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魏晉到北齊的爵位衍變史:名將段韶為何已封王爵,又能身兼公爵?

          一、北齊名將段韶的爵位疑云

          南北朝時期,歷史人物眾多,政權更替頻繁,制度推陳出新。要想縷清這段歷史,著實不易。哪怕是一些正史記載,讀后也往往令人一頭霧水。比如翻開《北齊書段韶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記載:

          《北齊書 卷十六 列傳第八》:

          (1)尋從高祖出晉陽,追爾朱兆于赤谼嶺,平之。以軍功封下洛縣男......后恩賜父榮姑臧縣侯,其下洛縣男啟讓繼母弟寧安。

          (2)俄而侯景構亂,世宗還鄴,韶留守晉陽......封長樂郡公。世宗征潁川,韶留鎮(zhèn)晉陽。別封真定縣男,行并州刺史。顯祖受禪,別封朝陵縣,又封霸城縣,加位特進。啟求歸朝陵公,乞封繼母梁氏為郡君。顯祖嘉之,別以梁氏為安定郡君。又以霸城縣侯讓其繼母弟孝言。論者美之。

          (3)盟訖,度白額終不為用,因執(zhí)而斬之,并其諸弟等并傳首京師......顯祖嘉其功,詔賞吳口七十人,封平原郡王。

          (4)十二月,周武帝遣將率羌夷與突厥合眾逼晉陽......既而交戰(zhàn),大破之,敵前鋒盡殪,無復孑遺......世祖嘉其功,別封懷州武德郡公,進位太師。

          (5)護既得母,仍遣將尉遲迥等襲洛陽。詔遣蘭陵王長恭、大將軍斛律光率眾擊之,軍于邙之下,逗留未進......韶以彼徒我騎,且卻且引,待其力弊,乃遣下馬擊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潰......車駕幸洛陽,親勞將士,于河陰置酒高會,策勛命賞,除太宰,封靈武縣公。

          (6)二月,周師來寇,遣韶與右丞相斛律光、太尉蘭陵王長恭同往捍御......城潰,獲儀同薛敬禮,大斬獲首虜,仍城華谷,置戍而還。封廣平郡公。

          (7)是月,周又遣將寇邊。右丞相斛律光先率師出討,韶亦請行......韶疾甚,先軍還。以功別封樂陵郡公。

          這七條記載,概括了北齊名將段韶一生獲封爵位的情況:

          段韶在青年時,追隨高歡攻打爾朱兆,被當時的北魏政府封為下洛縣男。后來段韶的父親段榮去世后,段韶將自己的爵位下洛縣男讓給了自己的弟弟,而本人承襲父親的爵位姑臧縣侯。高歡死后,侯景叛亂,段韶因為留守重鎮(zhèn)晉陽有功,被當時的東魏權臣高澄封為長樂郡公,同時“別封”真定縣男。而等到高洋建立北齊后,段韶又被“別封”為朝陵縣公和霸城縣公。段韶把朝陵縣公爵位讓給了繼母梁氏,霸城縣公爵位讓給了自己的異母弟弟段孝言。

          侯景之亂時期,北齊盡占南梁淮南之地,當?shù)亓喝藮|方白額在淮南反抗北齊軍隊。段韶平定東方白額后,進封為平原郡王,位列北齊異姓王。后來,北周武帝宇文邕聯(lián)合突厥入侵北齊,段韶率軍將其擊退,又被“別封”為“武德郡公”。等到武成帝高湛時期,北周、北齊邙山大戰(zhàn),段韶與北齊另外兩大戰(zhàn)神斛律光、蘭陵王高長恭通力合作,擊潰北周主力,被封為“靈武縣公”。再后來,又被封為“廣平郡公”。直到去世前,再次被封為“樂陵郡公”。

          北齊名將段韶

          從以上記載可知,段韶早在齊文宣帝高洋時期就已經(jīng)位列郡王了??善婀值氖?,在被封王后,段韶卻又接連四次獲封公爵。而這種情況,在《北齊書》中還不是孤例,我們再看一段關于蘭陵王高長恭的記載:

          《北齊書 卷十一 列傳第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并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后為太尉,與段韶討栢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后以戰(zhàn)功別封巨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高長恭是高澄第四子,北齊建立后,被封為蘭陵王。但是貴為宗室,位列王爵的高長恭,又陸續(xù)別封巨鹿、長樂、樂平、高陽四個郡公爵位。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段韶與高長恭,為何在已經(jīng)獲封王爵、位極人臣的情況下,又會獲得級別較低的公爵爵位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北齊復雜的爵位制度。而北齊的爵位制度,又可追溯至魏晉時期。

          二、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從“二十等爵”回到“五等爵”

          我國爵位的歷史源遠流長,按照《周禮》記載,西周至春秋時期,周天子為王,諸侯爵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諸侯分封建國,各國擁有完全獨立的治權。要說明的是,由于年代久遠,西周的爵位制度是否如《周禮》記載,一直存在較大爭議。而秦朝的爵位制度則與周制有很大不同,分為二十等,爵位均不裂土分封。其中最高等為徹侯,其次為關內(nèi)侯,只有這兩個爵位擁有封邑。

          漢承秦制,繼續(xù)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徹侯”為了避諱漢武帝劉徹名諱,改成“列侯”,同時增設王爵。漢高帝劉邦實行秦朝“郡縣制”和西周“封國制”并行的制度,規(guī)定“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諸侯王在封國內(nèi)享有行政權,自置官僚,朝廷僅置王太傅輔佐。而列侯則等同諸侯,封地稱國,大者萬戶,小者五百戶,封地由朝廷指派的侯國國相(級別同縣令)和列侯自置的官僚共同治理。因此,異姓臣子能夠封侯是極大的榮耀,這也是李廣將軍一生都想封侯的緣故。


          爵,喝酒的器皿,用以體現(xiàn)尊貴

          列侯風光無限,其他的“十九等”爵位則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爵位實際上僅存王爵和列侯。后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而漢成帝時期對爵位再次進行改制。改之后,諸侯王、列侯不再有封國的治理權,僅得封國賦稅。東漢延續(xù)西漢末期的制度,同時諸侯王全部都變成郡王。各郡一旦受封為國,則郡守改稱國相,都尉改為中尉,均由朝廷任命和管理。而列侯封國則根據(jù)封邑戶數(shù),分化為縣侯、鄉(xiāng)侯和亭侯。漢末大將關羽的爵位漢壽亭侯,即漢壽-亭侯,而非漢-壽亭侯。

          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tǒng)北方后,廢“二十等爵”,令董昭重新創(chuàng)制“五等爵”。漢代沒有五等爵,只有王-列侯體系。因此,重立五等爵后,曹操就可以打破漢代“非劉氏不得為王”的限制,從而自己受封魏公、魏王,建立魏國宗廟社稷。曹魏正式建國后,魏文帝曹丕首創(chuàng)“雙爵位體系”制度:宗室爵位沿用董昭的“五等爵”體系,分為王、公、侯、伯四等,即將“五等爵”變成了“三等”,去掉子爵、男爵(王爵始終不在五等爵內(nèi))。而異姓大臣的爵位依舊采用東漢的列侯體系,即縣侯、鄉(xiāng)侯、亭侯。

          魏文帝曹丕實行的這種“雙爵位”體系,有諸多弊病。最明顯的就是,曹魏的功勛故舊爵位止步于縣侯,封邑過少,實惠不足。諸曹、夏侯均不過縣侯,就更別提其他異姓功臣了。曹魏末年,權臣司馬昭受封晉王,讓大臣裴秀于咸熙年間,重新建立五等爵制,即“咸熙五等爵”。其中公爵細分為郡公、縣公,侯、伯、子各分大、小兩級,加上男爵,共計五等九級。司馬昭此舉,一舉三得,一是為了改變曹魏異姓功臣爵位過低的問題。二是借此機會重新劃分群臣爵位,將心向司馬氏的大臣爵位提高,與曹魏舊臣拉開檔次。三是采用《周禮》記載的五等爵制,標榜司馬氏為儒學世家,尊古重道??梢哉f,“咸熙五等爵”是司馬昭在篡位前期收攏人心的手段,史載此次受封人數(shù)超過了六百人。

          而咸熙五等爵制度,是自秦朝以后,最接近西周“分封建國”制度的一次爵位改革。因為咸熙五等爵,不僅規(guī)定了封邑戶數(shù),還規(guī)定了封國地方大小,并且允許受封者管理自己的封地,接近西周時期的裂土分封?!稌x書》中記載,咸熙五等爵的郡公邑萬戶(當時只有安平郡公司馬孚是公爵),制度如魏諸侯王。縣公千八百戶,地方七十五里。其余爵位也都依次規(guī)定了封邑的戶數(shù)和封地的大小。自咸熙五等爵誕生后,秦漢時期以列侯為代表的“二十等爵”爵位體系逐漸消失在華夏歷史長河中。

          之后,晉武帝司馬炎于篡位的泰始元年,在咸熙五等爵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五等爵”,即“泰始五等爵”。司馬炎大封宗室二十七人為王,異姓功臣十一人為公爵,侯爵伯爵則更多。其中,王爵均為郡王,以郡為國。封邑兩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封邑萬戶為次國,置上、下兩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異姓功臣中,公侯萬戶以上為大國,五千戶為次國,不滿五千戶為小國。此時西晉上至諸王,下至公侯,仍有封地治權,其本質與咸熙五等爵制度十分相似。但是西晉初期,重中央而輕地方,宗室諸王以及公侯大臣除了出鎮(zhèn)都督地方外,全部聚集在京師。像賈充等權臣,一旦被委派出鎮(zhèn),則要找各種理由留在中央。

          而到了咸寧年間,由于皇弟齊王司馬攸窺伺大位,武帝司馬炎下令諸侯王和公侯全部回到封國。同時更改諸國封地,郡國行政全部由中央派遣的郡守管理,軍隊由中央選派的中尉掌握。西晉諸侯王和公侯雖然之國,但是再無實權,僅得封邑賦稅。后來八王之亂中,諸王均依靠掌握中央軍和地方都督野戰(zhàn)軍而得勢,而非借助封國本身,正是源于此次爵位改制,架空了封國??梢哉f,中央集權,是歷史發(fā)展的大潮流,不可抗拒。像裴秀當初重建的那種接近于西周裂土分封的“五等爵制”,在大一統(tǒng)王朝是不會長久實施的。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爵位都沿襲西晉咸寧年間的制度,爵位只決定了你的政治地位高低和能得到的封邑賦稅多少。因此,同級爵位的高低,完全由封邑戶數(shù)決定。

          三、北魏的爵位制度:開國爵與散爵,實封與虛封

          西晉滅亡后,中原混戰(zhàn),衣冠南渡,最終由拓跋鮮卑的北魏一統(tǒng)北方。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仿照西晉,也建立了五等爵制度,加上王爵,共六等,異姓大臣皆可獲得。但是,北魏并沒有學到西晉五等爵制度的精髓,導致北魏初年的五等爵徒有其表,雖有王、公、侯、伯、子、男爵,卻都沒有封邑。爵位,完全是一種身份和榮譽的象征,用以區(qū)分朝堂上群臣的位次以及國家外出征戰(zhàn)后分配戰(zhàn)利品的優(yōu)先次序??梢哉f,北魏初年的爵位制度是很落后的,跟西晉的爵位制度相差甚遠。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呢?因為,拓跋一族雖然武功鼎盛,但在北方建國諸族中,卻是文化底蘊最為淺薄、漢化最輕的一族,可以說毫無統(tǒng)治龐大疆域、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前,北魏沒有統(tǒng)一的貨幣,大臣沒有俸祿,政府也很少有稅收的概念。北魏政府甚至連各地實際的戶口人數(shù)都搞不清楚。所以,即便北魏統(tǒng)治者想效仿西晉的制度,爵位也不可能有具體的封邑數(shù)。沒有封邑戶數(shù),單單有爵位,那又是如何區(qū)別同級爵位的高低呢?比如,兩個大臣,一個是扶風郡公,一個是東海郡公,這兩個人誰地位更高呢?北魏皇帝也是真省事,直接用西晉初年的戶口數(shù)作為爵位高低的依據(jù)。什么意思呢?西晉初年扶風郡人口比東??ざ?,那么好了,北魏的扶風郡公地位就比東??す匚桓?。

          而到了孝文帝時期,孝文帝拓跋宏立志改革,爵位制度也是改革重點之一。孝文帝首先創(chuàng)立了“開國五等爵”制度。這個制度跟西晉的五等爵類似,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只不過每個爵位前加“開國“”二字。王爵和“開國五等爵”放在一起,合稱“開國爵”,開國爵和舊五等爵最大的區(qū)別是,有了封邑。開國爵共有王爵,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這七個等級。同級爵位高低,由封邑戶數(shù)決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然而,孝文帝卻并沒有廢黜舊五等爵,而是學起了魏文帝曹丕,實行了雙體系爵位制度。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北魏舊五等爵又被稱為“散爵”,與“開國爵”并立。由于散爵沒有封邑,僅成榮譽頭銜,于是又被稱作虛封,而開國爵則被稱為實封?!段簳肥窃诒饼R年間由魏收所作,成書年代和北魏很接近,作者對于散爵和開國爵制度了如指掌。因此,《魏書》中,為了明顯區(qū)別這兩種爵位,如果是虛封,則稱“賜”爵,比如散爵的公爵爵位直接就是“賜XX公”。而如果獲封開國爵,則稱“封”爵,寫作“封XX開國公”?!胺狻?、“開國”,是獲封開國爵時才會用到的詞匯。

          很明顯,開國爵相比散爵,既有實惠(封邑),又能象征地位,孝文帝為何不干脆直接廢除散爵,全部實行開國爵呢?這是因為,北魏前期封爵很混亂,異姓封王者過多,而孝文帝改革后,只有宗室可以獲封王爵,而之前大臣的爵位全部要降一級。但是畢竟都是功勛故舊,直接降級顯得太過無情。因此,散爵降級后,可以再授開國爵,用封邑數(shù)來彌補這些功勛故舊。但是如果都實行開國爵,那么開銷又過于龐大,于是散爵還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問題又來了。散爵中的公爵,和開國爵的侯爵,誰的地位更高呢?北魏孝文帝為了讓散爵和開國爵能夠統(tǒng)一品級,明斷群臣班次,頒布了《職員令》,幾經(jīng)修訂后,最后形成了十二等。即,王、開國郡公一品,開國縣公從一品,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視頻,散子從四品,開國縣男物品,散男從五品。

          《職員令》的頒布,完善了北魏爵位制度,使得散爵和開國爵互相補充,排列組合,合理的拉開了群臣的位次。當時的大臣一般都有兩個爵位,即同時兼有開國爵和散爵,開國爵和散爵在各自的系統(tǒng)里晉升。比如一個大臣最初擁有散爵侯爵和開國縣伯爵。后獲賜散爵公爵后,那么散爵侯爵就自動被覆蓋了,但并不影響他繼續(xù)擁有開國縣伯爵。而一般擁有散爵的品級都更高,比如某大臣散爵是公爵,那么開國爵一般為開國縣侯或縣伯,用以補償經(jīng)濟。因為一旦大臣擁有的開國爵品級超過了散爵,那么這個大臣也就沒必要再擁有散爵了。

          四、北齊的爵位制度:繼承北魏,又加“別封”,段韶兼封公爵的原因

          《北齊書》成書于唐朝,距離北魏年代久遠,且作者李百藥的很多資料來源于其父李德林,自己并不掌握一手資料。同時很多寶貴的資料在父子相傳之時又遺失了,導致《北齊書》中出現(xiàn)了很多錯誤,人物傳記不全,而對于爵位的記載,更遠沒有《魏書》中記載的考究。李白藥關于北齊散爵和開國爵的記載尤為如此,很多開國爵在記載的時候不再嚴格加上“開國”二字,而散爵也不再用“賜”字。實際上,高氏控制的東魏自詡正統(tǒng),北齊和東魏又一脈相承。北齊的爵位制度幾乎全盤繼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制度,并且還加上了“別封”。何為“別封”呢?就是群臣不再限制僅擁有一個開國爵和一個散爵,而是可以同時身兼多個散爵和開國爵。

          既然北魏爵位制度已經(jīng)很完善,為何北齊又出現(xiàn)了“別封”呢?這和北齊爵位貶值有關。

          北魏自孝文帝年間實行散爵、開國爵并行制度開始,至北齊建立,已過了六十余年。數(shù)十年間之積攢,導致北魏的諸侯人數(shù)甚為龐大。最初,高洋篡位建立北齊的時候,為了政權穩(wěn)定,沒有直接廢黜前朝舊臣爵位。也沒有大肆屠戮東魏宗室,而東魏王爺眾多,高洋將其全部降為散爵縣公。而東魏舊臣,不全是高家的心腹,高洋也將舊臣的爵位全都降了一級。即便如此,北齊創(chuàng)建伊始,就接收了前朝龐大冗雜的爵位系統(tǒng)。

          而高洋是在高澄遇刺的背景下接管晉陽霸府的,他的篡位離不開武勛集團的支持。于是高洋登基開始,就追封已故功臣為王,同時大封功臣,開國公侯都不算,光王爵就有庫狄干、斛律金、賀拔仁、韓軌、可朱渾道元、彭樂、潘相樂等異姓大臣。而北齊與北周、南朝戰(zhàn)事頻繁,眾多將領不斷立功,不斷封王封公,導致開國爵也迅速貶值。到了北齊末期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時期,二帝朝政腐敗,一些大臣只憑皇帝恩幸就直接封王,比如高阿那肱善于諂媚,得到后主寵幸,得封淮陰王。

          最終,北齊王爵泛濫,開國爵也不再是稀有之物,而散爵更是變得毫無價值。即便后來北齊在北魏爵位基礎上,將散公細分為散郡公和散縣公,也沒有止住爵位貶值的頹勢。如果大臣再保持一散爵、一開國爵的制度,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而如果全部推倒重建爵位制度,在西有北周、南有陳朝的背景下,工程量就顯得很巨大,非亂世所能達到,容易引起動蕩。就這樣,“別封”制度應運而生。一個大臣,他所擁有的散爵和開國爵,品級最高的視為此人的本爵。而如果他功勞甚大,就可以“別封”其他爵位,同時兼領別封爵位的封邑數(shù)目。“別封”爵位,無論《北齊書》中如何簡寫,加不加“開國二字”,其實都是開國爵,因為“別封”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功臣封邑獎勵,別封散爵毫無意義。

          至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北齊名將段韶在已經(jīng)被封為太原王的情況下,還會別封郡公了。其實這是在北齊王爵大貶值的背景下,對于戰(zhàn)功卓著、功勞甚大的大臣另一種形式的獎賞。身份地位、經(jīng)濟實力,不再單單從本爵上一較高下,還要看兼領的別封爵位數(shù)量。像段韶這種名將,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自然不斷別封爵位,而且像他這樣的“爵位大戶”還可以將自己別封的爵位轉讓給自己的繼母和弟弟。再如,高長恭雖為宗室,本身就是王爵,但也戰(zhàn)功卓著,因此才會先后別封四個開國公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朝的爵位制度是怎樣的?
          皇帝的親戚有這么多嗎?封官加爵后就是皇族了嗎?了解封官加爵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分封地研究
          有人總問:關羽的漢壽亭侯,是多大的爵位?概述東漢爵位體系
          劉協(xié)的山陽公與劉禪的安樂公相比,誰的爵位大?這個公有什么特權
          古代東西方的爵位,為何都是“公、侯、伯、子、男”,是巧合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