在陰陽平衡中,陽氣是主要方面,起主導(dǎo)作用。陽氣充盛固護于外,一則能防止外邪侵襲,二則能保證陰精內(nèi)守。

          25、運用《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回答人體感受四時邪氣所致病證有哪些?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論述了人體陰陽失調(diào),感受四時邪氣所致的病證,即“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26、結(jié)合《素問·玉機真藏論》論述五臟疾病傳變的原理、方式及其預(yù)后。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說:“五藏相通,移皆有次”,論述了五臟傳變的原理。說明人體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五臟是生命活動的主體,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傳移演化的,即傳變或傳化。

          本篇從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提出并討論了兩種傳變方式。一種是“順傳所勝之次”,如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肺病復(fù)傳于肝,則五臟傳遍,臟氣衰竭而死。由于這種傳變本于五臟五行生克順行次序進行,故稱順傳。另一種是“氣之逆行”,如肝受病氣于心,病氣留舍于腎,病氣傳至肺則死。由于這種傳變逆于五行生克次序,又與上述順傳次序相反,故稱逆?zhèn)鳌1酒性疲骸吧褶D(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說明逆?zhèn)鬟@種傳變方式對于臟氣傷損更甚,預(yù)后不良。

          27、如何理解《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是故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的含義?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云:“是故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此句意為風(fēng)邪是導(dǎo)致百病的首要病因。因為風(fēng)邪為六淫之首,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dǎo),又善行而數(shù)變,故稱之為“百病之長”。

          28、如何理解《素問·舉痛論》中的“百病生于氣”?
          氣,指氣機失調(diào)。“百病生于氣”,是指多種疾病的發(fā)生都是由于氣機失調(diào)所致。此句原文提出了“百病生于氣”的著名觀點,對后世有深遠(yuǎn)的影響。此處的“氣”,指某種因素引起的氣機的異常變化而言,非指病因。提示我們,人體通過“神”的調(diào)節(jié)適應(yīng)著情志的刺激和四季氣候的變化,但人的這一調(diào)節(jié)適應(yīng)是有限度的,若超越了這一限度,就會引起氣機失調(diào),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

          29、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談?wù)劇瓣柼搫t外寒”機理是什么?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慄?!贝硕卧恼撌隽恕瓣柼搫t外寒”的機理。

          “陽虛則外寒”,是寒邪阻遏衛(wèi)陽之氣,衛(wèi)陽不能達于肌表以司溫煦之職,寒邪獨留體表而惡寒。與現(xiàn)今所說因陽虛而惡寒的里證、虛證,有病位表里、病性虛實的差別。

          30、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談?wù)劇瓣幪搫t內(nèi)熱”機理是什么?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所論的“陰虛則內(nèi)熱”是指勞倦傷脾,脾屬土為陰,脾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谷氣留而不行,郁久化熱所生之內(nèi)熱,實乃氣虛發(fā)熱。與現(xiàn)今所說陰虛火旺的內(nèi)熱,有氣虛、陰虛的性質(zhì)差別。

          31、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談?wù)劇瓣柺t外熱”機理是什么?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所論的“陽盛則外熱”是指感受外寒之后,腠理閉塞,衛(wèi)氣郁遏而致的肌表發(fā)熱,范圍僅限于表。與現(xiàn)今所說包括表熱、里熱、表里俱熱在內(nèi)的陽熱亢盛的各種熱證,有范圍大小的差別。

          32、據(jù)《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談?wù)劇瓣幨t內(nèi)寒”機理是什么?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所論的“陰盛則內(nèi)寒”是指陰寒上逆,積于胸中,損傷胸陽的內(nèi)寒證,僅限于胸中。與現(xiàn)今所說各臟腑受寒后的內(nèi)寒證,有范圍大小的差別。

          33、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的機理。
          掉,指頭或肢體動搖不定的病證。眩,頭暈?zāi)垦!⒁曃镄D(zhuǎn)的病證?!爸T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種肢體搐動震搖、頭暈?zāi)垦VL(fēng)類病證,其病機多屬于肝。這是由于肝為風(fēng)木之臟,其病變多化風(fēng)。肝藏血,主身之筋膜,開竅于目,其有病變則木失滋榮,傷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竅,則見肢體搖擺震顫、目眩頭暈。

          34、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的機理。
          收引,指身體蜷縮、筋脈拘急、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的病證。“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句的意思是多種形寒肢冷、肢體蜷縮、筋脈攣急、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的寒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腎。這是由于腎為寒水之臟,主溫煦蒸騰氣化,若其功能虛衰,則失其溫化之職,氣血凝斂,筋脈失養(yǎng),故筋脈拘攣、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

          35、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氣膹郁,皆屬于肺”的機理。
          膹,同賁,此指氣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脹悶?!爸T氣膹郁,皆屬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種氣逆喘急、胸部脹悶的氣機方面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肺。因肺主氣,司呼吸,故氣之為病,首責(zé)于肺。肺病則宣降失常,氣壅郁于胸或上逆,則見呼吸喘急、胸中窒悶、痞塞不通等病證。

          36、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的機理。
          腫滿,即肌膚腫脹,腹部脹滿?!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種出現(xiàn)肌膚腫脹、腹部脹滿等之濕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脾。因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水濕,主四肢,應(yīng)大腹,若脾失健運,水津失布,內(nèi)聚中焦或泛溢肌膚,則見脘腹脹滿、四肢浮腫。

          37、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的機理。
          癢,瘍也。癢瘡,即瘡瘍,包括癰、疽、癤、疔、丹毒等,腫痛是其主要癥狀?!爸T痛癢瘡,皆屬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種腫痛瘡瘍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心。因為心為陽臟,在五行屬火,主身之血脈,若心火亢盛,火熱郁熾于血脈,則腐蝕局部肌膚,形成癰腫瘡瘍。

          38、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的機理。
          瞀,昏糊。瘛,抽搐?!爸T熱瞀瘛,皆屬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種出現(xiàn)神識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熱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火。這是由于火為熱之極,火盛則身熱;心藏神,火熱擾心,蒙蔽心竅,則神識昏糊;火灼陰血,筋脈失養(yǎng),可見肢體抽搐。

          39、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的機理。
          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發(fā)熱的厥證。固,指二便固閉不通,即大便秘結(jié)與小便癃閉。泄,指二便瀉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臟腑?!爸T厥固泄,皆屬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種手足逆冷或手足心發(fā)熱的厥證、二便固閉不通或瀉利不禁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下部的病變?!端貑枴へ收摗吩疲骸瓣枤馑ビ谙聞t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靈樞·本神》又說:“腎氣虛則厥”,說明厥證與腎相關(guān)。腎、膀胱、大腸皆位于下焦,腎主前后二陰,司二便,所以腎的盛衰之變,或影響膀胱氣化,或影響大腸傳導(dǎo),因此可見二便不通或二便瀉利不禁的病證。

          40、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的機理。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廢不用等各種痿證。喘嘔,即喘促、嘔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諸痿喘嘔,皆屬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種痿證、喘促、嘔吐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中上二焦。這是因為肺位于上焦,為心之華蓋,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問·痿論》說“五藏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若肺熱葉焦,津不四布,諸臟失其濡養(yǎng),故發(fā)為痿證。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濁,胃失和降,其氣上逆則嘔;肺失清肅,其氣上逆則喘。

          41、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的機理。
          禁,同噤,口噤不開。鼓慄,即鼓頷戰(zhàn)慄,形容惡寒之甚。如喪神守,猶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動作。本句的意思是多種口噤不開、鼓頷戰(zhàn)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這是由于火熱郁閉,不得外達,陽盛格陰,故出現(xiàn)口禁、戰(zhàn)慄等寒盛癥狀,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熱假寒證。

          42、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的機理。
          痙,病名,癥見筋脈拘急、身體強直、牙關(guān)緊閉等。項強,是指頸項強直、轉(zhuǎn)動不靈。本句意思是多種筋脈拘急、身體強直、牙關(guān)緊閉、頸項強直等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濕。這是因為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阻遏氣機,氣阻則津液不布,筋脈失卻濡養(yǎng),故可致筋脈拘急而見項強不舒、屈頸困難乃至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等癥。

          43、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的機理。
          諸逆沖上,指各種氣機急促上逆的癥狀,如急性嘔吐、吐血、呃逆等。本句意思是多種氣機急促上逆的病證,如急性嘔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這是由于火性炎上,擾動氣機,可引起臟腑氣機向上沖逆,如胃熱氣逆則嘔噦等。

          44、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脹腹大,皆屬于熱”的機理。
          脹腹大,指腹部膨滿脹大。本句意思是多種腹部膨滿脹大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這是由于外感熱邪傳里,壅結(jié)腸胃,致氣機升降失常,熱結(jié)腑實,可見腹部脹滿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難下等。

          45、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的機理。
            躁,手足躁擾、坐臥不寧???,神志狂亂。越,言行舉止乖亂失常。本句的意思是多種躁動不安、神志狂亂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因為心主神屬火,火性屬陽主動,火盛擾神,神志錯亂,則狂言罵詈、毆人毀物、行為失常;火盛于四肢,則煩躁不寧,甚至逾垣上屋。

          46、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的機理。
          暴,猝然。強直,筋脈拘攣,身體強直不能屈伸。本句意為多種發(fā)病急驟,突然出現(xiàn)筋脈拘攣、身體強直不能屈伸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風(fēng)邪所致。這是因為風(fēng)邪內(nèi)襲,傷肝及筋,故多見頸項、軀干、四肢關(guān)節(jié)等出現(xiàn)拘急抽搐、強直不柔之癥。風(fēng)邪善行而數(shù)變,急暴突然為其致病特點。

          47、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的機理。
          病有聲,指因病發(fā)出聲響的癥狀,此處指腸鳴。鼓之如鼓,即腹脹敲之如鼓響。本句意為多種腸鳴有聲、腹部脹滿、叩之如鼓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此由無形之熱邪積聚而壅滯胃腸,氣機不利,傳化遲滯,多見于飲食過飽,或肥甘無節(jié),中脘傳化遲滯,腸胃積滯生熱。腐氣產(chǎn)生,充滿腸胃則脘腹脹滿,其癥腸鳴有聲、腹脹中空叩之如鼓。

          48、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的機理。
          胕,通腐。腐腫,皮肉腫脹潰爛。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驚駭:恐懼害怕,即驚恐不安的神志癥狀。本句意為多種癰腫、疼痛酸楚、驚駭不寧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熱壅滯于血脈,血熱肉腐,令患處紅腫潰爛、疼痛或酸楚;火熱內(nèi)迫臟腑,擾神則驚駭不寧。

          49、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的機理。
          轉(zhuǎn)反戾,指筋脈拘攣抽搐所致的身轉(zhuǎn)側(cè)、背反張、體屈曲的多種癥狀。水液,指由體內(nèi)排出的各種液體,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帶等。水液混濁,指因熱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等液體排泄物黃赤渾濁。本句意為多種筋脈拘攣抽搐所致的肢體拘攣,甚至角弓反張,排出水液混濁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這是由于熱灼筋脈或熱傷津血,筋脈失養(yǎng),即出現(xiàn)筋脈拘攣、扭轉(zhuǎn)、身軀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張等癥。熱盛煎熬津液,則涕、唾、痰、尿、帶下等液體排泄物黃赤渾濁。

          50、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的機理。
          水液,泛指人體代謝所排出的各種液體,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帶等。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涼。此句意為多種排出液體清稀透明而寒涼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寒邪所致。寒邪傷陽,陽虛失于溫化,故寒性液體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點。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薄、帶下清冷、膿液稀薄無臭等。

          51、簡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的機理。
          暴注,指急劇的腹瀉。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本句意為多種嘔吐酸水、急劇腹瀉、里急后重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膽熱犯胃,或食積化熱,胃失和降而上逆,則見嘔吐酸腐或吞酸。熱走腸間,傳化失常,則腹瀉;熱性陽動,故其特點多表現(xiàn)為暴瀉如注,勢如噴射;熱邪糾合濕濁,熱急濕緩,則肛門灼熱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糞便穢臭。

          52、結(jié)合《素問·至真要大論》談?wù)劜C十九條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
          (1)利用相同的病機分析不同的癥狀,如屬火的病機條文,雖癥狀表現(xiàn)不同,但機理相同。如“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等。

          (2)取相似的癥狀推求不同的病機。如“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等條文中,均有筋脈拘急、抽搐的癥狀表現(xiàn),但病機卻不同。

          (3)以六淫五臟部位為綱,把錯綜復(fù)雜的病證進行分析歸類,體現(xiàn)了審因論治,治病求本的辨證思想。如歸納為五臟病機、六淫病機、上下病機等。

          53、簡述《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病機十九條對后世有何影響?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病機十九條為后世醫(yī)家提供了分析病機的示范,對后世病機理論的發(fā)展影響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在此基礎(chǔ)上,參考王冰的注釋,編著成了《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以五運六氣理論闡發(fā)“六氣皆從火化”的病機,從而擴大了病機十九條火熱證的范圍。并且還提出“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的病機,補充了燥邪病機。清代著名醫(yī)家喻嘉言明確提出“秋燥論”,創(chuàng)制清燥救肺湯,使六氣燥邪致病的病機,臻于完善。

          54、如何理解《素問·經(jīng)脈別論》中的“生病起于過用” ?
          第一,在發(fā)病學(xué)上有著普遍意義:在外,有四時氣候寒暑燥濕風(fēng)火等太過或不及,即六淫邪氣致??;在內(nèi),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過激,即七情失調(diào)致病;在飲食上,由于五味偏嗜,饑飽無常,造成腸胃損傷致病;形勞、房勞等太過,也可傷精耗氣致病。

          第二,指導(dǎo)養(yǎng)生防?。簭陌l(fā)病學(xué)角度而言,無論內(nèi)傷、外感,其發(fā)病之由,均因“過用”,因此,體質(zhì)弱者,尤當(dāng)注意養(yǎng)生,避免“過用”;而體質(zhì)強者,若恃強過用,也必生病而不能長壽。

          第三,指導(dǎo)臨床治療:無論用針、用藥,均應(yīng)適度,而不能太過,過則傷正。

          55、結(jié)合“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原文,如何理解正氣在發(fā)病學(xué)方面的意義?
          《靈樞·口問》中說:“邪之所在,皆為不足”,《素問·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二者均指出邪氣之所以能侵犯人體,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都是因為人體正氣不足的緣故。這種觀點闡明了邪正相搏、正氣為主導(dǎo)的中醫(yī)學(xué)發(fā)病學(xué)思想,突出強調(diào)了人體正氣在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研究疾病的形成與防病治病具有普遍的指導(dǎo)意義。

          56、如何理解《靈樞·五變》中的體質(zhì)意義?
          《靈樞·五變》中以樹喻人,說明人的體質(zhì)有強弱之別,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從而提出中醫(yī)體質(zhì)學(xué)課題,豐富了藏象學(xué)說內(nèi)容,并成為中醫(yī)學(xué)論病、治病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

          體質(zhì)是人體的個體在功能、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上相對穩(wěn)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現(xiàn)為個體的生理反應(yīng)的特性,在病理上則表現(xiàn)為個體發(fā)病的傾向性。本篇指出樹木質(zhì)脆者易傷,人之質(zhì)弱者易??;體質(zhì)不同,發(fā)病各異。即“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人的體質(zhì)是關(guān)鍵。并得出結(jié)論“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jié)、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這一觀點,在《內(nèi)經(jīng)》體質(zhì)理論中偏重于形質(zhì)差異,故本篇有“因形而生病”的論斷,這對于中醫(yī)臨床診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57、如何理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意為風(fēng)寒燥濕之類外邪以及痰食瘀血之類的內(nèi)生邪氣充盛于機體,則為實證;而精氣血津液以及臟腑經(jīng)脈之氣耗損脫失,則為虛證。說明實乃有形之邪氣壅實,虛乃氣血津液、臟腑精氣等正氣虧虛。此為臨床辨證論治,確立虛實補瀉治療原則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58、如何理解《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守經(jīng)隧“的含義?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中說:“五藏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jīng)隧焉?!敝赋鑫迮K之間及其與體表器官組織的相互聯(lián)系,皆以經(jīng)脈為通道。因此要遵循經(jīng)脈理論,調(diào)治各種疾病。闡明了中醫(yī)學(xué)通過經(jīng)脈調(diào)治內(nèi)在五臟疾病的理論依據(jù)及道理,具有廣泛的臨床指導(dǎo)意義。

          百病始生論述題
          五、論述題
          1、結(jié)合《靈樞·百病始生》篇談?wù)務(wù)龤夂托皻獍l(fā)病過程中的關(guān)系,有何指導(dǎo)意義?
          疾病的發(fā)生必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正氣虛弱,一是邪氣侵襲。《靈樞·百病始生》篇認(rèn)為雖有邪氣侵襲,如果正氣不虛,也不會使人生病,即“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當(dāng)正氣虛弱之時,又受邪氣侵襲,則可使人發(fā)病,即文中說:“必因虛邪之風(fēng),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由此可見,本篇把邪氣的侵襲看作是發(fā)病的條件,而正氣虛弱才是發(fā)病的決定因素。因此,正氣強弱是發(fā)病與否的先決條件,是疾病過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這種觀點不僅為中醫(yī)發(fā)病觀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還提示人們必須注重攝生、保養(yǎng)正氣,避免邪氣侵襲,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病,在治療中則應(yīng)當(dāng)注意扶正以驅(qū)邪。
           
          2、根據(jù)《靈樞·百病始生》篇,試述虛邪賊風(fēng)侵入人體后由淺入深的傳變次第、所出現(xiàn)的癥狀及對臨床的指導(dǎo)意義。
          虛邪賊風(fēng)入侵人體后,由淺入深地傳變,先皮膚,次絡(luò)脈,再次為經(jīng)脈,再次為輸脈,再次為伏沖之脈,再次為腸胃,再次為募原。病邪每到一處,都會影響該部位的功能,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癥狀。在皮膚,毛發(fā)豎起,淅然惡寒,皮膚痛;在絡(luò)脈,肌肉疼痛,時作時止;在經(jīng)脈,惡寒伴驚駭不寧;在輸脈,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脊強硬;在伏沖之脈,身體沉重而痛;在腸胃,氣脹攻沖,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泄利、大便粘稠滯下;在腸胃外募原間,血絡(luò)瘀滯,漸漸生成腫物。病隨邪著,變化無窮。原文提出了外邪傷人致病的一般傳變規(guī)律,即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最后發(fā)生“積”。在傳變過程中,因邪氣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癥狀。此與《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一脈相承,且更為詳細(xì)。這種外感病傳變規(guī)律的論述,意義有二:其一,傳變過程不僅有早期、中期、晚期的含義,而且示以不同部位,對確立治則治法有指導(dǎo)意義,如邪在皮毛,當(dāng)以表散;邪在經(jīng)脈,當(dāng)通經(jīng)脈;若邪氣入里,則當(dāng)從里泄邪。其二,由于疾病的傳變是由表入里,逐次加重,故宜早期治療,防止其傳變;若待“邪氣淫泆”而治,必貽誤時機,預(yù)后不良。由此提示醫(yī)生要早期治療,及時截斷傳變途徑,以取得滿意的療效。疾病的其他傳變方式常有循經(jīng)傳變、臟腑相移及按生克次序傳變等多種。

          3、結(jié)合《靈樞·百病始生》篇及其他有關(guān)篇章,試述《內(nèi)經(jīng)》對疾病發(fā)病原因的認(rèn)識。
          關(guān)于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內(nèi)經(jīng)》中許多篇都有論述?!鹅`樞·口問》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fēng)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薄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濕寒風(fēng)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與本篇所述略同,均列出了天空中的風(fēng)雨寒暑之氣、地上居處的寒濕之氣、人體自身的情志過激,以及飲食、房勞等都可成為致病因素。同時,對各種病因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進行了說明。關(guān)于病因的分類,諸篇悉按發(fā)病部位以類之,本篇也以“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而定為“三部之氣”?!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也謂:“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fēng)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將病因分為陰陽兩大類。

          4、如何理解《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陽氣“失其所則折壽”的機理?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為陽氣對于人體就像天空中太陽一樣,起著強大的衛(wèi)外作用和溫煦功能。若陽氣運行失常,就會不知不覺地?fù)p傷人體而縮短壽命。其機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機體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皆在陽氣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陽氣不足,生化無力,則諸臟失養(yǎng),甚至枯竭(陽損及陰),從而損傷壽命。

          (2)陽氣的衛(wèi)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護機體的抗病能力,如果陽氣不足,衛(wèi)外不密,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從而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而損及壽命。

          (3)陽氣為人體生理之火,既能溫養(yǎng)諸臟,又可布精。如果陽氣不足,諸臟失于溫煦而功能低下,則人體虛弱易致病,從而損傷壽命。

          5、根據(jù)《素問·生氣通天論》試比較煎厥和薄厥的異同。
          煎厥和薄厥是因人體陽氣失常而導(dǎo)致的兩種病證,但二者卻有相同之處。

          相同點有:
          (1)病因方面:均為內(nèi)傷所引起;

          (2)病機方面:均為內(nèi)傷陽氣,導(dǎo)致陽氣功能失常所致;

          (3)癥狀方面: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癥。

          不同點有:
          煎厥是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而昏厥的病證。

          病因:過勞

          病機:因過勞而致陽氣亢盛,煎熬陰精;陽亢陰虛,至夏日更使體內(nèi)陰虛陽亢,陰不制陽而發(fā)?。?br>
          病位:肝、腎;

          癥狀: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昏厥;

          病性:本虛標(biāo)實。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氣血上逆于心胸或頭部所致的昏厥之證。

          病因:大怒;

          病機: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涌,郁積于上而發(fā)病;

          病位:肝;

          癥狀:昏厥、頭痛、眩仆,可伴見偏枯的后遺癥;

          病性:實證。

          6、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試述飲食五味偏嗜過用的危害。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陰,陰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處泛指各種飲食物。五宮,即指五臟。五臟藏蓄陰精,故稱為陰之五宮。指出陰精的產(chǎn)生,本源于五味,而藏蓄陰精的五臟,又會因過食五味而受傷害。說明飲食五味對人體具有“養(yǎng)”和“傷”的兩重作用。飲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養(yǎng)五臟,為五臟精氣之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因此飲食五味調(diào)和,則五臟精氣充盛,臟腑陰陽協(xié)調(diào)。若飲食失調(diào),五味偏嗜過用,則不但無益,反而會導(dǎo)致臟氣偏盛,破壞陰陽平衡,從而傷害人體。原文運用五行乘侮加以分析,即五味各有選擇性地“先入”某臟,若久食過用某味,則先傷其相應(yīng)之臟,繼而傷害其相關(guān)之臟。如酸味太過,肝氣亢盛,木乘土,而致“脾氣乃絕”等。因此,調(diào)和五味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過用偏嗜五味則會導(dǎo)致五臟陰陽失調(diào),危害人體健康。

          7、結(jié)合《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試述陽氣的生理功能。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論述陽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原文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闭f明人體的陽氣運行于人身有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按正常規(guī)律運行,才能發(fā)揮其正常的功能,而起到溫養(yǎng)機體、抵御外邪的作用。即陽氣具有溫養(yǎng)和衛(wèi)外的生理功能。

          (2)原文指出“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精,清也。即陽氣清柔則養(yǎng)神養(yǎng)筋。本句意為陽氣在清靜柔和的生理狀態(tài)下,發(fā)揮著內(nèi)則養(yǎng)神,外則養(yǎng)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為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在內(nèi)可溫煦五臟六腑,在外可溫養(yǎng)肢體筋脈。說明了人體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陽氣的氣化溫養(yǎng)功能。

          (3)原文指出“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必?,頻、數(shù)之意。固,固密。全句意為陰精不斷地起而與陽氣相應(yīng);陽氣為陰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說明人體陰陽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guān)系。陰是體內(nèi)貯藏的精微物質(zhì),為養(yǎng)護陽氣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陽在人體中具有衛(wèi)護于外,從而起著使體表固密并使陰精安守于內(nèi)的作用。

          8、結(jié)合《素問·舉痛論》,簡述九氣致病的機理。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涌,故嘔血;肝氣橫逆,乘襲脾土,故飧泄。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暴喜傷心,致使心氣渙散不收,精神不能集中,出現(xiàn)笑不休,甚則狂。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哀太過而致心系拘急,肺葉脹大而不宣降,營衛(wèi)之氣壅遏于上焦,氣郁化熱,熱邪耗傷胸中氣血,可致肺痿、痿躄等證。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卒恐傷腎,導(dǎo)致腎精不能隨陽氣上奉而下陷,久則上焦之氣不通而郁閉,氣不得上升則還降于下焦,致氣郁于下則下焦脹滿,出現(xiàn)遺尿、遺精、腹瀉等證。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過度的驚嚇,導(dǎo)致精神不能內(nèi)守而動蕩不安,出現(xiàn)癡癲、僵仆等證。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思慮過度,則志凝神聚,氣留不散,久則傷脾,運化無力,出現(xiàn)嗜臥、胸悶、納呆等癥。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陽氣,在表使腠理閉塞,表現(xiàn)為寒熱無汗;在里使陽氣收斂,氣機不暢,表現(xiàn)為腹痛等證。

          “炅則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熱邪傷人,陽氣亢盛,致使腠理開,汗大泄,氣隨汗泄,故稱氣泄。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矣”,疲勞過度,導(dǎo)致腎精耗于內(nèi),陽氣馳張于外,外內(nèi)之氣皆散越,出現(xiàn)喘息汗出等證,導(dǎo)致正氣耗散。

          9、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簡述對病機十九條如何歸類。
          (1)屬六淫病機的有12條:

               諸熱瞀瘛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

          火   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諸躁狂越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

                   諸脹腹大

          熱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    皆屬于熱

                   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

          風(fēng):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

          寒: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濕: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2)五臟病機有5條: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3)上下病機有2條: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10、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屬“火”的五條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由于火為熱之極,火盛則身熱;心藏神,火熱擾心,蒙蔽心竅,則神識昏糊;火灼陰血,筋脈失養(yǎng),可見肢體抽搐。故神識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熱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火。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由于火熱郁閉,不得外達,陽盛隔陰,故出現(xiàn)口禁、戰(zhàn)慄等寒盛癥狀,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熱假寒證。故口噤不開、鼓頷戰(zhàn)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由于火性炎上,擾動氣機,可引起臟腑氣機向上沖逆,如胃熱氣逆則嘔噦等。故氣機急促上逆的病證,如急性嘔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因為心主神屬火,火性屬陽主動,火盛擾神,神志錯亂,則狂言罵詈,毆人毀物,行為失常;火盛于四肢,則煩躁不寧,甚至逾垣上屋。故多種躁動不安、神志狂亂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由于火熱壅滯于血脈,血熱肉腐,令患處紅腫潰爛、疼痛或酸楚;火熱內(nèi)迫臟腑,擾神則驚駭不寧。故癰腫、疼痛酸楚、驚駭不寧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火邪所致。

          11、怎樣理解《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五臟病機和病證?
          (1)“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掉,指頭或肢體動搖不定的病證。眩,頭暈?zāi)垦?,視物旋轉(zhuǎn)的病證。“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種肢體搐動震搖、頭暈?zāi)垦VL(fēng)類病證,其病機多屬于肝。這是由于肝為風(fēng)木之臟,其病變多化風(fēng)。肝藏血,主身之筋膜,開竅于目,其有病變則木失滋榮,傷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竅,則見肢體搖擺震顫,目眩頭暈。

          (2)“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收引,指身體蜷縮、筋脈拘急、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的病證。“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句的意思是多種形寒肢冷、肢體蜷縮、筋脈攣急、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的寒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腎。這是由于腎為寒水之臟,主溫煦蒸騰氣化,若其功能虛衰,則失其溫化之職,氣血凝斂,筋脈絡(luò)失養(yǎng),故筋脈拘攣、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

          (3)“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膹,同賁,此指氣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脹悶?!爸T氣膹郁,皆屬于肺”句的意思是多種氣逆喘急、胸部脹悶的氣機方面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肺。因肺主氣,司呼吸,故氣之為病,首責(zé)于肺。肺病則宣降失常,氣壅郁于胸或上逆,則見呼吸喘息、胸中窒悶、痞塞不通等病證。

          (4)“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腫滿,即肌膚腫脹,腹部脹滿?!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種出現(xiàn)肌膚腫脹、腹部脹滿等之濕類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脾。因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水濕,主四肢,應(yīng)大腹,若脾失建運,水津失布,內(nèi)聚中焦或泛溢肌膚,則見脘腹脹滿、四肢浮腫。

          (5)“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癢,瘍也。即瘡瘍,包括癰、疽、癤、疔、丹毒等,腫痛是其主要癥狀?!爸T痛癢瘡,皆屬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種腫痛瘡瘍的病證,其病機大多屬于心。因為心為陽臟,在五行屬火,主身之血脈,若心火亢盛,火熱郁熾于血脈,則腐蝕局部肌膚,形成癰腫瘡瘍。

          12、《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屬“熱”的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1)“諸脹腹大,皆屬于熱”:即多種腹部膨滿脹大的病癥,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這是由于外感熱邪傳里,壅結(jié)腸胃,致氣機升降失常,熱結(jié)腑實,可見腹部脹滿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難下。

          (2)“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即多種腸鳴有聲,腹部脹滿,叩之如鼓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此由無形之熱積聚而壅滯胃腸,氣機不利,傳化遲滯,多見于見飲食過飽,或肥甘無節(jié),中脘傳化遲滯,腸胃積滯生熱。腐氣產(chǎn)生,充滿腸胃則脘腹脹滿,其癥腸鳴有聲、腹脹中空叩之如鼓。

          (3)“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即多種筋脈拘攣抽搐所致的肢體拘攣,甚至角弓反張,排出水液混濁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這是由于熱灼筋脈或熱傷津血,筋脈失養(yǎng),即出現(xiàn)筋脈拘攣、扭轉(zhuǎn)、身軀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張等癥。熱盛煎熬津液,則涕、唾、痰、尿、帶下等液體排泄物黃赤渾濁。

          (4)“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即多種嘔吐酸水、急劇腹瀉、里急后重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熱邪所致。膽熱犯胃,或食積化熱,胃失和降而上逆,則見嘔吐酸腐或吞酸。熱走腸間,傳化失常,則腹瀉;熱性陽動,故其特點多表現(xiàn)為暴瀉如注,勢如噴射;熱邪糾和濕濁,熱急濕緩,則肛門灼熱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糞便穢臭。

          13、《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屬于上下的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1)“諸痿喘嘔,皆屬于上”: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廢不用等各種痿證。喘嘔,即喘促、嘔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諸痿喘嘔,皆屬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種痿證、喘促、嘔吐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中上二焦。這是因為肺位于上焦,為心之華蓋,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問·痿論》說“五藏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若肺熱葉焦,津不四布,諸臟失其濡養(yǎng),故發(fā)為痿證。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濁,胃失和降,其氣上逆則嘔;肺失清肅,其氣上逆則喘。

          (2)“諸厥固泄,皆屬于下”: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發(fā)熱的厥證。固,指二便固閉不通,即大便秘結(jié)與小便癃閉。泄,指二便瀉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臟腑?!爸T厥固泄,皆屬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種手足逆冷或手足心發(fā)熱的厥證、二便固閉不通或瀉利不禁的病證,其病機大都屬于下部的病變。《素問·厥論》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靈樞·本神》又說:“腎氣虛則厥”,說明厥證與腎相關(guān)。腎、膀胱、大腸皆位于下焦,腎主前后二陰,司二便,所以腎的盛衰之變,或影響膀胱氣化,或影響大腸傳導(dǎo),因此可見二便不通或二便瀉利不禁的病證。

          第七單元 病之形能
          一、名詞術(shù)語

          1、傷寒:病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病;狹義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處傷寒為廣義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

          2、兩感:表里兩經(jīng)同時受邪發(fā)病。如太陽與少陰兩感,陽明與太陰兩感,少陽與厥陰兩感。

          3、煩滿:煩悶。滿,通懣。


          4、囊縮:陰囊收縮。

          5、大氣:指邪氣。

          6、脈躁疾:脈象躁動不安而疾數(shù)。

          7、陰陽交:指陽熱之邪入于陰分與陰精正氣交結(jié)不解,是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證候。交,交爭。

          8、精無俾:此言精氣得不到補益充養(yǎng)。俾通裨,補益之意。

          9、三死:指汗出復(fù)熱而不能食、脈躁疾、狂言三癥。

          10、風(fēng)厥:病名。指太陽受風(fēng),少陰氣逆而導(dǎo)致的發(fā)熱汗出,煩悶不除的病癥。

          11、勞風(fēng):病名。指因勞而虛,因虛而感受風(fēng)邪所產(chǎn)生的以惡風(fēng)振寒,項強冥視,咳吐青黃痰為主證的病證。

          12、強上冥視:強上,指頭項強急不舒;冥視,指視物不清。

          13、俛仰:指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前后俯仰。俛,同俯。

          14、喉中介介如梗狀: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狀。

          15、喉痹:指咽喉腫痛,吞咽阻塞不利。

          16、兩胠:左右腋下脅肋部。

          17、長蟲:指蛔蟲。

          18、遺失:《針灸甲乙經(jīng)》《太素》均作“遺矢”。遺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19、要數(shù)極: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要數(shù),即要理,重要的道理。

          20、發(fā)蒙解惑:啟發(fā)蒙昧,解除疑惑。

          21、稽首:即叩頭。古時的一種禮節(jié),雙膝、雙肘及頭至地。即五體投地。

          22、稽遲:言經(jīng)脈氣血阻滯不利?;糁挂?。遲,徐行也。

          23、喘動應(yīng)手:即血脈搏動按之急促應(yīng)手。

          24、陰股:即大腿內(nèi)側(cè)近前陰處。

          25、宿昔:稽留日久之義。宿,止也。昔,久遠(yuǎn)也。

          26、絀急:屈曲拘急。絀,屈曲。急,拘急。

          27、俠脊之脈:指脊柱兩旁深部之經(jīng)脈。此指邪客脊柱兩旁深部之伏沖、伏膂脈。

          28、背俞之脈:即足太陽膀胱經(jīng)脈。因行于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脈分布有五臟六腑的腧穴。

          29、厥氣:即寒逆之氣。

          30、癉熱:熱甚也。

          31、行痹:是以肢節(jié)疼痛游走無定處為特點的痹證,亦稱風(fēng)痹。

          32、痛痹:是以疼痛劇烈為特點的痹證,亦稱寒痹。

          33、著痹:是以痛處重滯固定,或頑麻不仁為特點的痹證,亦稱濕痹。

          34、心下鼓:心下鼓動,即心悸。

          35、上為引如懷:形容腹部脹大,如懷孕之狀。

          36、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謂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脊以代頭,謂頭俯不能仰,背駝甚,脊高于頭。尻,尾骶部。踵,足后跟。

          37、上為大塞:上焦痞塞。上,指上焦。大,郭靄春校“大”應(yīng)作“不”,形誤。不與否古通,而否又通“痞”,故“大塞”即“痞塞”之義。

          38、中氣喘爭:指腹中有氣攻沖,腸中雷鳴。由于腸痹,大小腸受盛、傳導(dǎo)化物的功能失常所致。

          39、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指膀胱。

          40、若沃以湯:形容熱盛,如以熱水灌之。

          41、肌絕:肌肉消瘦。

          42、灑陳:散布之義。

          43、悍氣:衛(wèi)氣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故名悍氣。

          44、慓疾滑利:形容衛(wèi)氣運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脈道的約束。慓疾,急疾也。

          45、肓膜:指肌肉腠理之間及胸腹腔內(nèi)的膜。

          46、痿:即痿證。是指肢體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疾病。

          47、肺熱葉焦:形容肺葉受熱、灼傷津液的病理狀態(tài)。

          48、急?。浩つw干枯不潤,肌肉消瘦。

          49、痿躄:指四肢痿廢不用,包括下文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種痿證。躄,兩腿行動不便。

          50、樞折挈:形容關(guān)節(jié)弛緩,不能提舉活動,猶如樞軸折斷一般不能活動。樞,樞紐,此處指關(guān)節(jié)。折,斷也。挈,提舉。

          51、脛縱:足脛弛縱。脛,指小腿部。

          52、失亡:心情不暢,若所愛之物亡失。

          53、肺鳴:呼吸喘息有聲。

          54、胞絡(luò)絕:心包絡(luò)之脈阻絕不通。

          55、心下崩:即心陽妄動,逼血下行的尿血。

          56、宗筋(弛縱):此指男子的前陰。

          57、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帶下。

          58、陽氣內(nèi)伐:即陽熱之氣內(nèi)侵,傷及陰液。

          59、宗筋(縱):此處指眾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60、谿谷:指肌體肌肉之間相接的縫隙或凹陷處?!端貑枴庋ㄕ摗吩唬骸叭庵髸楣?,肉之小會為谿?!?br>
          61、氣街:穴名,又名氣沖,位于臍下五寸旁開二寸處,屬足陽明胃經(jīng)。

          62、陽明為之長:陽明經(jīng)能主持諸經(jīng),即諸經(jīng)在主潤眾筋的功用中,陽明經(jīng)起主導(dǎo)作用。長,主持之義,引申為起主導(dǎo)作用。

          63、帶脈不引:即帶脈不能約束收引。

          64、各以其時受月:依據(jù)各臟所主的季節(jié)進行針刺治療。

          65、精氣溢下:此言腎氣虧虛,精關(guān)不固,腎藏之精因而滑泄。

          66、寒厥:以手足厥冷為特點的病證。因陽虛陰盛所致。

          67、熱厥:多次醉酒或飽食后行房事,導(dǎo)致陰虛陽盛的一種病證,以手足熱為臨床特點。

          68、秋冬奪于所用:自恃體壯,故于秋冬陽消陰長之節(jié)令不知節(jié)欲保養(yǎng),房事過度,使精氣耗傷,損及腎陽。

          69、暴不知人: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70、石水:病名。據(jù)《素問·陰陽別論》曰:“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當(dāng)為陰盛陽虛,水液內(nèi)聚所致的以少腹水腫為特征的水腫病。

          71、目窠:窠,《太素》作“果”,當(dāng)據(jù)改。果,即裹。目裹,即眼瞼。

          72、頸脈動:結(jié)喉旁之足陽明胃經(jīng)人迎脈搏動明顯,系由水濕內(nèi)停,內(nèi)泛血脈,脈中水氣涌動所致。

          73、陰股間寒:陰器與大腿內(nèi)側(cè)之間寒冷不溫。

          74、鼓脹:病名。因腹脹如鼓而名。以身腫、腹脹、皮色青黃,腹壁脈絡(luò)突起為特征。

          75、腹筋起:謂腹壁有脈絡(luò)顯露、突起。

          76、腸覃:病名。生于腸外,形如菌狀的腫物。

          77、癖而內(nèi)著:意謂寒邪聚積、停留在體內(nèi)。

          78、石瘕:病名。因寒邪內(nèi)侵,瘀血內(nèi)留于子宮,堅硬如石,狀如懷子的病證。

          79、衃:凝結(jié)的死血。

          80、可導(dǎo)而下:指用破血逐瘀的方法治療。導(dǎo),通導(dǎo)、疏導(dǎo)的意思。

          81、津液充郭,其魄獨居:水液充滿胸腹、肌膚,陽氣郁遏,水液獨盛體內(nèi)。郭,同廓,此指形體胸腹。津液,此指水液。魄,屬陰,此指屬陰的水液。

          82、形不可與衣相保:腫脹的形體與原有的衣服不相稱,形容水腫之甚。

          83、四極急而動中:四肢極度浮種,影響內(nèi)臟而喘悸。急,腫急,形容極度浮腫。中,內(nèi)臟,主要指心肺。

          84、平治于權(quán)衡:意謂治療水腫要調(diào)節(jié)陰陽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協(xié)調(diào)。

          85、去菀陳莝:除去體內(nèi)郁積陳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義,即除去。

          86、繆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絡(luò)法。

          87、開鬼門,潔凈府:即發(fā)汗、利小便的治療方法。鬼門,即汗孔。凈府,指膀胱。

          88、巨氣:此篇指正氣。

          89、孤精于內(nèi),氣耗于外:水液獨盛于體內(nèi),陽氣耗散于外。精,屬陰,此指屬陰的水液。

          90、脾癉:病名。以口中甜膩為其主要癥狀的病證。

          91、消渴:病名。以食多、飲多、尿多、消瘦為其主要癥狀的病證。

          92、蘭:蘭草,如佩蘭等具有芳香化濕、醒脾辟穢作用的藥物。

          93、巔疾:此指癲癇病。巔,通癲。

          94、胎?。杭聪忍煨约膊 ?br>
          95、陽厥:病名。因陽氣厥逆而致的怒狂。

          96、大厥:病證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97、暴死:此指突然昏倒的假死狀態(tài)。

          二、單選題
          1、據(jù)《素問·熱論》,巨陽為諸陽主氣,是因其脈連于(   )

          A、風(fēng)池   B、風(fēng)府   C、百會   D、大椎   E、陽維

          (B)

          2、據(jù)《素問·熱論》,兩感于寒者則(   )

          A、病輕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E、愈甚

          (D)

          3、《素問·熱論》認(rèn)為傷寒二日,則(   )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少陽受之   D、太陰受之   E、巨陽受之

          (B)

          4、《素問·熱論》認(rèn)為傷寒四日,則(   )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太陰受之   D、厥陰受之   E、陽明受之

          (C)

          5、《素問·熱論》認(rèn)為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病而未入于臟者,治以(   )

          A、吐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E、和法

          (C)

          6、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八日則(   )

          A、巨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太陰病衰

          (B)

          7、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二日則(   )

          A、太陰病衰   B、少陰病衰   C、厥陰病衰   D、陽明病衰   E、太陽病衰

          (C)

          8、據(jù)《素問·熱論》,“耳聾微聞”是由于(   )

          A、少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太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厥陰病衰

          (A)

          9、據(jù)《素問·熱論》,“身熱少愈”是由于(   )

          A、太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太陰病衰   E、少陰病衰

          (B)

          10、據(jù)《素問·熱論》,其滿三日者當(dāng)用(   )

          A、瀉下之法   B、泄熱之法   C、發(fā)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

          (B)

          11、據(jù)《素問·熱論》,熱病產(chǎn)生遺熱是由于(   )

          A、熱甚而強食   B、熱甚而再感   C、熱甚而憂思   D、熱甚而熱食   E、復(fù)感熱邪

          (A)

          12、據(jù)《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后夏至日為(   )

          A、病溫   B、病寒    C、病暑    D、病濕    E、病濕溫

          (C)

          13、《素問·熱論》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中“傷寒”的含義根據(jù)《難經(jīng)》的解釋,下列哪一種病不屬其范圍(   )

          A、中風(fēng)    B、濕溫    C、熱病    D、溫病    E、風(fēng)溫

          (E)

          14、據(jù)《素問·熱論》,熱病恢復(fù)期當(dāng)禁(   )

          A、房事    B、勞作    C、肉食    D、七情    E、風(fēng)濕

          (C)

          15、據(jù)《素問·熱論》,少陽病的癥狀為(   )

          A、胸脅痛而耳聾    B、口苦、咽干、目眩    C、胸脅苦滿    D、寒熱往來,口苦 

          E、以上都不是

          (A)

          16、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失志者常出現(xiàn)(   )

          A、脈躁    B、煩燥    C、狂言    D、多汗    E、譫語

          (C)

          17、據(jù)《素問·評熱病論》,不能食則(   )

          A、復(fù)熱    B、精無俾    C、其壽立而傾    D、失志    E、胃病

          (B)

          18、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風(fēng)厥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陽與少陰    B、陽明與太陰   C、少陽與厥陰   D、手太陰肺    E、足太陰脾

          (A)

          19、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風(fēng)厥的治療應(yīng)“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

          A、五臟    B、陰分    C、少陰    D、厥陰    E、太陰

          (C)

          20、《素問·評熱病論》認(rèn)為勞風(fēng)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陰    B、肺下    C、太陽    D、少陰    E、厥陰

          (B)

          21、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勞風(fēng)的病情緩解“不精者”需(   )

          A、三日    B、五日    C、六日    D、七日    E、九日

          (D)

          22、《素問·評熱病論》在汗出熱不衰后提出“三死”之候是指(   )

          A、脈躁、狂言、氣喘    B、煩躁、失志、不能食    C、不能食、汗出輒發(fā)熱而脈躁、失志    D、脈躁、不能食、氣喘    E煩躁、不能食、氣喘

          (C)

          23、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勞風(fēng)的癥狀是(   )

          A、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fēng)振寒     B、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惡風(fēng)      C、汗出輒復(fù)熱,惡風(fēng)     D、面足俱腫     E、全身浮腫,惡風(fēng),口干苔滑,溺黃

          (A)

          24、據(jù)《素問·評熱病論》中“勞風(fēng)”的治法宜(   )

          A、表里刺之   B、利肺散邪  C、飲之服湯   D、調(diào)其虛實   E、和其逆順

          (B)

          25、《素問·咳論》論述了外內(nèi)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傷肺的外邪是(   )

          A、燥邪    B、寒邪    C、濕邪    D、熱邪    E、暑邪

          (B)

          26、《素問·咳論》認(rèn)為,若寒飲食入胃,其邪氣傷肺是沿(   )

          A、肺脈而行    B、胃脈而行    C、脾脈而行    D、心脈而行    E、腎脈而行

          (A)

          27、據(jù)《素問·咳論》,“乘至陰”則(   )

          A、肝先受邪    B、心先受邪    C、脾先受邪    D、腎先受邪    E、肺先受邪

          (C)

          28、據(jù)《素問·咳論》,“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的癥狀常出現(xiàn)于(   )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腎咳之中    D、肝咳之中    E、脾咳之中

          (C)

          29、據(jù)《素問·咳論》,“咳而失氣”常見于(   )

          A、肝咳    B、胃咳    C、大腸咳    D、小腸咳    E、六腑咳

          (D)

          30、據(jù)《素問·咳論》,“咳而腹?jié)M”常見于(   )

          A、脾咳    B、胃咳    C、三焦咳    D、大腸咳    E、小腸咳

          (C)

          31、據(jù)《素問·咳論》,咳病甚則唾血常見于(   )

          A、胃咳    B、心咳    C、脾咳    D、肺咳    E、肝咳

          (D)

          32、據(jù)《素問·咳論》,膽咳者常見(   )

          A、咳嘔膽汁    B、咳而脅痛    C、咳而遺失    D、咳而遺尿    E、脅痛

          (A)

          33、據(jù)《素問·咳論》,治療六腑的咳病當(dāng)取五輸穴的(   )

          A、井穴    B、合穴    C、輸穴    D、經(jīng)穴    E、滎穴

          (B)

          34、《素問·舉痛論》在論述疼痛的機理時,強調(diào)了哪種邪氣的作用(   )

          A、濕氣    B、寒氣    C、熱氣    D、風(fēng)氣    E、暑氣

          (B)

          35、據(jù)《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質(zhì)為(   )

          A、得炅則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無益    E、按之益

          (C)

          36、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出現(xiàn)脅肋與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氣客于(   )

          A、小腸    B、膜原    C、陰股    D、厥陰之脈    E、少陰之脈

          (D)

          37、據(jù)《素問·舉痛論》,熱氣留于小腸,可出現(xiàn)(   )

          A、痛而嘔    B、痛而閉不通    C、后泄腹痛    D、宿昔而成積    E、痛而尿赤

          (B)

          38、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日久而成積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小腸膜原之間    B、俠脊之脈    C、背俞之脈    D、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E、小腸

          (A)

          39、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而喘動應(yīng)手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背俞之脈    B、五臟    C、沖脈    D、厥陰之脈    E、陰股

          (C)

          40、《素問·舉痛論》認(rèn)為五臟六腑在面部的望診,出現(xiàn)白者為(   )

          A、熱    B、寒    C、痛    D、血虛    E、濕

          (B)

          41、據(jù)《素問·痹論》,冬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腎痹    E、骨痹

          (E)

          42、據(jù)《素問·痹論》,春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腎痹    E、肝痹

          (A)

          43、據(jù)《素問·痹論》,夏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

          A、筋痹    B、脾痹    C、心痹    D、脈痹    E、骨痹

          (D)

          44、據(jù)《素問·痹論》,至陰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

          A、脾痹    B、著痹    C、肌痹    D、脈痹    E、筋痹

          (C)

          45、據(jù)《素問·痹論》,秋季感受風(fēng)寒濕之氣,發(fā)為(   )

          A、皮痹    B、肺痹    C、行痹    D、著痹    E、筋痹

          (A)

          46、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   )

          A、感受風(fēng)寒濕氣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乏竭    E、淫氣遺溺

          (B)

          47、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肝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fēng)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

          (A)

          48、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心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fēng)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

          (D)

          49、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脾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遺溺    E、淫氣肌絕

          (E)

          50、根據(jù)《素問·痹論》的內(nèi)容,痹聚在腎的原因是(   )

          A、淫氣喘息    B、淫氣憂思    C、淫氣遺溺    D、淫氣乏竭    E、淫氣肌絕

          (C)

          51、《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   )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

          52、《素問·痹論》“肝痹”的癥狀是(   )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E)

          53、《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

          A、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B、煩滿喘而嘔    C、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

          (A)

          54、《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

          A、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B、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C、煩滿喘而嘔    D、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E、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B)

          55、《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   )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中氣喘爭

          (C)

          56、《素問·痹論》“胞痹”的癥狀是(   )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

          (E)

          57、《素問·痹論》“腸痹”的癥狀是(   )

          A、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    B、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

          (A)

          58、據(jù)《素問·痹論》所述,骨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

          A、腎    B、肝    C、心    D、肺    E、胃

          (A)

          59、據(jù)《素問·痹論》所述,筋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

          A、腎    B、肝    C、心    D、脾    E、肺

          1(B)

          60、據(jù)《素問·痹論》所述,脈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   )

          A、腎    B、肝    C、肺    D、小腸    E、心

          (E)

          61、《素問·痹論》認(rèn)為行痹是因(   )

          A、風(fēng)氣勝    B、寒氣勝    C、濕氣勝    D、風(fēng)寒濕三氣均勝    E、風(fēng)寒氣勝

          (A)

          62、《素問·痹論》認(rèn)為衛(wèi)者為(   )

          A、水谷之清氣    B、水谷之精氣    C、水谷之濁氣    D、水谷之悍氣   E、水谷之糟粕

          (D)

          63、溲血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C)

          64、樞折挈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C)

          65、腰脊不舉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骨痿    B、痿躄    C、脈痿    D、筋痿    E、肉痿

          (A)

          66、肌肉不仁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骨痿    B、肉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B)

          67、據(jù)《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作用的是(   )

          A、經(jīng)脈    B、宗筋    C、經(jīng)筋    D、肌肉    E、絡(luò)脈

          (B)

          68、據(jù)《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滲灌谿谷”作用的是(   )

          A、經(jīng)脈    B、宗筋    C、沖脈    D、任脈    E、帶脈

          (C)

          69、《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心氣熱可致(   )

          A、筋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B)

          70、《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脾氣熱可致(   )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A)

          71、《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肝氣熱可致(   )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筋痿    E、骨痿

          (D)

          72、《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肺熱葉焦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

          (B)

          73、《素問·痿論》認(rèn)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腎氣熱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

          (E)

          74、《素問·痿論》認(rèn)為沖脈主滲灌(   )

          A、宗筋    B、骨骼    C、機關(guān)    D、谿谷    E、肌腠

          (D)

          75、《素問·痿論》認(rèn)為痿證中有口苦這一主要癥狀的是(   )

          A、脈痿    B、筋痿     C、肉痿    D、骨痿    E、肌痿

          (B)

          76、《素問·厥論》“熱厥”的主癥是(   )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

          (C)

          77、《素問·厥論》“寒厥”的主癥是(   )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

          (D)

          78、《素問·厥論》認(rèn)為陰氣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五指之下    E、五指之后

          (B)

          79、《素問·厥論》認(rèn)為陽氣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聚足于心     E、上于膝

          (A)

          80、《素問·厥論》認(rèn)為陰脈者集于(   )

          A、膝下    B、膝上   C、足下    D、足上    E、踝上

          (C)

          81、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膚脹與鼓脹的癥狀相同點是(   )

          A、腹脹身皆大    B、皮厚    C、腹筋起    D、按其腹窅而不起    E、色蒼黃

          (A)

          82、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腸覃是因寒邪客于(   )

          A、子門    B、腸內(nèi)    C、腸外    D、子宮門    E、胸腔

          (C)

          83、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石瘕是因寒邪客于(   )

          A、胸腔    B、腹腔    C、腸內(nèi)    D、腸外    E、子門

          (E)

          84、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色蒼黃,腹筋起”癥狀表現(xiàn)的是(   )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石瘕    E、腸覃

          (C)

          85、據(jù)《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癥狀表現(xiàn)的是(   )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腸覃    E、石瘕

          (B)

          86、《靈樞·水脹》認(rèn)為生于胞中的疾病是(   )

          A、腸覃    B、石瘕    C、鼓脹    D、石水    E、皮水

          (B)

          87、《靈樞·水脹》認(rèn)為“月事以時下”的疾病是(   )

          A、腸覃    B、石瘕    C、石水    D、鼓脹    E、皮水

          (A)

          88、據(jù)《素問·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

          A、體液    B、精氣    C、水氣    D、尿液    E、汗液

          (C)

          89、《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論述水腫病的病因是(   )

          A、三焦不利    B、風(fēng)邪襲表    C、血脈不利    D、五臟陽竭   E、寒邪侵襲

          (D)

          90、《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水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   )

          A、平治于權(quán)衡,去菀陳莝    B、繆刺其處,以復(fù)其形    C、微動四極    D、溫衣   

          E、開鬼門,潔凈府

          (A)

          三、多選題
          1、據(jù)《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邪則(   )

          ①不得臥   ②頭項痛   ③煩悶   ④腰脊強   ⑤耳聾

          (②④)

          2、據(jù)《素問·熱論》,傷寒五日,少陰受邪則(   )

          ①口燥舌干   ②囊縮   ③渴   ④煩滿   ⑤鼻干

          (①③)

          3、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日太陰病衰,則(   )

          ①少腹微下   ②渴止   ③腹減如故   ④頭痛稍愈   ⑤思飲食

          (③⑤)

          4、據(jù)《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二日厥陰病衰,則(   )

          ①囊縱   ②思飲食   ③身熱少愈   ④少腹微下   ⑤舌干已

          (①④)

          5、《素問·熱論》認(rèn)為,病熱少愈當(dāng)禁(   )

          ①食肉   ②多食   ③食熱   ④食冷   ⑤食甘

          (①②)

          6、《素問·熱論》認(rèn)為其兩感于寒者,少陽與厥陰俱病,則(   )

          ①口干   ②煩滿   ③頭痛   ④耳聾   ⑤囊縮而厥

          (④⑤)

          7、《素問·熱論》對于熱病提出的治療大法包括(   )

          ①汗法   ②下法   ③吐法   ④泄法   ⑤消法

          (①④)

          8、《素問·熱論》以夏至節(jié)為標(biāo)志,將外感熱病分為(   )

          ①     中風(fēng)   ②傷寒   ③溫病   ④暑病   ⑤濕溫

          (③④)

          9、據(jù)《素問·熱論》,傷寒二日,陽明受之則出現(xiàn)(   )

          ①身熱   ②目疼   ③鼻干   ④渴   ⑤不得臥

          (①②③⑤)

          10、據(jù)《素問·熱論》,傷寒熱病治療大法是(   )

          ①根據(jù)病變臟腑的經(jīng)脈予以調(diào)治   ②治其未傳之經(jīng)   ③治其已傳其經(jīng)   ④病在表可發(fā)其汗   ⑤病在里可泄其熱

          (①④⑤)

          11、《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傷寒”應(yīng)包括(   )

          ①中風(fēng)   ②濕溫   ③溫病   ④熱病   ⑤傷寒

          (①②③④⑤)

          12、《素問·熱論》中有關(guān)傷寒病的內(nèi)容包括(   )

          ①六經(jīng)分證   ②傳變規(guī)律   ③治療大法   ④禁忌   ⑤預(yù)后

          (①②③④⑤)

          13、據(jù)《素問·熱論》,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出現(xiàn)(   )

          ①頭痛   ②耳聾   ③口干   ④煩滿   ⑤厥

          (①③④)

          14、據(jù)《素問·熱論》,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出現(xiàn)(   )

          ①頭痛   ②腹?jié)M   ③身熱   ④不欲食   ⑤譫語

          (②③④⑤)

          15、據(jù)《素問·熱論》,“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中“如是”是指(   )

          ①邪氣大盛   ②五臟已傷   ③六腑不通   ④榮衛(wèi)不行   ⑤神氣渙散

          (②③④)

          16、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風(fēng)厥的主要證候表現(xiàn)除身熱外,尚有(   )

          ①汗出   ②脈躁   ③狂言   ④煩滿   ⑤不能食

          (①④)

          17、據(jù)《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fēng)厥病當(dāng)?。?nbsp;  )

          ①陽明   ②少陽   ③太陽   ④少陰   ⑤太陰

          (③④)

          18、據(jù)《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fēng)厥的方法是(   )

          ①調(diào)理飲食   ②表里刺之   ③排痰   ④飲之服湯   ⑤救陰

          (②④)

          19、據(jù)《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fēng)勞的方法是(   )

          ①以救俯仰   ②表里刺之   ③配合湯藥   ④調(diào)理飲食   ⑤巨陽引

          (①⑤)

          20、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陰陽交的證候表現(xiàn)主要有(   )

          ①汗出輒復(fù)熱   ②脈躁疾   ③狂言   ④煩滿   ⑤不能食

          (①②③⑤)

          21、據(jù)《素問·評熱病論》,陰陽交的三死癥是指(   )

          ①汗出   ②不能食   ③狂言   ④脈躁疾   ⑤身熱

          (②③④)

          22、據(jù)《素問·評熱病論》,勞風(fēng)病的證候表現(xiàn)主要有(   )

          ①身熱   ②強上冥視   ③唾出若涕   ④汗出   ⑤惡風(fēng)而振寒

          (②③⑤)

          23、《素問·咳論》,五臟受邪致病,微則為咳,甚則(   )

          ①為嘔   ②為泄   ③為喘   ④為痛   ⑤為滿

          (②④)

          24、《素問·咳論》認(rèn)為肺咳的發(fā)生源于“外內(nèi)合邪”,具體是指(   )

          ①外傷濕邪   ②內(nèi)傷寒食   ③內(nèi)生水濕   ④外傷熱邪   ⑤外傷寒邪

          (②⑤)

          25、《素問·咳論》所述肺咳的表現(xiàn)為(   )

          ①咳而喘息有音   ②咳而嘔   ③咳而胸痛   ④甚則唾血   ⑤甚則咳涎

          (①④)

          26、據(jù)《素問·咳論》,脾咳的兼癥為(   )

          ①咳則遺尿     ②咳則失氣     ③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     ④嘔吐  

          ⑤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③⑤)

          27、據(jù)《素問·咳論》,腎咳的兼癥為(   )

          ①咳而遺尿   ②咳而失氣   ③咳則腰背相引而痛   ④甚則咳涎  ⑤動則咳劇

          (③④)

          28、據(jù)《素問·咳論》,下列表現(xiàn)哪些屬于三焦咳之兼癥(   )

          ①吐涎   ②嘔吐   ③遺矢   ④腹?jié)M   ⑤不欲食飲

          (④⑤)

          29、據(jù)《素問·咳論》,與咳病發(fā)生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   )

          ①三焦   ②肺   ③胃   ④脾   ⑤腎

          (②③)

          30、據(jù)《素問·咳論》所述,咳而出現(xiàn)疼痛的臟腑咳有(   )

          ①肺咳   ②心咳   ③肝咳   ④脾咳   ⑤腎咳

          (②③④⑤)

          31、據(jù)《素問·咳論》,心咳之狀為(   )

          ①咳則心痛   ②喉部梗塞   ③咽腫   ④喉痹  ⑤唾血

          (①②③④)

          32、據(jù)《素問·咳論》,脾咳之狀為(   )

          ①咳則右脅下痛   ②陰陰引肩背   ③兩脅下痛   ④甚則不可以動   ⑤動則咳劇

          (①②④⑤)

          33、據(jù)《素問·咳論》,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確選擇(   )

          ①治臟者治其俞   ②治腑者治其俞   ③治臟者治其合   ④治腑者治其合   ⑤浮腫者治其經(jīng)

          (①④⑤)

          34、據(jù)《素問·舉痛論》,疼痛按之無益者,是由于(   )

          ①寒邪客于經(jīng)脈之中   ②寒邪客于俠脊之脈   ③深按之不能及   ④脈充大而血氣亂   ⑤重中于寒

          (②③)

          35、據(jù)《素問·舉痛論》,五色望診中屬熱者其色為(   )

          ①黃   ②白   ③青   ④黑   ⑤赤

          (①⑤)

          36、據(jù)《素問·痹論》,不痛不仁的機理是(   )

          ①榮衛(wèi)之行澀   ②經(jīng)絡(luò)時疏   ③皮膚不營   ④衛(wèi)氣失于溫煦   ⑤經(jīng)絡(luò)阻塞

          (①②③)

          37、據(jù)《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   )

          ①四肢解墮   ②發(fā)咳   ③嘔汁   ④上為大塞   ⑤嗌干

          (①②③④)

          38、據(jù)《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

          ①煩則心下鼓   ②夜臥則驚   ③暴上氣而喘   ④嗌干、善噫   ⑤上為引如懷

          (①③④)

          39、據(jù)《素問·痹論》,肝痹的癥狀是(   )

          ①嗌干、善噫   ②夜臥則驚   ③多飲小便數(shù)   ④上為引如懷   ⑤善脹

          (②③④)

          40、據(jù)《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   )

          ①煩滿   ②心下鼓   ③上為大塞   ④喘而嘔   ⑤多飲數(shù)小便

          (①④)

          41、據(jù)《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

          ①善脹   ②尻以代踵   ③脊以代頭   ④四肢解墮   ⑤發(fā)咳嘔汁

          (①②③)

          42、據(jù)《素問·痹論》所述,衛(wèi)氣的循行分布是(   )

          ①不能入于脈   ②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   ③熏于肓膜   ④散于胸腹   ⑤絡(luò)于六腑

          (①②③④)

          43、據(jù)《素問·痹論》,痹證的產(chǎn)生原因有(   )

          ①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   ②飲食不調(diào)   ③居處失宜   ④營衛(wèi)氣血逆亂⑤痰濕壅阻

          (①②③④)

          44、《素問·痹論》中六腑痹形成的原因是(   )

          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②五體傳入于六腑   ③風(fēng)寒濕氣中六腑之俞  

          ④飲食居處             ⑤五臟痹不已,傳入于六腑

          (①③④⑤)

          45、《素問·痹論》認(rèn)為痹,其熱者是因(   )

          ①陽氣少   ②陽氣多   ③陽氣盛   ④陰氣多   ⑤陰氣少

          (②⑤)

          46、《素問·痹論》認(rèn)為營衛(wèi)之氣與痹證發(fā)病關(guān)系為(   )

          ①逆其氣則愈   ②逆其氣則病    ③從其氣則病    ④從其氣則愈   ⑤常與風(fēng)寒濕氣合

          (②④)

          47、《素問·痿論》指出骨痿的癥狀是(   )

          ①腰脊不舉   ②脛縱而不任地   ③骨枯而髓減   ④筋急而攣   ⑤肌肉不仁

          (①③)

          48、《素問·痿論》指出筋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筋急而攣   ④樞折挈   ⑤腰脊不舉

          (①②③)

          49、《素問·痿論》指出脈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樞折挈   ④腰脊不舉   ⑤脛縱而不任地

          (③⑤)

          50、《素問·痿論》指出肉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胃干而渴   ③肌肉不仁   ④筋膜干   ⑤腰脊不舉

          (②③)

          51、據(jù)《素問·痿論》,痿證的致病原因可概括為(   )

          ①悲哀思慮等情志因素   ②天時氣候的影響   ③生活居處中感受水濕之邪  

          ④遠(yuǎn)行勞倦             ⑤房室內(nèi)傷

          (①②③④⑤)

          52、《素問·痿論》中“五體痿”的共同病機是(   )

          ①臟氣阻滯   ②功能失調(diào)   ③氣機不暢   ④臟熱精傷   ⑤五體失養(yǎng)

          (④⑤)

          53、據(jù)《素問·厥論》所述,引起寒厥的病因病機是(   )

          ①外界寒邪的侵襲   ②秋冬奪于所用   ③勞力縱欲過度  

          ④腎中陽氣損傷     ⑤陽盛陰衰

          (②③④)

          54、《素問·厥論》言熱厥的病因病機為(   )

          ①外界熱邪的侵襲   ②酗酒無度   ③縱欲傷腎   ④陰虛陽盛   ⑤氣血不足

          (②③④)

          55、《素問·厥論》認(rèn)為,厥出現(xiàn)暴不知人的病理機制為(   )

          ①陽氣盛于上   ②陽氣虛于下   ③下氣重上而邪氣逆   ④正氣內(nèi)損而不升   ⑤陽氣亂

          (①③⑤)

          56、《靈樞·水脹》篇指出腸覃的病因病機是(   )

          ①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   ②氣不得榮   ③癖而內(nèi)著   ④惡氣乃起   ⑤息肉乃生

          (①②③④⑤)

          57、《靈樞·水脹》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機是(   )

          ①寒氣客于子門   ②癖而內(nèi)著   ③惡氣乃起   ④子門閉塞,氣不得通 

          ⑤惡血當(dāng)瀉不瀉,衃以留止

          (①④⑤)

          58、《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提出對于水腫的治療方法是(   )

          ①     去菀陳莝    ②微動四極    ③溫衣    ④開鬼門,潔凈府   ⑤繆刺其處

          (②③④⑤)

          59、《素問·湯液醪醴論》“五陽已布,疏滌五藏”的標(biāo)志是(   )

          ①     精自生    ②形自盛    ③去菀陳莝    ④骨肉相保    ⑤巨氣乃平

          (①②④⑤)

          四、簡答題
          1、如何理解《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含義?
          熱病,外感發(fā)熱性疾病的總稱。傷寒,外感病的總稱。全句意為:外感發(fā)熱性疾病,大都屬于廣義傷寒范疇。所謂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敖詡愐病钡摹皞?,指廣義傷寒。如《難經(jīng)》云:“傷寒有五:有中風(fēng)、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有傷寒”的“傷寒”,即為狹義傷寒。此句說明熱病與傷寒的關(guān)系,即熱病包含在廣義傷寒之中。

          2、結(jié)合《素問·熱論》簡述外感熱病的治療原則。
          《素問·熱論》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比?,非固定日數(shù)。未滿三日,是指病尚在三陽之表,可用發(fā)汗法,使邪從表解。已滿三日者,指邪已入三陰之里,可用針刺泄熱之法,泄越其熱。泄越其熱,并非攻下之意。《傷寒論》在《素問·熱論》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豐富和發(fā)展了外感熱病的治法內(nèi)容。

          3、簡述胃氣與熱病預(yù)后的關(guān)系。
          陽明胃是十二經(jīng)之長,血氣盛。胃氣存則熱病雖甚不即死;胃氣盡則死。即預(yù)后的好壞,取決于胃氣的有無、盛衰?!坝形笟鈩t生,無胃氣則死。”

          4、結(jié)合《素問·熱論》原文談?wù)勀銓夭∨c暑病的認(rèn)識。
          溫病,即冬傷于寒邪,伏而化熱,至春感時令之邪,新感引動伏邪而發(fā)病,在治療上當(dāng)以清泄里熱為主。

          暑病,即夏季感受當(dāng)令的暑邪,在治療時切勿見汗止汗,必須查清病源,治以清泄暑熱。若錯用止汗收斂之法,必將釀成暑熱內(nèi)閉,關(guān)門留寇,引起邪陷心包的危急證候。

          5、“遺熱”、“食復(fù)”產(chǎn)生的機理是什么?有何指導(dǎo)意義?
          《素問·熱論》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fù),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薄安嵘儆保笩岵『笃?,熱勢已減,但余熱未盡?!皬?fù)”,指熱病復(fù)發(fā)。“遺”,指熱病纏綿難愈?!敖?,即禁忌。熱病雖有好轉(zhuǎn),但余熱未盡,胃氣尚虛,這時若不注意飲食的調(diào)理、節(jié)制,強食肉食、脂膏類食物,易使陽氣郁而化熱。助長體內(nèi)余熱邪氣,使熱病復(fù)發(fā)。胃氣尚虛,若多食則更傷脾胃之氣,食積化熱,資助邪熱,使邪留不去。以上兩種情況造成兩熱相合,熱病纏綿難愈。因此,熱病后期,在余熱未盡之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飲食的護理,一是要少食(“多食則遺”);二是飲食要清淡(“食肉則復(fù)”)。

          6、結(jié)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陰陽交的病機、癥狀及預(yù)后。
          病機:陽熱之邪入于陰分交結(jié)不解,邪盛而正衰。

          癥狀:汗出則復(fù)熱,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

          預(yù)后:較差。不良。

          7、結(jié)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風(fēng)厥的病因病機、癥狀、治則。
          病因病機:風(fēng)邪侵犯太陽經(jīng),少陰經(jīng)氣上逆。

          癥狀:身熱、汗出、煩滿。

          治則:針刺足太陽足少陰表里兩經(jīng)及服湯藥。

          8、結(jié)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勞風(fēng)的病因病位、癥狀、治則及預(yù)后。
          病因病位:因勞而虛,感受風(fēng)邪所致。病位在肺。

          癥狀: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fēng)振寒發(fā)熱。

          治則:針刺引導(dǎo)太陽經(jīng)氣。

          預(yù)后:①病情緩解與年齡、體質(zhì)強弱有關(guān)。②與邪氣的出路有關(guān):出則愈,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

          9、如何理解“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此句意為五臟六腑的病變都能使人發(fā)生咳嗽,不只是肺。本句從整體觀念出發(fā),揭示出咳雖為肺的病變,但其它臟腑病變,也可影響到肺而發(fā)生咳嗽。因為肺主氣,受百脈朝會,故五臟六腑功能失調(diào)均可影響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發(fā)生咳嗽。如脾虛生痰,痰濕上犯于肺;肝火上沖,氣逆犯肺;腎虛水泛,寒水射肺等。本句說明了咳不離乎肺,然不止于肺。

          10、如何理解《素問·咳論》“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的含義?  
          咳嗽大都是由于痰飲困聚脾胃,上犯于肺所造成的。這是關(guān)于咳嗽病因病機的恰當(dāng)總結(jié)和概括。言五臟六腑病變雖皆令人咳嗽,但與肺胃兩臟關(guān)系最為密切。原文曰:“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指出了肺胃與咳嗽的形成有關(guān)。外邪傷人,或從皮毛而入,內(nèi)舍其合,或從口鼻直接傷肺,致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若久咳不已,影響三焦氣機,水液內(nèi)聚,積多成痰成飲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則咳多涕唾,面浮腫而氣逆。此句原文是后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理論的淵源。

          11、《素問·舉痛論》所述14種疼痛的辨證要點是什么?
          ①發(fā)作時間長短,間歇久暫:持續(xù)性疼痛(第2條)、暫時性疼痛(第1、11條)。

          ②對按壓的反應(yīng):痛不可按(第3條)、按之痛止(第4條)、按之無益(第5條)。

          ③有無牽引痛:心與背相引(第7條)、脅肋與少腹相引(第8條)、腹痛引陰股(第9條)。

          ④其它兼證:喘動應(yīng)手(第6條)、疼痛伴積塊(第10條)、疼痛伴嘔吐(第12條)、疼痛伴腹泄(第13條)、疼痛伴便秘(第14條)。

          12、根據(jù)《素問·痹論》簡述痹證的病因及分類。   
          《素問·痹論》云:“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fēng)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風(fēng)寒濕三氣夾雜侵襲人體,壅閉經(jīng)絡(luò),閉阻氣血而成為痹證。按邪氣性質(zhì)分類有行痹、痛痹、著痹之不同。按邪氣侵犯的部位分為五體痹、五臟痹和六腑痹。在不同的季節(jié)感受了痹邪,就會在不同部位發(fā)生痹證即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等五體痹。五體痹病久不愈,使相關(guān)內(nèi)臟精氣漸衰,再度感受風(fēng)寒濕邪而成肺痹、心痹、肝痹、腎痹、脾痹等五臟痹。飲食不節(jié),腸胃先傷,痹邪內(nèi)傳于腑而成腸痹、胞痹等六腑痹。

          13、根據(jù)《素問·痹論》簡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機與病證特點。

                經(jīng)絡(luò)閉阻        風(fēng)氣勝者 善行而數(shù)變    行痹   游走無定處 

          風(fēng)寒濕雜至            痹證?寒氣勝者 凝滯、收引?  痛痹   疼痛劇烈難忍,痛處固定

                  營衛(wèi)凝澀        濕氣勝者?重濁粘滯?   著痹   疼痛重著不移,麻木不仁

          14、結(jié)合《素問·痹論》談?wù)勀銓ξ弩w痹病久不愈向內(nèi)傳變發(fā)生五臟痹的機理是如何理解的?
          《素問·痹論》篇指出:“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nèi)舍于其合也”,又說:“骨痹不已,復(fù)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各以其時重感于風(fēng)寒濕之氣也”。經(jīng)旨提示,五體痹向內(nèi)臟傳變的病理機轉(zhuǎn)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體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氣虛損;二是“重感于風(fēng)寒濕之氣”,即反復(fù)感受痹邪,造成痹邪內(nèi)轉(zhuǎn)入臟,形成五臟痹,這一認(rèn)識完全符合臨床實際。

          15、如何理解《素問·痹論》中“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陰氣,五臟之氣。此句意為五臟的陰氣,安靜則精神內(nèi)藏,躁擾妄動則精神耗散。五臟內(nèi)藏精血津液,若形不妄動,情志寧靜,陽氣固密,神藏其中,則形神正常,邪不可干。若形體躁擾不寧,情志波動不安,則精氣耗損,神氣消亡,邪氣侵犯,容易導(dǎo)致五臟痹。此句原文強調(diào)了五臟精氣寧靜內(nèi)守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臟痹發(fā)生的內(nèi)在因素。 

          16、結(jié)合《素問·痹論》簡述痹證的治療及預(yù)后。  
          對于痹證的治療,《素問·痹論》篇指出:“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fā),各隨其過,則病瘳也。”即各隨其病變部位而治之則病愈,具體可用針刺或藥物治療。針刺治療,可取本經(jīng)所屬臟、腑的俞穴或合穴。藥物治療,以祛風(fēng)、散寒、除濕、疏通經(jīng)絡(luò)為原則。    

          預(yù)后:“其風(fēng)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此段原文指出痹之預(yù)后轉(zhuǎn)歸主要與所感邪氣的性質(zhì)、病位深淺有關(guān)。風(fēng)為陽邪,其性輕揚,易于驅(qū)除,故風(fēng)邪偏勝者“易已”;病位表淺者“易已”;邪犯筋骨,病位深在,故病情纏綿持久;入于內(nèi)臟者預(yù)后較差。  

          17、如何理解《素問·痹論》中“逆其氣則病”“不與風(fēng)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營衛(wèi)之氣,皆水谷所化。營氣精專而柔順,能入脈中,循脈上下而灌注五臟六腑,濡養(yǎng)全身。衛(wèi)氣慓悍滑利,不能入于脈中,行于皮膚分肉間,溫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營衛(wèi)氣虛或失常都能致使腠理皮膚疏松,經(jīng)脈澀滯,筋骨肌肉五臟六腑失于濡養(yǎng)溫煦,此時易受風(fēng)寒濕邪侵襲而發(fā)為痹,故曰:“逆其氣則病”,“不與風(fēng)寒濕氣合,故不為痹”。說明了痹證的發(fā)生與營衛(wèi)之氣密切相關(guān)。強調(diào)了痹證的發(fā)生既有風(fēng)寒濕邪的侵襲,更有臟腑營衛(wèi)氣血的失調(diào),突出了《內(nèi)經(jīng)》既重視內(nèi)因,也不忽略外因的發(fā)病學(xué)觀點。對臨床辨證論治及指導(dǎo)預(yù)防具有重要意義。

          18、從辨證方面來看,《內(nèi)經(jīng)》對痹證是如何分類的?
          從辨證方面對痹證進行分類,有以下幾類:以病因命名有風(fēng)痹、寒痹、濕痹、熱痹;以證候特征命名有行痹、痛痹、著痹、眾痹、攣痹、久痹、大痹、暴痹、遠(yuǎn)痹、厥痹、痿痹;以發(fā)病肢體組織命名有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血痹、足痹;以十二經(jīng)筋分布區(qū)域并結(jié)合受病的時間命名的諸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十二種類型的筋痹;以臟腑命名的有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腎痹和腸痹、胞痹等。

          19、簡述《素問·痹論》篇中六腑痹的形成及其主要癥狀。
          《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指出六腑痹因飲食不節(jié),腸胃先傷,痹邪內(nèi)傳于腑而成。痹邪犯于小腸,使其失于分清泌濁,故“數(shù)飲而出不得”;痹犯于大腸,使其傳導(dǎo)失職,故見泄瀉;痹邪犯膀胱,使其氣化不利,郁而化熱,故有腹痛熱,小便短澀等癥。

          20、你對《素問·痿論》中“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是怎樣理解的?
          本句是痿證形成的重要機理之一。肺臟有熱,在內(nèi)可致肺葉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廢不用的痿證。痿證之病雖表現(xiàn)在四肢,但其產(chǎn)生根源卻在五臟。而五臟之中,尤以肺為關(guān)鍵。五臟精氣津液全賴肺氣的敷布,方能濡養(yǎng)五體,如肺臟有熱,熱邪內(nèi)迫,肺中津液受熱消耗,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臟失養(yǎng),四肢不得稟水谷精微之氣而痿廢不用,所以五臟皆可因肺熱葉焦而發(fā)為痿躄。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中指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也說明了痿證的形成和肺熱有密切關(guān)系。

          21、根據(jù)《素問·痿論》簡述五體痿的主要癥狀是什么?
          痿證的主要癥狀是:肢體痿廢不用,或弛緩不用,或拘急不用?!懊効v而不任地”,“筋膜干則筋急而攣”。

          五體痿的主要癥狀:痿躄——皮毛虛弱急薄,四肢不用。脈痿——樞折不挈,脛縱而不任地。筋痿——膽泄口苦,筋急而攣。肉痿——胃干而渴,肌肉痹而不仁。骨痿一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

          病之形能論述題
          22、根據(jù)《素問·痿論》簡述痿證的發(fā)病規(guī)律是什么?痿證與痹證的區(qū)別是什么?

           痿證的發(fā)病規(guī)律是:由內(nèi)而外,由臟腑及四肢。即因內(nèi)里臟腑病變(五臟氣熱,陽明虛衰等),致使肢體筋脈失養(yǎng),發(fā)生痿證。

          痹證與痿證的區(qū)別


          23、根據(jù)《素問·痿論》簡述痿證的治療原則?
          《素問·痿論》中指出痿證的治療原則有三:①獨取陽明:陽明主肌肉,五臟六腑之海。取陽明經(jīng)資其化源。②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diào)其虛實,和其逆順:即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③各以其時受月:各以臟腑所主的季節(jié)進行針刺治療,即要“因時制宜”,此法對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啟發(fā)。

          24、簡述《素問·痿論》中“痿”的含義及其種類。
          “痿”有痿弱和枯萎兩義,即包括四肢功能的痿廢不用和肌肉的枯萎不榮兩種。臨床上兩者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先有痿廢不用,隨之繼發(fā)肌肉萎縮者。本篇原文所論之痿可分為弛緩不收性痿(脛縱)和攣縮不伸性痿(筋急而攣)兩大類。在部位上也有下肢痿、四肢痿和腰以下痿數(shù)種,并有皮膚感覺正常和異常之不同。

          25、簡述《素問·痿論》中五臟氣熱的原因。
          歸納有四:一是情志所傷,氣郁化熱生痿,如心、肺、肝三臟氣熱之成,皆為情志不舒所致。二是勞傷太過,傷陰耗液,陰不制陽,陽亢生熱致痿,肝、腎之熱的形成若此。三是濕邪浸淫,久而化熱致痿,如脾之氣熱形成者是。四是觸冒暑熱,傷津耗液成痿,如腎氣熱生骨痿是也。

          26、據(jù)《素問·厥論》談?wù)劇盁嶝手疄闊嵋玻仄鹩谧阆抡吆我??”的道理?br>《素問·厥論》曰:“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熱厥是陰氣虛衰于下所致,因為足之三陰經(jīng)起于足趾內(nèi)側(cè)端、沿下肢內(nèi)側(cè)上行,故陰經(jīng)之氣虛衰,陰不制陽而陽亢,所以足下熱為其特點。

          27、據(jù)《素問·厥論》談?wù)劇昂手疄楹玻貜奈逯付嫌谙フ摺钡牡览怼?br>《素問·厥論》曰:“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nèi)也?!焙首C是陽氣衰于下引起,因為足之三陽經(jīng)從上而下行,沿下肢外側(cè)止于足趾外側(cè)端,陽經(jīng)之氣虛衰,陽不制陰而陰盛,故其足寒先從足趾端始。

          28、根據(jù)《靈樞·水脹》簡述水脹的主要癥狀及機理。
          水脹是陽氣不達,水濕停聚的病證,水飲上泛面目,使人目窠微腫;水氣上逆陽明,故人迎脈搏動明顯;水氣逆于肺,則咳嗽;陽氣不達,故陰股間寒;水流于下,故足脛腫;水聚腹腔,但皮下無水,故腹部膨大,腹壁無壓痕,就像按壓在裹水的皮囊上一樣。

          29、根據(jù)《靈樞·水脹》簡述膚脹的主要癥狀及機理。
          膚脹的形成,是由于寒邪所傷,陽氣阻滯,水飲留而不行所致。主要癥狀見腹部脹大,空軟不實,皮厚,全身腫,用手按壓腹壁,深陷不能隨手而起,皮色不變等。

          30、根據(jù)《靈樞·水脹》簡述臌脹的主要癥狀及機理。
          臌脹是由于肝脾不調(diào),氣滯水泛,血行瘀阻所致。主要癥狀見周身浮腫,腹脹,膚色蒼黃,腹部青筋暴露。

          31、根據(jù)《靈樞·水脹》簡述水脹、膚脹、臌脹的鑒別要點是什么?

          32、據(jù)《靈樞·水脹》,簡述水脹與鼓脹在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上的不同。
          水脹與鼓脹皆有腹大身腫,但水脹之皮膚薄而光澤,鼓脹之皮膚色蒼而黃,并有腹壁脈絡(luò)突起顯露,因此二者迥然有別。水脹與鼓脹的病機雖然都有脾腎陽氣失調(diào),水液停聚,但鼓脹的重點是肝血瘀阻,瘀礙水行;因此,水脹的治療重在調(diào)理陽氣,利水消腫,而鼓脹的治療重在活血逐瘀,通脈行水。

          33、據(jù)《靈樞·水脹》,簡述膚脹與鼓脹在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上的不同。
          膚脹與鼓脹雖然均有腹大身腫,但膚脹其病在氣,以腹色不變?yōu)樘攸c,而鼓脹其病在血,以腹色蒼黃,腹脈突顯為特點;因此,膚脹的治療重在行氣,鼓脹的治療重在活血。

          34、據(jù)《靈樞·水脹》,簡述水脹與鼓脹在病機及治療上的不同。
          水脹的病機是由陽氣不達,氣不行水,水停于內(nèi),泛溢于外所致,病理重心在水停,故其治重在利水;膚脹的病機是由寒客皮膚,阻礙氣機,氣停腹中,聚于肌膚所致,病理重心在氣滯,故其治重在行氣。

          35、據(jù)《素問·奇病論》,簡述脾癉的病因病機、主要癥狀及治法。
          脾癉是由于過食肥甘厚味,化濕釀熱,濕熱困脾,五谷精氣上泛所致,故以濕熱困脾為其主要病機。由于五谷精氣上泛則口甘,過食肥甘則中滿,故以口甘、中滿為其主要癥狀。濕熱困脾,其治理應(yīng)清熱化濕,而原文指出“治之以蘭”,如佩蘭之類,這是因為佩蘭芳香辛散,長于化濕醒脾,使?jié)駶岬萌?,脾氣健運,則蘊熱自去,此乃不治熱而熱自除之。

          五、論述題
          1、據(jù)《素問·熱論》,試論傷寒六經(jīng)的主證、病機、傳變規(guī)律及預(yù)后。
          太陽傷寒:頭項痛,腰脊強。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從頭下項,挾脊抵腰中,太陽感寒,經(jīng)氣不利所致。陽明傷寒: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陽明主肌肉,經(jīng)脈挾鼻絡(luò)于目,感寒后經(jīng)氣不利所致。少陽傷寒:少陽經(jīng)主膽,其經(jīng)脈循于兩脅肋,上絡(luò)兩耳,故感寒可見胸脅痛而耳聾。太陰傷寒:太陰脈散布于胃,絡(luò)于咽嗌,故感寒可見腹?jié)M而咽干。少陰傷寒:少陰脈貫?zāi)I絡(luò)于肺,系舌本,所以感寒可見口燥舌干而渴。厥陰傷寒:厥陰脈環(huán)陰器絡(luò)于肝,故感寒則見煩悶,陰囊收縮。

          傳變規(guī)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預(yù)后:無論三陰三陽,多為實證、熱證,預(yù)后一般良好;兩感于寒者,預(yù)后較差。

          2、試述《素問·熱論》對《傷寒論》的影響。
          《素問·熱論》對外感熱病的六經(jīng)分證、傳變規(guī)律、治療大法和禁忌預(yù)后,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論述,是研究外感熱病的重要文獻,對張機《傷寒論》的成書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素問·熱論》是《傷寒論》的理論淵源,兩者的關(guān)系密切,現(xiàn)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仲景把書名定為《傷寒論》,是據(jù)《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而命名的。

          (2)《素問·熱論》是六經(jīng)分證,以寒邪為例,所論述的病證均為實證、熱證。而《傷寒論》是六組證候群,三陽經(jīng)證是熱證、實證,三陰經(jīng)證是寒證、虛證?!端貑枴嵴摗返牧?jīng)分證和《傷寒論》的六組證候群六經(jīng)的實質(zhì)含義不同。

          (3)在傳變規(guī)律上,《素問·熱論》只提到循經(jīng)傳和兩感于寒的發(fā)病形式,而《傷寒論》除此之外,還有越經(jīng)、合病、并病、直中等傳變形式。

          (4)治療上,《素問·熱論》僅提出汗、泄兩法,而《傷寒論》提出了八法,并在診斷、禁忌、食復(fù)等方面均有所發(fā)展。

          總之,《素問·熱論》與《傷寒論》兩者密切相關(guān),《傷寒論》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

          3、結(jié)合《素問·咳論》,談?wù)効鹊牟∫虿C。
          《素問·咳論》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將咳的病因病機主要概括為兩個方面:①外有風(fēng)寒所傷:因肺與皮毛相合,故風(fēng)寒之邪襲表,從其合而內(nèi)傳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內(nèi)有寒飲停聚:手太陰肺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寒涼飲食入胃,導(dǎo)致中焦寒,寒氣循肺脈上入于肺中,導(dǎo)致肺寒。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若外內(nèi)兩方面寒邪并聚于肺,就會導(dǎo)致肺失宣降引起肺氣上逆而發(fā)生咳嗽。

          4、結(jié)合《素問·咳論》試述五藏咳和六腑咳的臨床表現(xiàn)有哪些?它們的傳變規(guī)律如何?
          根據(jù)《素問·咳論》所述,五臟咳的臨床表現(xiàn)為: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胠下滿。脾咳: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六腑咳臨床表現(xiàn)為:
          胃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膽咳:咳嘔膽汁。大腸咳:咳而遺失。小腸咳:咳而失氣。膀胱咳:咳而遺溺。三焦咳: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

          其癥狀特點有二:一是與該臟受邪后功能活動障礙有關(guān),這是對臟腑咳證認(rèn)識的主要方法;二是與該臟經(jīng)脈氣血運行障礙有關(guān),因經(jīng)脈與臟腑相連,臟腑受邪,則經(jīng)氣不利,故出現(xiàn)經(jīng)脈循行部位上的癥狀。   

          其傳變規(guī)律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即表里相傳。如“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肝咳不已,則膽受之”。

          5、試論《素問·咳論》中“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義。
          從五臟咳和六腑咳的臨床癥狀來看,五臟咳是初期階段,是以各臟經(jīng)脈氣血失常為主要病機,以咳多兼“痛”為主要表現(xiàn)。六腑咳是咳久不愈的后期階段,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影響到人體的氣機運行和氣化活動,表現(xiàn)出氣虛下陷,不能收攝的病機特點,以咳多兼“泄”為主要表現(xiàn)??梢?,六腑咳較五臟咳的病程長、程度深、病情重,反映了咳病的傳變是由臟及腑,病情轉(zhuǎn)重的特殊傳變規(guī)律。這種臟腑分證論咳的分類方法,實為后世臟腑辨證之雛型。

          6、你對《素問·舉痛論》中“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澀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一段是怎樣理解的?
          本段重點論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寒邪客于經(jīng)脈內(nèi)外,使氣血留滯不行,脈澀不通而痛,此為實痛;或由于血脈凝澀,運行的氣血虛少,使組織失養(yǎng),不榮則痛,此為虛痛。引起疼痛的因素雖多,然以寒邪為主因;其病機亦有“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的虛實之分。原文“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則概括了虛痛與實痛的病機。本節(jié)關(guān)于疼痛病因病機的認(rèn)識,對痛證的辨證,仍對今天的臨床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dǎo)意義。

          7、結(jié)合《素問·痹論》原文,談?wù)劚宰C的分類及特點如何?
          《素問·痹論》首先指出痹證的病因是“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由于邪有偏重,故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三大類,然后根據(jù)受邪部位,又將痹分為五體痹、五臟痹和六腑痹。五體痹即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又從疾病發(fā)展的角度,提出五體痹不愈,又感風(fēng)寒濕邪氣后,內(nèi)傳至相應(yīng)的五臟,發(fā)生五臟痹,即腎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又指出由于飲食不節(jié)等原因,可導(dǎo)致腸痹,胞痹等六腑痹。此外由于感受邪氣的性質(zhì)不同和患者體質(zhì)的差異,同患痹證,又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如原文指出:痹有痛,有不痛不仁,有寒、有熱、有多汗而濡等不同表現(xiàn)。

          通過這樣的分類,體現(xiàn)出《內(nèi)經(jīng)》發(fā)病觀中“動”的辯證法思想和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肢體到內(nèi)臟的發(fā)病規(guī)律。

          8、結(jié)合《素問·痹論》談?wù)劚宰C的針刺治療原則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一是辨證論治?!拔迮K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這一原則不僅指導(dǎo)后世針刺療法,在藥物治療痹證方面也因之得到長足發(fā)展,如用右歸飲合當(dāng)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骨痹;用四物湯合桂枝湯加味治療筋痹等。二是痛處局部取穴?!案麟S其過”即是言此。這一取穴原則在《內(nèi)經(jīng)》中有大量記載,如《素問·長刺節(jié)論》說“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敝委熞捕嗍峭刺幦⊙?,這一原則在后世針灸學(xué)中被廣泛應(yīng)用。

          9、結(jié)合《素問·痿論》,談?wù)勀銓Α爸勿舄毴£柮鳌笔窃鯓永斫獾?
          治痿獨取陽明是《素問·痿論》中提出的治療痿證的重要原則之一,其道理主要有兩方面:①因痿證的主要病機是五臟熱而導(dǎo)致津液氣血虧少,以致筋脈痿廢不用,而足陽明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若要筋骨皮肉恢復(fù)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須有充足的氣血營養(yǎng),所以必須重視陽明。②人身陰陽諸經(jīng),皆會合于陽明經(jīng)之氣街穴處,并且連屬于帶脈,故稱陽明為“十二經(jīng)之長”。如果“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所以治療陽明經(jīng),則諸經(jīng)皆可得以調(diào)治。可見,“取陽明”是治療痿證的關(guān)鍵。

          本篇“獨取陽明”,是強調(diào)諸種痿證的治療皆應(yīng)重視陽明,并非僅取陽明之義。因經(jīng)文中還指出了“各補其滎而通其俞”,“各以其時受月”兩條基本治療原則,說明“取陽明”的同時,還必須對痿證相關(guān)臟腑進行辨證論治,還應(yīng)按臟腑所主旺時來取穴論治,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0、結(jié)合《素問·厥論》原文,談?wù)労实牟∫虿C?
          《素問·厥論》指出:“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nèi)也”,說明寒厥證不是由于外邪或外界氣候所引起的,而是由體內(nèi)陽氣虛而致?!瓣枤馑ビ谙?,則為寒厥?!必?,這里指氣逆所致的足寒之厥。陽,謂足三陽經(jīng)脈;下,為足也。說明寒厥證是陽氣衰于下引起,因為足之三陽經(jīng)從上而下行,沿下肢外側(cè)止于足趾外側(cè)端,陽經(jīng)之氣衰,陽不制陰而陰盛,故其足寒先從趾端始。結(jié)合《靈樞·本神》“腎氣虛則厥”,可見其病機要點在于腎陽虛衰所致。此多由秋冬陰盛于陽之時,不知自持,勞力過度、縱欲太過而傷腎陽,這樣外有大寒,內(nèi)有腎陽衰微,就會釀成寒厥證。

          11、結(jié)合《素問·厥論》原文談?wù)劅嶝实牟∫虿C?
          “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必?,這里指氣逆所致的足熱之厥。陰,謂足三陰經(jīng)脈。熱厥是陰氣虛衰于下所致,因為足之三陽經(jīng)起于足趾內(nèi)側(cè)端,沿下肢內(nèi)側(cè)上行,故陽經(jīng)之氣虛衰,陰不制陽而陽亢,所以足下熱為特點。結(jié)合《靈樞·本神》“腎氣虛則厥”,可見其病機要點在于腎陰虛衰所致。多由于酗酒無度,損傷腎精,加上縱欲傷腎,導(dǎo)致陰虛陽盛,發(fā)生熱厥證。

          12、結(jié)合《素問·厥論》談?wù)労屎蜔嶝实谋孀C要點是什么?
          寒厥證是患者自恃體壯,不知惜身,在秋冬陽氣衰減之時“奪于所用”,恣情縱欲,損傷腎陽,陽氣虛衰,陰寒之邪爭擾于內(nèi),“陽氣日損,陰氣獨在”,臟腑經(jīng)絡(luò)失其溫養(yǎng),故以“手足為之寒”為其癥狀特點。

          熱厥之證是患者酒醉飯飽后入房所致。醉酒飽食則損傷脾胃,入房太甚則傷及于腎。脾腎兩傷,陰精日損。陰虛陽亢,虛熱內(nèi)擾,不但有“手足為之熱”,而且有身熱、尿赤等陰虛內(nèi)熱癥狀。

          13、結(jié)合《素問·厥論》談?wù)労薀嶝首C的癥狀特點及其機理。
          《素問·厥論》云:“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而足下熱也?!薄瓣帤馄鹩谖逯钢?,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nèi)也?!敝赋鰺嶝适顷帤馓撚谙滤拢驗樽阒幗?jīng)起于足趾內(nèi)側(cè)端,沿下肢內(nèi)側(cè)上行,故陰經(jīng)之氣虛衰,陰不制陽而陽亢,所以足下熱為其特點。寒厥證是陽氣衰于下引起,因為足之三陽經(jīng)從上而下行,沿下肢外側(cè)止于足趾外側(cè)端,陽經(jīng)之氣虛衰,陽不制陰而陰盛,故其足寒先從趾端始。

          14、你對《內(nèi)經(jīng)》中厥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
          《內(nèi)經(jīng)》中厥含義有五:一是指氣逆的病機,又作厥逆。如《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說:“寒則厥,厥則腹?jié)M死?!蓖醣⒃疲骸柏?,謂氣逆?!倍甘肿隳胬浒Y狀,如《素問·五臟生成》謂:“血……凝足者為厥?!蓖醣⒃疲骸柏手^足逆冷也?!比竿蝗换璧?,不省人事?!端貑枴ご笃嬲摗吩唬骸氨┴收?,不知與人言?!彼闹笟饽嫠碌牟∽C,《素問·厥論》篇之厥即屬于此。五有“盡”意,如《靈樞·陰陽系日月》:“兩陰交盡,故曰厥陰?!?br>
          15、結(jié)合《靈樞·水脹》篇,談?wù)勀c覃、石瘕的病因病機,主要癥狀及鑒別要點。
          腸覃是由于寒邪客于腸外,衛(wèi)氣與寒邪相互搏結(jié),氣血積滯,日益滋生而成。腫物初起象雞卵大小,漸漸長大,至病的后期,腹脹大如懷孕。以手按其腹部包塊,質(zhì)地堅硬,可以移動。由于不在胞宮,故女子月經(jīng)仍能按時來潮。

          石瘕是寒邪侵犯子宮口,使子宮閉塞,氣血不通,惡血凝結(jié)成塊,留滯宮內(nèi)而成,其病發(fā)展迅速,病之后期腹部脹大如懷孕。因病在胞宮,故月經(jīng)不能按時來潮。

          鑒別:

          16、結(jié)合《素問·湯液醪醴論》原文,論述水腫病的病因、病機、癥狀、治則及治法。
          《素問·湯液醪醴論》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于內(nèi),氣耗于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于內(nèi)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權(quán)衡,去菀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fù)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br>
          此段原文論述了水腫病的病因病機、癥狀、治則及具體治法。

          病因:“其有不從毫毛而生”,指出水腫病可有感受外邪而發(fā)自皮毛者,也有發(fā)自內(nèi)傷者。此處所言水腫的病因是由內(nèi)傷所致,并非由外感所得。

          病機:據(jù)“五臟陽以竭也”、“孤精于內(nèi),氣耗于外”、“其魄獨居”、“是氣拒于內(nèi)而形施于外”,可知本篇所論水腫的病機,是由于內(nèi)在致病因素導(dǎo)致五臟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蒸化水液,致使水濕內(nèi)停,水液妄行,充斥于肌膚四肢及胸腹而成水腫病證。

          癥狀:據(jù)“津液充郭”、“形不可與衣相?!?、“四極急而動中”、“形施于外”等論述,說明本病以形體浮腫為主癥,浮腫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難以穿上。甚則影響內(nèi)臟,水邪凌心射肺而出現(xiàn)心悸、喘咳等癥。

          治則:提出“平治于權(quán)衡,去菀陳莝”,即平調(diào)陰陽的盛衰,并祛除郁積陳久的水邪,體現(xiàn)出中醫(yī)扶正祛邪的治療法則。

          治法:①“開鬼門,潔凈府”,指出祛除水邪的具體方法當(dāng)用發(fā)汗、利小便法治療。②“繆刺其處”,指出當(dāng)用刺絡(luò)法祛除在絡(luò)的瘀滯,利于陽氣的敷布以宣通陽氣。③“微動四極”指出當(dāng)輕微地活動四肢,以運脾氣化水濕,此為后世提出健脾利濕法的先導(dǎo)。④“溫衣”,即保護機體的陽氣以助陽氣散陰凝,此為后世提出溫陽利水法的先導(dǎo)。

          總之,本段原文論述了水腫病的證治,對后世醫(yī)學(xué)影響頗大?,F(xiàn)代臨床中運用的溫陽利水法、治水重在調(diào)整肺脾腎、利尿以及發(fā)汗等治法均是在本篇指導(dǎo)下發(fā)展起來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黃帝內(nèi)經(jīng)題庫
          黃帝內(nèi)經(jīng)題
          13痹論
          第七單元 病之形能
          《內(nèi)經(jīng)》病證理論的臨床運用一
          痿證病發(fā)于肺,為何治以“獨取陽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