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命題至少在如下層面表明了歷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聯。其一,現在與未來是以過去為基礎,人類活動和自然現象都有歷史漸變或突變的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觀念、制度、行為習慣也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因此,無論哪個學科都必須重視歷史研究,并置之于前學科地位。
其二,社會科學是以復數形式出現的。“社會科學”既可以相對于“自然科學”而言,作為整體和一般意義上的social science,但按照現代學科分類,又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部分加總,即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作為一個整體而誕生,并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但現代學科分化并喪失歷史意識,其內部的各學科之間、外部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無不充滿沖突與爭議。
其三,社會科學的各學科獨立建制,與歷史研究時有關聯,但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已經分割為不同側面的歷史,歷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聯是碎片的而不是整體的。由此,人類生活領域與知識體系也難以再是整體性的認識與把握。
那么如何理解社會科學與歷史研究的選擇性親和關系?不同的社會科學家們如何具體對待歷史研究,或者他們的歷史意識有何差異?有的社會科學家模仿歷史學家,重視語言,收集和整理一手材料,理解獨特的社會變遷;也有的只偏愛歷史數據,應用社會科學方法對二手材料再分析,目的是提煉理論與概念,或者發(fā)現決定性的機制與因果關系。同時,一部分歷史學家也主動接納并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概念、方法或模型,為了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與過程。那么歷史傾向的社會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傾向的歷史學家之間有何差異?歷史學與社會科學是否可能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可以相互理解與融合呢?
▼
| 本書主要關注轉向歷史的社會科學家,展示他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及具體做法。|
主要內容
本書挑選英美世界原創(chuàng)性強、知名度高的十五位歷史社會科學家,據于各自個性化的學術成長道路和研究領域,致力于回答——社會科學家如何對待歷史研究?面臨哪些爭論?十五篇訪談主要采取面對面的、半結構化的學術交流方式,每一篇由三部分組成:
回顧各自獨特的學術背景、師徒傳承、研究軌跡與知識結構,了解其轉向歷史的過程
以扎實的文獻為基礎,反思社會科學轉向歷史的傳統(tǒng)與現狀,旨在了解幾十年來持久爭議的諸多理論與方法論問題
在各自耕耘的研究領域推動社會科學轉向歷史,展示該轉向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差異
本書涉及美國社會學轉向歷史這個學術傳統(tǒng)的兩代學者、關鍵人物及其作品,主題覆蓋面很廣,包括傳統(tǒng)與現代、資本主義與世界體系、精英沖突與階級形成、現代國家形成、帝國與殖民、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激進與保守等。社會科學家轉向歷史時,有自己的選擇偏好和充分理據,并創(chuàng)造出豐碩的成果,但也時刻面臨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轉向歷史的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運動,不斷推動社會科學與歷史學之間的持續(xù)溝通和對話。
力圖著重反思19世紀以來史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基本面向
作者簡介
郭臺輝,華南師范大學政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獲政治學理論博士學位,分別訪學于美國紐約大學、英國公開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主要研究領域為運用概念史和話語史方法論研究公民身份問題,關注歷史社會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學術史變遷,并進一步把概念史與歷史社會學結合起來研究國家構建與治理問題。已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出版專著《齊格蒙特·鮑曼思想中的個體與政治》《現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譯著《利維坦的誕生》《西方公民身份傳統(tǒng)》《公民身份的條件》《探尋政治》《公民身份》《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三卷);編譯作品《歷史中的公民概念》《當代國家理論:基礎與前沿》等。
簡要目錄
第一篇 世界體系分析與歷史社會科學
——訪耶魯大學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第二篇 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訪劍橋大學彼得·伯克
第三篇 抗爭政治與比較機制
——訪康奈爾大學西德尼·塔羅
第四篇 社會權力與民族國家
——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邁克爾·曼
第五篇 民族主義、世界主義、激進主義
——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克雷格·卡爾霍恩
第六篇 人口、革命、國家崩潰
——訪喬治梅森大學杰克·戈德斯通
第七篇 精英沖突、資本主義與國家形成
——訪紐約州立大學理查德·拉克曼
第八篇 歷史、結構與網絡
——訪哥倫比亞大學彼得·比爾曼
第九篇 家族式國家、帝國、現代性
——訪耶魯大學朱麗葉·亞當斯
第十篇 革命、社會運動與恐怖主義
——訪紐約大學杰夫·古德溫
第十一篇 晚期帝國與國家控制
——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凱倫·巴基
第十二篇 東方主義、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
——訪新學院大學池上英子
第十三篇 身份構建與社會抗爭的歷史透視
——訪哈佛大學裴宜理
第十四篇 國家建設中的利維坦問題
——訪紐約大學托馬斯·埃特曼
第十五篇 宗教改革、規(guī)訓革命與國家形成
——訪耶魯大學菲利普·戈爾斯基
名家推薦
1.如果想了解歷史社會學家如何思考,他們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與過去以及同時代的學者關聯起來,你就有必要閱讀這本訪談錄。多虧作者對每一位受訪者的精細關注和深入交流,讓這本集子最廣泛、最顯著地展示了當代歷史社會學的狀況。 ——理查德·拉克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社會學系系主任,教授)
2.多么好的一本書啊!比較歷史社會學領域在全世界范圍內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而這些難能可貴的訪談正好抓住了北美學者在這個領域的畢生研究及其珍貴反思的精髓。——朱麗葉·亞當斯(耶魯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教授)
3.郭臺輝以訪談的形式,展示了十五位轉向歷史研究的社會科學家。由此表明,跨學科研究的一個作用是理解社會政治重要變遷的原因與結果。當今西方社會科學界一些最有影響的學者都在轉向歷史,只要是對其方法與動機饒有興趣的人都會喜歡上這本書。——裴宜理(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
4.當中國恢復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時,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理解歷史上不同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制度是如何興衰變遷的。郭臺輝對歷史社會學家的的系列訪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洞察:西方學者是如何理解這些進程的。——杰克·格爾斯通(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5.中國社會科學終究是要走向歷史與世界的,而在這兩方面該書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其一,作者編織了聯結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紐帶,繪制出西方歷史社會科學的“地形圖”;其二,作者帶著自己的問題,直接找“當事人”交流,為中國學者提供與西方歷史社會科學家對話的一種“范式”,為中國讀者奉獻原汁原味的“營養(yǎng)大餐”。——肖濱(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6.從斯考切波的《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后,本書是個人所見最具雄心與最富深意的理論探討之作。讓人想象不到的是,這樣一冊“開創(chuàng)歷史”的巨著,居然完成于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之手。本書在作者的規(guī)劃下,既展現了當代名家豐富多彩的研究風貌,又旁及學者相互的閱讀與評述。而且每位受訪的名家都是在作者的引導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當代社會政治研究“轉向歷史”這個熱門話題。這有助于我們多維度地理解社會政治研究的歷史意義與當代使命。
尤其難得的是,本書不僅涉及當代名家迥異的學術成長歷程及其經典研究的獨特闡發(fā),還有隨處可見作者補白的引介,讓本書深入淺出、逸趣橫生。對于希望了解當代社會政治研究風貌與理路的學者而言,這既可以作為第一本入門讀物,也會是不斷拷問、督促省思的幾本大作之一。尤其對入門的讀者而言,請相信我,凡是曾經耳聞書中所涉的當代名家的朋友,當您輕翻開本書第一頁后,您會禁不住一頁又一頁地翻讀下去。——耿曙(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7.郭臺輝教授剛到紐約大學訪學時,就與我討論過這本書的總體構想。我認真拜讀過本書的所有訪談稿,為訪談項目的前期設計和后期整理提供過一些幫助,并深入參與了其中的幾個訪談。所以我見證了本書的全部成長過程及其學術分量,也深知他為此付出的心血。郭教授功莫大焉!
歷史社會學是中國社會科學極具發(fā)展?jié)摿Φ难芯款I域,本書將為中國學者進入國際學術前沿領域提供重要指引,明確的方法論意識和比較視野更使它成為難得的教學參考。衷心希望所有社會科學從業(yè)者都將此書作為案頭必備書。——李鈞鵬(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寫在最后 |
▼
本書從訪談項目的發(fā)起到最終完成,作者前后斷斷續(xù)續(xù)花費了六年多時間,所做的主要工作依次是:收集并完整閱讀這十五位訪談對象的學術成果,并從中尋找和提煉個性化、批判性、針對性的問題;逐個發(fā)郵件,明確訪談項目的目的和拜訪的意圖,逐個落實訪談的時間與地點,提前一周把編輯好的大致20個問題發(fā)給他們備好錄音設備,奔赴約定的地點,交流大致兩個小時;回來后整理錄音稿,再把初稿發(fā)回給訪談對象,讓他們修改和校正一些沒聽清楚、口語化嚴重或者表述不妥當之處;查找訪談過程中所有提到過的著作與文章,作為注釋補充;最后翻譯成中文。
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定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付出心血之大、用功之深,所呈現的這部著作也并沒有因為是“訪談錄”而失掉學術厚重性,可以說每一篇訪談都閃爍著這些世界學術大家獨到的問題意識和經年沉淀的思想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