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1月22日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隨其叔父諸葛玄去荊州(今湖南湖北一帶)投奔劉表。叔父亡后,他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專注于治國用兵之道。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屯兵新野的劉備,圖謀發(fā)展 ,經(jīng)徐庶推薦,他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諸葛亮在接見劉備時,向劉備論述了天下形勢,深得劉備贊賞,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從此開始輔佐劉備。公元208年,劉備采納諸葛亮的計謀,聯(lián)合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形勢。接著他又幫助劉備取得荊州四郡,并于214年攻入四川,占領(lǐng)成都。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他為丞相。
222年,劉備亡,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劉備囑咐輔佐后主,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接著他平定了南中,并從227年開始,北攻祁山與魏國爭戰(zhàn)。234年,病死于五丈原(陜西歧山南)軍中,終年54年,溢號忠武侯。 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統(tǒng)軍征戰(zhàn),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為蜀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他非常精通古代兵法,加上自己豐富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編著過多種兵書,但大多已經(jīng)失傳。據(jù)《諸葛亮集》(中華書局)。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編撰了《諸葛亮集》中的《兵要-6》原文如下:
【兵要-6-原文】
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時難遭而易失也。故良將之趨時也,衣不解帶,足不躡地。
【兵要-6-譯文】
不愛惜一尺大小的碧玉,而愛惜一寸的光陰,是因為時間很難回來而容易消失。所以良將追求時間(講究戰(zhàn)機),(睡覺時)衣服不解開腰帶,腳不脫掉鞋子。
【兵要-6-釋義】
為將者要不愛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戰(zhàn)機到來的時間,因為有利的時機難以相遇而極易錯失,所以作為良將之追逐作戰(zhàn)的時機,睡覺時衣不解帶,起身時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蹤跡地去捕捉戰(zhàn)機,即使脫落了腳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貽誤戰(zhàn)機?!秾O子兵法》的軍爭篇稱:“故其疾如風?!贝搜孕熊娮鲬?zhàn)之時,為了應對戰(zhàn)機,無論進或者退都必須做到來無影去無蹤。當然這種快速應對也是有條件的,若兵處死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進攻的話,“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保ā秾O子兵法》九地篇)說到底是因為軍情瞬息萬變,為將之勇者,要能乘勢決勝,決不能逡巡拖延貽誤戰(zhàn)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