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寒食,這是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的前1天。據(jù)說這一風(fēng)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非常寵愛他的妃子驪姬,想把君位傳給驪姬生養(yǎng)的小兒奚齊,逼得太子申生自殺,申生之弟重耳逃亡。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dāng)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重耳登大位,遍賞群臣少1人
晉文公一一犒賞了當(dāng)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漏掉了曾經(jīng)給他極大幫助的介子推。介子推非常鄙視那種爭功討賞的人,他和母親一起到綿山(今山西省介體縣東南)隱居。
后來晉文公發(fā)現(xiàn)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子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賢臣,非常愧疚,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獎??墒?,介子推堅決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他來到介子推家,方知介子推和老母一起躲進了綿山。
綿山大火釀大錯,舉國寒食祭圣人
于是晉文公便派兵上山搜索,搜來搜去連個影子也沒見。有人對晉文公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背著老母出來。重耳聽后下令火燒綿山。頓時,滿山通明,煙云遮天。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一片青山燒成了焦土,但仍然不見介子推出來。
等火熄滅后,只見介子推背著老母靠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根死去了。為了尊崇介子推的品德,晉文公把他們母子安葬在綿山,立廟紀念,改綿山為介山,并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jié),又叫禁煙節(jié)。
枯柳逢春賜名清明,掐柳為帽寄哀思
據(jù)說,第二年寒食節(jié)次日,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介子推死時所依的那棵老柳樹死樹復(fù)活,綠枝千條,隨風(fēng)飄舞。晉文公望著復(fù)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樹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祭掃后,晉文公把復(fù)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此后,晉國老百姓在清明前后,家家門上掛柳枝,帶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掃墓,以示懷念。
東漢時并州(今山西大部、內(nèi)蒙、河北一部)刺史周舉,看到太原等地民間寒食竟達1月之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周舉親自到介子推廟里進香,請求介子推把寒食改為3天。據(jù)說得到老百姓的同意,將寒食改為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