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記憶里,最開心的事莫過于走親訪友了,每年倍逢佳節(jié),討個壓歲錢什么的對小孩子來說簡直不要太幸福。人在社會當中永遠都不會是獨立的個體,除了最親的父母兄弟之外,便是為數(shù)眾多的親戚了。
雖然平常見不著面,但當一方有難時,能對你伸出援手的,也就是這些人了,老祖宗們就曾經(jīng)留下過這樣一句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提醒我們怎樣對待親戚,其中的道理,你知道嗎?
還記得愛情公寓當中,張偉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親戚嘛,走著走著就親了”,張偉是一個孤兒,它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清晰,與之相反,就算咱們擁有很多親戚,如果常年不來往的話,那跟陌路人也就沒什么區(qū)別了。
因此,這句俗語算是一句警示語,警告我們要經(jīng)常與親戚往來,不管曾經(jīng)我們以怎樣的身份相處,只要長時間斷絕聯(lián)系,就算有朝一日重新見面,那種無法抹去的陌生感將會成為交往的最大阻礙。
在如今這個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里,很多人覺得,親戚沒有再來往的必要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就算你身陷困難,因為錢的問題,就算是親朋好友可能也會對你置之不理,這種有色眼鏡看待問題的方式,是現(xiàn)代很多人的普遍看法。
當然形成這種看法并非一日之功,說起來可能很悲哀,但是這就是社會現(xiàn)實。如果你勤奮努力,富甲一方,你的身邊自然會聚集著一群可以交心的朋友。
而與之相反,有些人不能踏實工作,也沒有上進心,整日依靠他人的救濟度日,這樣的人就算平日里關系再好,提到錢的問題想必也會退避三舍,而這些人還會覺得不借錢的人太過勢利,不值得交往,殊不知看似不仁不義的背后,確實是自己的主要問題。
舉個例子,城里的親戚和農村里的親戚有明顯的區(qū)別。城市里的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就算逼近年關,有些人仍然加班加點,這個時候別說走親戚了,能夠顧及自己的家庭就很不錯了,這個社會為什么會誕生那么多空巢老人?
當然不是因為主觀意愿,而是因為客觀原因。隨著城市的擴建,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占用,如果還死守著那一畝三分地的話,可能連平常的生活費用都無法為繼,再加上物價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和老人都要吃飯,青壯一代實在壓力太大了。
記得有一個企業(yè)老總說,有資格度假旅游回家看老人的人,首先你得是一個成功人士,如果你僅僅是員工的話,還是不要癡心妄想了。
這句話說得很現(xiàn)實,但也很有道理,你想要在這個社會一步一步往上爬,你就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你仍然需要工作來證明自己,而在年關,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留在了崗位上。
再反觀農村親戚,當田地里的莊稼收拾完畢之后,基本上就沒事干了,當快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準備年貨,休息的時間很長,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完全有足夠的能力去其他城市或者去其他村落看望親朋好友。
所以說,為什么在農村會形成許多宗族勢力?當然是因為平時來往比較頻繁,平常蓋個新房,或者結個婚,那都是舉村轟動的大事,村里的所有人都會來道賀,就算沒有血緣關系也是八大姑七大姨的叫著,而其他村落的親戚也能夠放下手頭的活計前來祝賀,長此以往,自然親情不改。
最后,俗語介紹到這里就結束了,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其中所蘊藏的道理實踐起來確實很難,想必各位也是心有體會,因此,或許親戚不會幫到你什么,但維持一份親情,將來總是有用地,總不至于到了咱們的下一代,已經(jīng)無親可走,那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