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我用一個指標進行選股,我會選擇ROE(凈資產收益率),那些ROE能常年持續(xù)穩(wěn)定在20%以上的公司都是好公司,投資者應當考慮買入。
相信很多投資者對巴菲特的這個觀點非常熟悉,間接地也成就了ROE指標的地位。
為什么老先生會看中ROE呢?這個需要從ROE的計算邏輯說起。
ROE = 凈利潤/ 凈資產
從計算公式可以看出,ROE是一個綜合指標,能全面地反應公司為股東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
從資本的角度,凈資產是公司股東實際投入的資本,公司總資產-總負債之后的余額,是真正屬于股東的資產。
從收益的角度,凈利潤反映的是公司綜合利用各項資源的能力。針對ROE進行拆解,ROE = 銷售凈利潤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權益乘數(財務杠桿)。
它綜合反映了公司總資產的利用效率、產品的盈利能力和借助財務杠桿的能力,最后取得的總的收益結果。
從公司估值的角度,ROE與估值指標是正相關的,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才能支撐高的估值溢價,即市凈率PB的倍數。
也因此,芒格從企業(yè)長期價值的角度,也很看重ROE:
從長期來說,一只股票的回報率跟企業(yè)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家企業(yè)40年來的盈利一直是它資本的6%(ROE),那40年后你的年均收益率不會和6%有什么區(qū)別。 如果該企業(yè)在20-30年的盈利都是資本的18%,即使你當初出價高其回報毅然會令你滿意。
按照巴菲特 ROE>20%的標準,A股符合條件的公司,格力電器、貴州茅臺、伊利股份、恒瑞醫(yī)藥等,在過去十年股價的年均增長著實是非常驚人。
但是,沒有一個指標是能完美詮釋一家公司的,所以,老先生也加了前提:“如果非要用一個指標選股”。真正的投資決策中,老先生肯定不僅只看ROE。這源自ROE自身的一些局限性。
ROE的分子是凈利潤,但凈利潤會受很多偶然性的突發(fā)因素影響,
稅率的波動。2019年全面降稅,企業(yè)稅賦會減輕很多,由此帶來的凈利潤增加,并不是源自企業(yè)自身實力。
非經常性的損益。ST海馬為了摘帽,要賣掉400套房產,類似的還有新華都,也是依靠賣房產和政府補貼,艱難保殼。再比如曾經的牙膏老大兩面針,和男裝巨頭雅戈爾,常??客顿Y收益撐場面。
這些非經常性業(yè)務所創(chuàng)造的利潤很難有持續(xù)性,也給投資者在看ROE時帶來很大的迷惑效果。所以,在看ROE的時候 ,不能僅看某一個會計年度的ROE,而是應該針對多年的數據進行連續(xù)的分析對比,拉平階段性因素對ROE的影響。
之前的公式也有提到, 財務杠桿能起到放大資產收益的效果,簡單說,就是公司借錢來賺錢,只要借錢的成本低于賺錢的收益,最后財務杠桿就能為股東創(chuàng)造更高的ROE。但是,過高的財務杠桿會讓公司的財務風險加大,很可能造成流動性危機,比如正急于出售資產的海航。
所以,這也是在看ROE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的。需要理解ROE的真實來源,評估背后的財務風險。
當企業(yè)還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時候,ROE就沒有實質性的參考意義。但是,虧損的企業(yè)中也有好公司。比如亞馬遜,如今已經進入美股市值前三,在此之前,亞馬遜經歷了長時間的持續(xù)虧損,同樣的還有京東,也是多年虧損后才開始盈利。
是投資人認可公司的商業(yè)模式,堅信未來能有盈利空間,持續(xù)不斷地投入資金,才有了后來的市值和市場地位。
如果單純是用ROE來篩選,那就會錯失這些未來有巨大成長空間的公司。
此外,透過ROE也無法看到公司的現金流,“利潤重要還是現金重要”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短期重現金,長期看利潤,但絕對不能只關注其中某一項。
衡量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情,要看公司當前所處的發(fā)展階段,要看公司的賺錢模式是否可持續(xù),更要看公司未來創(chuàng)造現金流的能力,不是某一個指標能完全囊括的。這不是ROE的缺陷,而是所有指標本身的局限性。
指標是輔助,更全面的分析體系才是真正理解一家公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