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有名,最為我們所耳熟能詳?shù)淖髌贰?/p>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這四部小說,陪伴了我們許多人的童年、少年歲月,被演繹成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可以說,四大名著時時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
雖然"四大名著"為世人所熟知,但"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則是一個在學術(shù)界爭議了許久的問題。
"四大名著"的作者,按照我們現(xiàn)在最為熟悉和通行的說法是這樣的:
《紅樓夢》通行本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續(xù)書的作者是高鶚。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
《水滸傳》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
《西游記》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但在文學界,關(guān)于這四部書作者,是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的。關(guān)于《紅樓夢》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主題思想的爭論,從"紅學"在民國初期輔一誕生起,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都沒有形成一個定論。
首先,需要探討的一個概念是,什么是"作者"。
對《紅樓夢》和《西游記》而言,"作者"就是"創(chuàng)作者"或者"原作者"的意思,這兩部書從表面上看,是沒有歷史原型,沒有真實故事淵源,在成書年代之前,是沒有傳承的,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說,屬于"原創(chuàng)"。
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則不同,這兩部歷史小說,是有真實的事件原型、人物原型的,而且在成書年代之前,各種的文學、曲藝形式已然把其中主要的人物和故事傳承了非常多年了,而所謂的"作者"羅貫中和施耐庵的貢獻,至多只能算整理、編輯,加上一點自己的藝術(shù)加工而已,是不能算"原創(chuàng)的"。
以《三國演義》為例,在歷史上,至少出現(xiàn)過三個不同版本,但呈現(xiàn)出相互繼承和完善關(guān)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一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成書于元代,稱《全相三國志平話》,作者是新安虞氏。
第二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三個版本的"三國演義",才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完整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是清代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編撰而成的。
所以,羅貫中至少是不能稱為《三國演義》的原創(chuàng)作者的。在明清時期,關(guān)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是誰,即有王實甫、羅貫中兩種說法,可見,在古代,就已經(jīng)有人不認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作者身份了。
而《水滸傳》的故事,則有著更為悠久、明確的傳承歷史。
從北宋末年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人以各種曲藝、文學形式,描寫宋江農(nóng)民起義軍的事跡,塑造起義軍中的英雄形象了。
到明朝中葉,四百多年的時間里,直接或者間接,簡略或者詳細的以宋江起義的故事、人物為素材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是非常多的。以文學作品為例,南宋宋羅燁《醉翁談錄》中就有《青面獸》《石頭孫立》等情節(jié),元初的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也以很大篇幅起講宋江起義軍中好漢的故事。
所以,施耐庵至多也只是一個整理者和編書者而已。
此外,有學者認為《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一樣,是羅貫中整理和藝術(shù)加工形成的作品,也有學者認為《水滸傳》最終定稿的時間是在嘉靖年間,出自無名氏之手,冠以施耐庵的名號,而施耐庵歷史上并無其人。
胡適在《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中就說,元明時期,沒有留下任何有關(guān)施耐庵的材料,他推測,"施耐庵大概是'烏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個假托的名字"。
歷史上真實的"施耐庵"到底是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辦法做十分準確的考證了。
《西游記》的作者是誰,爭議更大一些。
在明清時代,人們對我們所熟知的,寫唐僧西行取經(jīng)的故事的小說《西游記》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的。
現(xiàn)在常見的百回本《西游記》,成書于明朝中后期,是按照元末明初時期,民間流傳的同名小說整理而來。傳世的明、清刻本《西游記》,署名各不相同,包括"朱鼎臣編輯""華陽洞天主人校""丘處機撰"等等,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xiàn)署名吳承恩的《西游記》。
《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天啟年間修撰的《淮安府志.藝文志》,其"淮賢文目"中列有吳承恩著作三種:"《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游記》"。
但是,此《西游記》可能并非彼《西游記》。在清初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的史部"輿地類"中,"吳承恩《西游記》"和"唐鶴征《南游記》三卷""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并列在一起。而這兩部著作是文人游記,并非小說。
由此可見,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可能只是一部文人游記,而并非我們所熟知的小說《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