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輝,臨床醫(yī)生。
這樣的病人,我們把他接回醫(yī)院搶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也是人財兩空的結局,因為熱射病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所以專家指南建議,應對熱射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
我所在的醫(yī)院是一家二級醫(yī)院,主要服務對象是基層群眾,處理的疾病以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為主。同時,我院是本地的120急救中心,負責本地區(qū)的急救工作。根據(jù)醫(yī)院的安排,我每年大概有1/4的時間在急診工作,隨救護車外出執(zhí)行急救任務。
醫(yī)學界將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疾病稱為氣候敏感性疾病,涵蓋范圍廣泛,包括登革熱、流感等傳染性疾病,以及哮喘、中暑等非傳染性疾病。
大家看這張U型圖,它顯示的是氣溫和總死亡率的關系,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無論過冷還是過熱,死亡率都會上升。
而重癥中暑中的熱射病則是很嚴重的類型,近年來在公眾視野中頻繁出現(xiàn)。像前年北京導游熱射病死亡的事件,還有今年印度高溫因熱射病導致多人死亡的事件。
我們常說熱射病發(fā)作時,患者的五臟六腑像被水煮過一樣。原理是高溫狀態(tài)下,人體體溫調節(jié)中樞根本不起作用,我們人體的產(chǎn)熱大于散熱,導致死亡率極高。在熱浪期間,熱射病的死亡率甚至可達60%以上。
我記得曾經(jīng)接診過這樣一個案例。那是7月的一個炎熱中午,我們接到電話,前往農(nóng)村。山路崎嶇,我們七拐八繞,到了一位老人家中。那位老人的房間周圍都是房屋,沒有樹木。進到房間里,我們發(fā)現(xiàn)房間里只有一把吊扇在轉動,盡管裝有空調但他沒有開。我們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全身濕透,額頭冒汗,一探體溫,高達40℃。結合高溫、高濕、不通風的環(huán)境,我們判斷,他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中暑,也就是熱射病。
這樣的病人,我們把他接回醫(yī)院搶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也是人財兩空的結局,因為熱射病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
所以專家指南建議,應對熱射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這個病咱們打不過,所以得躲著。
除了熱射病,這些年的高溫天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日夜復合熱。顧名思義,白天熱,晚上也不涼快。這種熱夜導致許多人睡眠不好,我們的身體無法得到充分休息。
這種情況下,高溫天氣不單單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心理健康。急診在夏天天氣炎熱時接診量會明顯增加,這其中不少案例是由于天氣熱時大家情緒急躁,容易發(fā)生打架斗毆。
我們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重縫”病例。兩撥人在炎熱天氣下打架斗毆,分別來到急診縫合傷口??p完之后,他們在急診室外重逢了。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二話不說,又開干了,結果傷口又裂開了。我們的急診醫(yī)生又把他們搬到急診室,重縫了他們的傷口。
這不是個例。我們看這篇韓國的文獻報告,它搜集了幾十萬個病例。這份報告顯示,隨著高溫天氣的增加,我們的心理健康和情緒會受到影響,自殺、他殺和暴力事件也會隨之增加。
在廣東,除了前面的案例外,還比較常見的是花粉過敏。廣東四季溫暖,隨著天氣變暖,花期延長,花粉在空氣中的彌漫時間更長,濃度更高,很多原本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患者,過敏癥狀會更加嚴重。因此,在花粉過敏季節(jié),我們急診接收的病人數(shù)量也會增加。
另一個在近兩年得到公眾關注的病是雷暴哮喘。去年,在內蒙古,一次雷暴天氣曾經(jīng)導致急診室涌入大量哮喘發(fā)作的病人。雷暴哮喘是由于雷暴天氣下,空氣中的花粉、霉菌和粉塵等微小顆粒在雷電的作用下變得更細小、濃度更高,導致本身對這類過敏原敏感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生過敏反應。像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的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要急診救治。
▲ 2023年9月,央視財經(jīng)《正點財經(jīng)》關于“雷暴哮喘”的報道
通過這些病例的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人群對氣候敏感性疾病的反應是不同的。其中老年人、兒童、孕婦、殘障人士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他們是氣候敏感性疾病的脆弱人群。
由于工作關系,我接觸更多的是老年人群體。肇慶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當?shù)氐霓r(nóng)村。
這是我們的一位老病號,是位在鄉(xiāng)村獨居的老人,他本身有關節(jié)炎、腰腿痛等多種基礎疾病。每當天氣變化時,他的身體就會提前感知,就像一個活的天氣預報。如果氣溫突然變冷或下大雨,他就會感覺不適,然后撥打120急救電話,我們就去接他到醫(yī)院。這幾年,隨著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他撥打120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由于接觸了許多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病例,我就想,除了臨床工作外,我還能做些什么?在玲瓏伙伴的幫助下,我們開始不斷地討論。我決定在肇慶市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開展針對老年人群體的氣候適應能力提升計劃。
在開展計劃前,我們想做一些訪談和調研,希望了解肇慶農(nóng)村地區(qū)的老年人如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是否有所變化。
在訪談和調研過程中,我們設計了許多問題。我們會問他們,“老人家,你有沒有覺得現(xiàn)在的天氣與以前有什么不同?”“現(xiàn)在的天氣有沒有讓你覺得不舒服?”“天太熱了之后,你會不會開空調?”
在這本手冊里有一些具體的Tips。比如喝水的問題,這是我們訪談中、臨床中經(jīng)常碰到的問題。許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其實這已經(jīng)是缺水狀態(tài)了,口渴是我們的身體在報警。所以我們會提醒,喝水是沒有最佳時間的,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還有很多老人喜歡喝白開水,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但是夏天我們出汗量增加之后,體內的鹽分會隨著汗液流失,因此需要補充鹽分、糖分,所以應該適當飲用電解質飲料。除此之外,還要觀察尿液的顏色及尿量。
還有中暑后嘔吐的問題。在臨床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一些非??上У牟±?,很多老人或年輕人在中暑后,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的癥狀,嘔吐的時候,可能他們的家人會讓他們平躺在床上、給他擦汗。但是平躺的時候,可能導致嘔吐物誤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治療起來比較麻煩,有些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中暑嘔吐發(fā)生之后,只需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或讓他們側躺,嘔吐物就不會吸入肺部。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非常實用的技巧。
此外,在前期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許多老年人詢問的問題是和藥物相關的,因為人老了之后可能有許多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有些人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我們收集了這些問題,并總結出一份老年人常用的藥物清單,這份清單包含的藥物可能會增加中暑的風險。
像降壓藥中,有一類利尿劑,它本身會促進排汗和電解質流失,在炎熱天氣下,如果降壓藥中含有利尿劑,那更容易造成中暑。像抗抑郁藥物,它會影響人體的中樞體溫調節(jié)功能,這一類藥物在炎熱天氣下服用就需要格外小心。有時建議根據(jù)醫(yī)生的建議更換藥物或調整劑量。
需要廣泛參與
我常說,我的工作就像是一個翻譯。學術界關于氣候變化與健康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公眾層面,或者說在我接觸的基層群眾中,缺乏一種能夠更通俗地傳遞這些知識的方式。因此,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將氣候適應、人類世、氣候韌性等高大上的名詞翻譯成普通老百姓可以聽得懂的語言。
很多人問我,作為一個臨床醫(yī)師,為什么要做這樣的科普工作。我覺得這張圖片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臨床醫(yī)師常常處于疾病防治這條河流的下游,不斷地打撈生病的病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我們采取上游策略,在疾病尚未發(fā)生或處于早期階段、萌芽階段就進行預防,效果會不會更好?
在開展項目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許多人對于氣候變化感到焦慮,因為在這個宏大議題面前,個人往往顯得非常渺小,力量有限。但我認為,行動是緩解焦慮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