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為你解答關(guān)于清朝紅帶子能封什么爵的問題,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紅帶子是什么。
紅帶子是覺羅的俗稱,是清朝旁支皇族的稱號。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下詔規(guī)定以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其余的伯叔兄弟旁支子孫為“覺羅"。宗室和旁支的區(qū)分就在其腰間佩戴的帶子,宗室袍服腰間佩戴黃帶子,旁系覺羅佩戴的是旁帶子。此外,宗室被革退者也佩戴紅帶子,位列皇族家譜《玉牒》之末端;覺羅被革退者則佩戴紫帶子,位列皇族家譜《玉牒》之最末端。
覺羅本來是女真的姓氏,清朝沒有建立之前也一直叫覺羅,建立清朝后,在努爾哈赤時期給姓氏加上了愛新,成為宗室這一支愛心覺羅,而作為姓氏的覺羅肯定不止努爾哈赤一家,就像唐朝的皇家的李姓,稱為隴西李氏,但還有其他的姓李的,可能往前倒一倒跟李淵還是同宗,這些就是皇家的旁系,覺羅氏在滿族也是個小姓,所以基本上姓覺羅的都是同宗,由于人少,自然都列入皇族的《清代玉牒》,但為了方便區(qū)分,所以又分出黃帶子、紅帶子、紫帶子。
清朝起初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所以建立清朝后多少可以分到個爵位(這些人也是跟著努爾哈赤東征西討的人,所以封個爵位也是正常的)。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個名號。除了皇帝特準(zhǔn)可以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外,其他爵位均每代降等襲爵。比如親王嫡長子襲父爵,要降為郡王,以此類推。在經(jīng)過幾代之后,宗室的人越來越多,黃帶子的人都無法人人分到爵位和職位,紅帶子的旁系更別說了,最后被稱為“閑散覺羅",這些閑散覺羅沒有爵位和職務(wù),有的生存都成問題,于是為了皇家的臉面,設(shè)立了養(yǎng)贍銀養(yǎng)著這些人。
所以別說紅帶子,黃帶子還有封不到爵的,能封爵的要么是家世比較好,和皇帝的關(guān)系比較近,或者是對朝廷有貢獻(xiàn)的才有可能被封爵,其他的沒家世沒貢獻(xiàn)的除了極其特殊的世襲爵位,很難有爵位。
根據(jù)光緒《大清會典》卷一《宗人府》記載,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和十二等爵。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泛濫的情況,制定降襲制度,這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是最為特殊的。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只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
對于沒有獲得爵位的宗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認(rèn)為閑散宗室“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有辱皇室風(fēng)采,于是欽賜閑散宗室著四品頂戴、武職補(bǔ)服。所以從乾隆朝開始,如果不是世襲爵(在沒有被削爵的正常情況下親王降至鎮(zhèn)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公降至鎮(zhèn)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后便不再遞降),倒是人人可以混個奉恩將軍的爵位。
清朝的皇室有一個特殊服飾規(guī)定,根據(jù)腰帶判斷皇室宗親的遠(yuǎn)近,腰帶的顏色有三種:黃色腰帶(有明黃、杏黃之分)、紅色腰帶、紫色腰帶,簡稱黃帶子、紅帶子、紫帶子。(清朝皇帝服明黃色腰帶(左),宗親佩杏黃色腰帶(右,略有紅色))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規(guī)定,皇室宗親佩戴黃色的腰帶,皇帝佩戴明黃腰帶,宗室佩戴杏黃色腰帶,皇室也要進(jìn)行區(qū)分。
佩戴杏黃色腰帶的人規(guī)定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后世子孫,稱之為“大宗”,為宗親(皇室宗親)。這一部分人的宗籍歸宗人府管理,錄入宗人府玉蝶黃卷。
佩戴紅色腰帶的人規(guī)定為清景祖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兄弟六人的子孫,同時“覺羅”姓氏中的遠(yuǎn)支也有這種資格,稱作“覺羅”。這一部分也歸于宗人府管理,錄入宗人府玉蝶紅卷。
佩戴紫色腰帶的人是比較尷尬的一部分人,在清朝皇室內(nèi)斗中或者因為犯罪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被革去佩戴“紅帶子”資格,逐漸淪為和普通旗人一樣??滴趸实墼谖黄陂g,為了防止在選秀的時候?qū)⒏锶ゼt帶子的犯罪宗室的后代選入宮中,這樣就等于近親結(jié)婚了,于是將被革去佩戴“紅帶子”的人重新錄入宗人府宗籍,附在玉蝶紅卷之后,可以佩戴“紫色的腰帶”,待遇向“覺羅”中佩戴紅帶子的人看齊。
以上佩戴黃帶子、紅帶子、紫帶子的人不允許其后世子女參加清朝皇室的“選秀”,血緣關(guān)系太近了。其實在清朝歷史中也有被賞賜佩戴“紫色腰帶”的先例,這些在籍貫中會表明,可以參加清朝皇室的“選秀”。
此外,黃色、紅色、紫色腰帶和這幾種顏色的服飾民間是不可以隨隨便便使用的,除非皇帝等賞賜了“黃馬褂”或者其他尊貴的賞賜才可以使用。
佩戴“紅帶子”的“覺羅”享有諸多的經(jīng)濟(jì)、司法等特殊權(quán)力,待遇自然比佩戴杏黃色的“宗親”要差一些,他(她)們不能被封為為“宗親”們特殊規(guī)定的爵位,只能按照“民爵”封賞。
清朝宗親的爵位有,僅男性有十二等:
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是指排在前六的皇室宗親爵位可以享受八種待遇,如下:
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jiān)。
不入八分及其以下的爵位不可以使用這些待遇了,不配置太監(jiān)服侍了。
佩戴紅帶子的“覺羅”和普通大臣的封爵是一模一樣的,待遇不盡相同,如下圖:
佩戴紅帶子的人封爵共有27個等級。
清朝對皇室人員(包含佩戴黃帶子和紅帶子的宗親)的封爵實行第次降爵制度,每隔一代降爵一級,譬如祖上是親王,兒子就降為郡王,孫子就降為貝勒,依次類推。只有12位“鐵帽子王”的繼承爵位的后代可以不降低爵位,其他人員依次降爵。還有一些不列入等級的閑散爵位,閑散公年薪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爵位205兩等,比列入爵位的公侯伯子男爵位要少不少的。
到了清中期之后,很多皇室的“宗親”(佩黃帶子)和“覺羅”(配紅帶子)就已經(jīng)沒有爵位,已經(jīng)降到了恩騎尉(正七品)以下。這些人沒有爵位也就等于沒有了收入,如果清朝皇室不管這些窮親屬,他們會淪落街頭,丟的全是清朝皇室的臉面,于是清朝皇室又有了新的規(guī)定。這些沒有爵位的黃帶子、紅帶子分別被稱作“閑散宗室”、“閑散覺羅”,清朝皇室決定給這些人最低生活保障,稱作“養(yǎng)贍銀”。
“養(yǎng)贍銀”具體的規(guī)定是這樣的:佩戴黃帶子的閑散宗室,男性10-20歲之間,每年24兩銀子,20歲之后,每年36兩銀子,給米四十斛二斗(清朝一斛約合130斤),約合現(xiàn)在5250斤左右;佩戴紅帶子的閑散覺羅,20歲之后,每年24兩銀子,給米二十一斛二斗,約合現(xiàn)在2780斤左右。閑散宗室在北京生活,一個男性的生活保障可以贍養(yǎng)十幾口之家;閑散覺羅一個男性的生活保障則可以贍養(yǎng)5-6口之家。
清朝后期之后,清王朝的財政十分緊張,到處節(jié)省錢糧,閑散宗室、閑散覺羅的養(yǎng)贍銀也大幅縮水,很多人生活無以為繼,變成了平民。
1902年,慈禧太后下令,旗人可以和漢人通婚,很多只屬于滿人的官位向漢人敞開,如將軍、都統(tǒng)等,廢除了滿人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的特權(quán)等。
清代覺羅別稱。天聰九年(1635年),清太宗規(guī)定覺羅皆束紅帶,以示身份。故稱。
凡覺羅皆系紅色帶為標(biāo)志,故俗稱覺羅為紅帶子。
清朝的皇族,是從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世克輩份開始算起,然后按嫡旁親疏,分做“宗室”和“覺羅”兩大類。凡屬塔世克本支,即努爾哈赤及嫡親兄弟以下子孫,統(tǒng)統(tǒng)歸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覺羅”。按照清朝政府的規(guī)定,宗室腰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用以顯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稱黃帶子,覺羅呼紅帶子。不過比較起來,覺羅的血緣要遠(yuǎn)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