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面這個東西無法為之下定義。它像榮譽,又不像榮譽。它不能用錢買,它能給男人或女人實質(zhì)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虛的,男人為它奮斗,許多女人為它而死?!?/p>
王寶強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曾唱出無數(shù)歸鄉(xiāng)人的心聲。
一路風塵、一身疲倦,只要扎進熱烘烘的“家”,一年的辛苦都值了。
但不知何時起,闔家歡聚變了味,平添了一絲近鄉(xiāng)情怯的別扭。
林語堂說:“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還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候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p>
當面子“綁架”了春節(jié),真的越來越怕過年了。
春節(jié),多少人被面子綁架
面子,過年期間走親訪友的第一要義。
為了“體面”,打腫臉充胖子,個中滋味,讓人苦不堪言。
1、 你已經(jīng)是個成熟的大人了,該學會好好拜年了
過年時,最讓人頭痛的要屬走親訪友。
無論和對方關系親疏、交情深淺如何,你都得擺出笑臉、熱情問好、主動寒暄,哪怕自己壓根搞不清人物關系。
反正拉一拉爸媽袖子,滿面笑容的媽媽就會立馬提示:
這是你王家奶奶三姑爺?shù)亩砻?,和咱們是至親呢,按輩分你得叫人家一聲老老姑呢!
緊接著,你得用笑容掩藏尷尬,佯裝自然地噓寒問暖。
走親戚的那幾天,可謂是社恐患者發(fā)病的高峰期。
《家有兒女》里,劉星的好朋友和媽媽,一起到劉星家串門。
媽媽一邊使眼色,一邊猛戳兒子,每戳一下,朋友就滿臉堆笑地說上一句恭維客套話。
2、酒桌上的修羅場
逢年過節(jié),少不了喝酒應酬。
多年未見的遠房親戚,難得湊齊的老同學……
交流感情,全靠一杯酒。
飲酒本為助興,但總有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號召力,把喝酒變成了撐場面、長威風
的“情分考驗”。
“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p>
“你這是讓我下不來臺?!?/p>
酒過三巡,敬酒變成勸酒,勸酒變成逼酒。
誰都不愿意被貼上“不在乎感情”的標簽,只能在“感情深,一口悶”的脅迫下,繳械投降。
喝幾杯酒,成了檢驗情誼深淺的標志,滿足的不過是勸酒人的虛榮心。
在不少人眼里,喝酒關系到自己的臉面,不能喝幾乎與“無能”掛上了鉤,不肯喝就代表“不夠兄弟”。
為了逞英雄、論義氣,無節(jié)制地拼酒,被綁架的豈止是人情。
3、過個體面年,要花多少錢
春節(jié)回家,你最怕什么?
無休止的催婚、攀比和應酬……
說到底,我們最怕迎上那個“你混得這么差”的眼神。
春節(jié),在外打拼了一年的人們,滿心歡喜地回到家鄉(xiāng),卻發(fā)現(xiàn)年味越來越淡,錢味越來越重。
輸人不輸陣,不管這一年混得怎么樣,至少要“裝”得像模像樣,才不會被人看輕。
做不到衣錦還鄉(xiāng),也要“租”錦還鄉(xiāng)。
在上海工作的白領劉女士,今年就租了一只2萬元的包回老家,“有很多同學聚會和家庭聚會要參加,我需要一個體面些的包包。”
彰顯自己的成功、追求體面無可厚非,若是刻意顯擺,就變了味。
太在乎他人的眼光,費心、費錢掩飾,反倒辜負了這來之不易的團圓。
物質(zhì)堆砌出的面子注定易碎。
很多人看不透的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外界評價,并不取決于外在的表象,而是依賴于一個人擁有的內(nèi)在品質(zhì)。
外界的評價標準,永遠是由價值決定的,而絕不是世俗眼光。
你有多少分量,別人才會賣你多少面子。
靜下心來想想,你會發(fā)現(xiàn),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來說都毫無意義。
《一代宗師》中有句臺詞:
人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
“富貴不還鄉(xiāng),如繡衣夜行,誰人知之”,深諳面子之道的西楚霸王,也會被嘲“衣冠沐猴”。
面子是裝點里子的門面,只要是門面,就有瞬間傾塌的可能。
作為“里子”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個人品質(zhì)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真正撐起一個人的堅實脊骨。大家可以說說現(xiàn)在過年到底是累,還是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