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說:“夫情變于內(nèi)者,形見于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
譯文: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態(tài),因此,不時地察顏觀色,就能知道人的心靈深處的欲求。
案例:
春秋時的齊桓公對管仲說:我們計劃攻打莒國,為什么事情還沒公開而全國的人都知道了呢?管仲說:國都里面一定有圣人?;腹f:那些服勞役的人中,有一個拿著扁擔觀看的名叫東離牙,我想大概是他吧!
不久東郭東被召見來了,管仲問:我沒說要進攻莒國,你怎么知道?他據(jù)實回答說:在上位的人善于策劃,底下的百姓善于意會。前幾天我看君王和你站在高臺上,他的精神飽滿,舉止興奮,這是準備打仗的表現(xiàn)。
他的嘴張得很大,這正是說‘莒’字的姿態(tài),而他的手所指的,又正是莒國的方向。我心里想現(xiàn)在諸侯不服齊的,只有莒國了。所以我就這樣告訴別人。
東離牙只是一位服役的人,應(yīng)該不懂什么高深的知識,但是他通過仔細觀察,從他們說話的口型和手上的動作,再結(jié)合自己的預(yù)見,就判斷出國家的軍機大事,可謂智者。
02
我們的生活不是一潭死水,只要與人打交道,就一定會有波瀾。智者就極其善于抓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案例:
戰(zhàn)國時韓昭侯建造高門,大臣屈宜咎說:“君王一定沒有機會從這個門走出去?!闭押詈闷娴貑柺裁丛颍?/p>
屈就給大王分析,這是時機不對。任何人做事都會有恰當或不恰當?shù)臅r機,以往君王曾有很好的時機,可是沒有建造。
如今秦國攻占了宜陽,今年我國鬧旱災(zāi),百姓三餐不飽;不在此時撫恤百姓,反而只顧自己奢侈浪費。這是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道理。
高門建成,昭侯就去世了,竟然真的沒出過此門。
雖然是樸素的道理,但是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屈宜咎洞察了國內(nèi)外的形勢,認真地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所以才有發(fā)言權(quán)。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很聰明,覺得做事細心不露痕跡,語言謹慎不顯蹤跡,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可以覺察到的。尤其在這樣一個高科技的時代,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正是古人說得好,雁過留影,人過留痕。
案例:
《左傳》中記載:楚成王想立商臣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商臣這個人兩眼像胡蜂,聲音像豺狼,這是生性殘忍的標志。這樣的人不能立為太子?!?/p>
楚成王不聽他的話,后來商臣果然謀反,率領(lǐng)太子東宮的甲士包圍了楚成王,并逼他自縊而死。
楚國的司馬子良生了兒子越椒,他的兄長令尹子文說:“這小子長得像熊又像虎,聲音如豺狼,民諺說:狼子野心。這孩子就是狼,怎么能收養(yǎng)他呢?”
子良不同意,后來果然造反圍攻楚莊王,被楚王擊鼓進軍打敗,若敖氏因此被滅族。
子上和子文估計也不是擅長相面,但是他們一定是在其位置上很久了,所以一生閱人無數(shù),知道什么樣的人可以干什么樣的事情,雖然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偏差,導致以貌取人,但是經(jīng)驗畢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未知因素。
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以及音容笑貌等等很多外在的因素,觀察出對方的意圖和打算,從而為我們下一步的說話、辦事提前做好準備。
反過來說,為了防止自己的意圖過早地暴露,或者不希望別人看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應(yīng)該時刻注意做好掩蔽工作。
俗話說,相由心生,觀人口面可知心。古代著名將相都非常善于觀言察色,以此作為他們決策的依據(jù)。如今的時代,我們更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認真地觀察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切不可盲目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