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五一回
讀紅品詩詞-167
《懷古絕句》賞析之七
文/墨吟 筱蕊
眾人看完薛寶琴的第六首懷古詩《桃葉渡懷古》,繼續(xù)看第七首,只見寫道是:
懷古絕句第七首
青冢懷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拔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噪,樗櫟應(yīng)慚萬古羞。
這首懷古詩講的昭君出塞之事跡。“青?!敝竿跽丫梗洞笸尽吩疲骸叭萁园?,唯此草青,故名。”
前二句是對昭君的感懷:昭君死后葬在黑河之濱,河水茫茫,為其哽咽而停止流淌;想當(dāng)初昭君騎馬行進在出塞的路上,撥動琵琶琴弦,唱盡心中的怨愁。
“冰弦”,用蠶絲制作的琴弦,潔白如冰。此處代指琵琶。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匈奴和親,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潮難平,遂撥動琵琶琴弦,邊彈邊唱《怨詞》云: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
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此曲聲韻凄婉哀怨,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下來,“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雅稱。
后二句是對漢朝廷進行抨擊:漢元帝定下的按圖寵幸宮女的制度,實在荒唐可笑;如此昏庸的人好比不能成材的臭椿和柞樹,應(yīng)該羞愧一萬年。
“樗櫟(chū lì)”,樗即臭椿,櫟即柞樹,這兩種樹不能成材。后用以比喻無用之人。
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命畫工毛延壽畫宮女之像,按圖召見寵幸。宮人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最差,為漢元帝所棄。后匈奴來求親,王昭君自請愿往匈奴和親,漢元帝允之,臨行前才發(fā)現(xiàn)昭君優(yōu)雅大方、容貌美麗,悔之不及。漢元帝追究畫工之責(zé),就把毛延壽殺了。
宋·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云: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fēng)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
薛寶琴將王昭君寫成紅顏薄命的悲劇人物,與歐陽修的《明妃曲》詩意相合,亦與《紅樓夢》主題相合。
關(guān)于謎底,清·徐鳳儀《紅樓夢偶得》說“似隱墨斗”,也有人說是“枇杷”。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