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二十一)] 不治證 |
汗出發(fā)潤及如油,或大如貫珠,著身出而不流者死。 發(fā)濕溫汗,名曰重死。乃人素有濕,因而中暑,暑溫相搏。 自汗屬太陰脾經,脾之真氣隨汗而泄,復以熱藥汗之,兩熱相攻,熱旺脾脫,口不能言,而耳聾身不知痛,身青面變而死,有白虎加蒼術,救其在表里者,可保十死一生。 |
[卷之上] 盜汗(二十二) |
睡中出,曰盜汗。 盜汗,邪氣在半表半里也。 睡則衛(wèi)氣行于里,乘表中陽氣不密,故自汗,覺則氣散于表,故汗止。 |
[卷之上] 頭汗(二十三) |
頭汗,邪熱內蓄不得越,蒸于陽經,且頭汗為里虛表實,玄府不開則陽氣上蒸于頭。頭汗則五臟枯干,心包絡中空虛,至此則津液竭也,切勿下之,下之則腸胃真氣大泄,津液外亡,故曰重虛,凡頭汗忌下。 一表也,頭汗,往來寒熱,宜柴胡桂枝干姜湯。 一半表半里,頭汗,名曰陽微結則陽氣衰而腸胃燥,大便秘結矣,宜小柴胡,次與脾約丸潤之。 又有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嘔而渴,但頭汗,往來寒熱,及微惡寒、手足冷、大便硬,脈細,亦是也。 一里也,頭汗,名曰純陰結,不熱但煩渴,便秘不通,宜大柴胡下之,不熱者,熱在內。 熱入血室,頭汗,譫語,宜小柴胡加生地黃。 瘀熱在里,渴而小便不利,發(fā)黃,頭汗,宜茵陳五苓散。 陽明病,心下懊,宜梔子豆豉湯,吐其胸胃之邪也。 水結胸,頭汗,心下緊滿,宜小半夏加茯苓。 寒濕相搏,頭汗,欲得被覆向火。 陽明被火。 虛煩。 |
[卷之上\頭汗(二十三)] 不治證 |
小便不利,頭汗者死(陽脫也)。 濕家誤下,額上汗,微喘者死(陽脫也)。 |
[卷之上] 手足汗(二十四) |
手足汗屬陽明胃。 熱聚于胃,是津液傍達,必大便硬,或譫語,可下。 寒中于胃,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不可下。 |
[卷之上] 無汗(二十五) |
邪在表無汗,六脈浮而有力。 太陽 無汗,脈浮緊,宜麻黃。 陽明 無汗,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逆。 剛 無汗,脈弦,宜葛根湯。 邪內傳。 陽明 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發(fā)黃。 傷寒發(fā)熱 無汗,大渴,無表證,白虎加人參主之。 冬陽明 無汗,脈洪實,下其熱也。大便不通,口噤胸滿者,下之。潮熱譫妄便秘,脈沉數(shù)而洪大,下之。 太陰 無汗,脈沉細,宜桂枝汗之。 少陰 無汗,脈沉,宜四逆溫之。 厥陰病 無汗,脈微緩,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和其榮衛(wèi)也。 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亡陽 無汗,陽虛則津液少,脈浮而遲,其身必癢,又云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陰陽易 無汗,脈緊則陽虛,無陽作汗,宜燒散、鼠屎湯以和之。 |
[卷之上\無汗(二十五)] 不治證 |
熱病脈躁盛,不得汗者,陽之極也,死;盡藥三劑,發(fā)汗不出者死。 |
[卷之上] 頭痛(二十六) |
三陽俱頭痛。太陽脈浮,葛根蔥白湯;少陽脈弦,柴胡湯;陽明脈長,承氣湯。 三陰無頭痛,惟厥陰脈會于巔,有頭痛干嘔涎沫,吳茱萸湯主之。 小便清者,熱不在里,可發(fā)散之。 不大便者,有熱頭痛,可下之。 |
[卷之上\頭痛(二十六)] 不治證 |
真頭痛,甚入連于頭腦,而手足冷者死。 |
[卷之上] 項強(二十七) |
表邪也,太陽證。 亦項強,因太陽中風加之寒濕,宜發(fā)散之。 結胸項亦強,如柔狀,宜大陷胸丸下之。 |
[卷之上] 頭眩(二十八) |
眩者非玄,而見其玄。 者非毛,而見其毛。 者,目搖動也。 運者,運轉,世謂之頭旋。 冒者,蒙冒,世謂之昏冒。 皆陽虛也。 風亦頭眩。 |
[卷之上\頭眩(二十八)] 不治證 |
屬性原缺。 |
[卷之上] 胸滿(二十九) |
屬性原缺。 |
[卷之上] 脅滿(三十) |
屬性原缺。 |
[卷之上] 心下滿(三十一) |
……虛氣上逆也,旋復代赭石湯主之。痞與瀉心不解,渴而小便不利為水飲內蓄,五苓散主之,瀉心湯并治痞虛氣。 |
[卷之上\心下滿(三十一)] 不治證 |
結胸證悉具而加之煩躁者死,邪勝也。 臟結亦如結胸,邪結于陰也。寸脈浮而關小細沉緊,飲食如故,而陰結陽不結也。時自利,是陰乘陽虛而下也。舌上白胎滑者難治,白胎寒多也。臟結,于法當下,若無陽證寒熱,其人反靜,胎滑,不可攻也,宜刺關元,小柴胡湯也。 又,病患脅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死,積與真藏氣結也。 |
[卷之上] 腹?jié)M并痛(三十二) |
大滿大痛,或潮熱大便不通,腹?jié)M不減者,實也,可下之。曰陽熱為邪者,腹?jié)M而咽干,方可下之。又曰,痛而不滿為實,宜大柴胡、承氣輩下之。滿而且痛,內外表里俱有證,宜桂枝加大黃湯,以和其內外,以上皆熱病也。 有冷痛者,痛而大便利,手足冷,惡寒,脈細,面青者,溫之,四逆也。 有下寒上熱痛者,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 腹?jié)M不痛或時減者,為虛。此虛寒從上下也,當溫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比之實,但不堅痛為異,宜桂枝半夏湯、小建中湯,以和之。又曰,陰寒為邪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屬太陰也,可溫之。 汗吐下后脹滿。 發(fā)汗后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 發(fā)汗后腹脹滿(是膀胱虛也)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此因表邪發(fā)散去津液少,胃主津液,胃虛不能宣布諸氣,當溫散之。 吐后腹?jié)M者,邪氣不去,下傳入胃,承氣主之。 太陽病反下,因而腹?jié)M時痛,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 傷寒下后,腹脹心煩,臥不安,熱乘虛,郁于中,氣不得上下,梔子濃樸湯主之。 |
[卷之上] 小腹?jié)M(三十三) |
謂臍下滿也。是在上而滿者,氣也;是在下而滿者,物也。小腹下,溺與血也,若從心下至小腹皆硬滿而痛者,實也,大陷胸湯下之。但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蓄血之證,曰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仁承氣主之。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證,此皆邪氣聚于下焦,津液血氣不行,留滯故也。 |
[卷之上] 虛煩(三十四) |
謂心中郁郁而煩也。煩者,熱也。欲吐不吐,心中無奈。胸中煩、心煩、虛煩,三者皆邪熱傳里,心煩喜嘔,胸中煩不喜嘔,小柴胡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而煩,豬膚湯主之。以上皆徹熱而和解也。如作膈實者,可瓜蒂散吐之。如不因汗吐下實也,可以重劑吐之。 足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實也,可下之。 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虛也,與小建中湯補之。大抵先煩而悸者,熱也;先悸而煩者,虛也。如因吐下汗后而煩者,虛也。可以輕劑吐之,則是內陷之煩也,梔子豉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姜,腹?jié)M加濃樸。凡藥大下后,熱不去微煩,加干姜。 |
[卷之上] 煩躁(三十五) |
煩而擾,擾而煩,陽也。為熱之輕者,煩躁謂先煩而漸至躁也;躁為憤躁而躁陰也,為熱之重者。躁煩謂先躁而后煩者也。 有不煩而躁者,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于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治宜溫之。 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太陽中風,脈浮緊,不汗煩躁,大青龍主之。曰當汗不汗,其人煩躁。 有邪氣在里而煩躁者。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此燥屎也,可下。有火劫而煩躁。太陽病,以火熏之,大熱入胃。 有傷寒乍解,胃氣尚弱,強食過多,因而煩悶,胃脈浮洪,宜損谷。 有因虛而煩躁。陽微發(fā)汗,躁不得眠。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身無大熱,脈沉微,姜附湯主之。發(fā)汗若下之煩躁,病仍不去者,茯苓四逆主之。 汗吐下,臟腑俱虛,余熱相協(xié),因虛而煩,以身不疼、脈不緊不數(shù),宜補其虛。 有陰盛而煩躁。少陰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茱萸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