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3月5日
《黃帝內經(jīng)》是一本綜合性的醫(y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jīng)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yī)學,呈現(xiàn)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yī)學模式”(另據(jù)現(xiàn)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xiàn)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饵S帝內經(jīng)》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被稱為醫(yī)之始祖。《黃帝內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醫(yī)學巨著,集漢以前醫(yī)學之大成。它的成書標志著我國古老的醫(yī)學體系,由單純的醫(yī)療知識積累,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一直以來被尊為“醫(yī)學之宗”、“群經(jīng)之祖”。
《黃帝內經(jīng)》還是養(yǎng)生保健的鼻祖?!饵S帝內經(jīng)》開篇是上古天真論,講的是如何正確養(yǎng)生保健,以活到天年。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壽命,即120-150歲。幾千年來,《黃帝內經(jīng)》的醫(yī)學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和中醫(yī)臨床實踐。中國歷代名醫(yī)都是在《黃帝內經(jīng)》的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醫(yī)的。比如“經(jīng)方之祖”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其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就是繼承了《黃帝內經(jīng)》的醫(yī)學成果。
【黃帝內經(jīng)-靈樞·論痛篇-129-原文(52)】
黃帝問于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針石火焫ruò病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于毒藥何如?愿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焫ruò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焫ruò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ruò。
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于火焫ruò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黃帝內經(jīng)-靈樞·論痛篇-129-譯文(52)】
黃帝問少俞說:人的筋骨的強弱,肌肉的堅脆,皮膚的厚薄,腠理的疏密,各不相同,他們對針石刺砭、艾火燒灼引起的疼痛,感覺是怎樣的呢?人的腸胃的厚薄、堅脆也各不相同,他們對毒藥的禁受能力又是怎樣的呢?我想詳盡地聽一下。
少俞說:骨強、筋弱、肉松弛、皮膚厚的人耐痛,對針石刺砭、艾火燒灼引起的疼痛,也同樣能夠忍耐。
黃帝問:怎樣知道有的人是能夠忍耐艾火灸燒的呢?
少俞回答說:皮膚發(fā)黑、骨骼強健的人,能夠忍耐艾火的灸燒。
黃帝問:怎樣知道有的人是不能忍耐針石刺痛的呢?
少俞回答說:肉堅實、皮膚薄的人不能忍耐針石的刺痛,這種人對艾火的灸燒也同樣不能忍耐。
黃帝問:人同時受了傷病,有的容易好,有的不容易好,這是什么緣故?
少俞回答說:同時受了傷病,其中身體多熱的就容易好,身體多寒的就不容易好。
黃帝問:有的人能禁受毒性藥物,怎樣知道這個呢?
少俞回答說:胃厚、色黑、骨大、肉肥的人能禁受毒性藥物,體瘦胃薄的人則不能禁受毒性藥物。
【黃帝內經(jīng)-靈樞·天年篇-129-原文(53)】
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歧伯曰:血氣以和,營衛(wèi)以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歧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通調營衛(wèi),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fā)鬢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shù)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黃帝內經(jīng)-靈樞·天年篇-129-譯文(53)】
黃帝問岐伯說:人的生命形成之初,是什么筑起它的基礎?是什么建立起它的外衛(wèi)?失去什么就死?得到什么就生?
岐伯說:以母為基礎,以父為護衛(wèi),失神則死,得神則生。
黃帝說:什么是神?
岐伯說:血氣已經(jīng)和調,榮衛(wèi)已經(jīng)通暢,五臟都已形成,神氣居藏于心中,魂魄俱備,便成為人。
黃帝說:人的壽命的長短各不相同,有的短命,有的高壽,有的突然死亡,有的久病在身,我想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滑潤,皮膚細密,營衛(wèi)之氣的運行保持正常而無錯亂,呼吸平和舒緩,不粗不急,氣行遵循一定度數(shù),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布散諸竅,臟腑、氣血、肌肉、皮膚各循其常規(guī),所以壽命得以長久。
黃帝問:人壽以百年為期,本應活至百歲才死,怎樣才能活到一百歲呢?
岐伯說:鼻孔深而且長,面部四旁骨骼高大方正,能通調營衛(wèi)之氣及三焦、三里的脈氣,鼻骨高起而鼻肉豐滿,這樣,便可活至百歲,壽終天年。
黃帝說:人的體氣由盛而衰,以至死亡,這整個過程,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人長到十歲,五臟初成,血氣已經(jīng)通暢,這時的經(jīng)氣還在下肢,所以喜歡跑。到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正在發(fā)育生長,所以喜歡快走。到三十歲,五臟完全發(fā)育成熟,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所以喜歡行走。到四十歲,五藏六府及十二經(jīng)脈,俱都十分旺盛而且平和穩(wěn)定,腠理開始疏松,美好的顏容逐漸哀落,頭發(fā)略見斑白,這個年歲的人,象一池子滿而不蕩動的靜水,所以喜歡安坐。到五十歲,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視力開始變弱。到六十歲,心氣開始衰退,常被憂愁、悲傷所苦,血氣懈怠,運行遲緩,所以喜歡躺臥。到七十歲,脾氣虛弱,皮膚干枯。到八十歲,肺氣衰退,魂魄離散,所以言語經(jīng)常顛倒錯亂。到九十歲,腎氣干涸,肝、心、脾、肺四臟及經(jīng)脈俱已空虛。到一百歲,五臟全部空虛,神氣俱都散去,這時,就只有形體獨存而終其天年了。
黃帝問:那些不能活滿百歲而死去的人,是怎么回事?
岐伯說:五臟都不堅實,鼻子的通道不長,鼻孔外露而且張開,呼吸急速,面部四旁骨駱低矮,脈小血少,肌肉不堅實,常常中風中寒,血氣虛,脈不通,真氣、邪氣相互攻擊,致使體內血氣失常,導致邪氣深入,所以會中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