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一早要見很重要的客戶,你知道應該早點睡覺養(yǎng)足精神,但就是有股神奇的力量讓你不愿睡覺。
要交一份提案,本來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充分,但直到DDL的前一天你才開始動手,交了一份明知會被上司打回來的版本。
或者,明明很期待戀人的電話,可接到電話一定要先裝作不在乎的態(tài)度。
這些狀況可能和拖延癥、傲嬌心態(tài)無關,而是你的自毀心理在作祟:得到的時候你在毀,失去的時候你在悔。
笑臉留給同事和朋友,對最親的人撒潑發(fā)火
你可能已經形成自毀型人格
去年大熱的好萊塢影片《一個明星的誕生》,男主角杰克就具有典型的自毀型人格:
事業(yè)上,作為當紅歌手,他藥物成癮、酗酒,并任性地在演唱時長期不戴耳塞導致聽力受損。
感情上,杰克一手發(fā)掘、捧紅了艾利,并取得美人歸,但卻一次次不成熟的無理取鬧,傷害了艾利。
觀眾表示杰克就是“作”,作天作地,最后把自己的生命作沒了。
其實,杰克未必是作,而是克服不了自毀的傾向。
具備自毀型人格的人(以下簡稱“自毀型人”)認為,失去和痛苦才是自己生活的常態(tài),即使已經擁有了渴望的東西也會提心吊膽。
他們時刻覺得不安、總在為失去做心理準備;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把心愛之物/人往外推,直至失去。
很多時候,自毀型人格的人外人是看不出的,反而,大家對他們有著“不錯”、“好脾氣”、“做事積極”的正面評價。
但面對親近之人,自毀型人會無意識地傷害,把笑臉留給同事和朋友,對伴侶、父母撒潑發(fā)火。
除此之外,自毀型人格的人面臨重大選擇時,內心深處即便知道應該選對的,但就是會去選錯。
當最差結果出現迎合了他們的“期望”,他們會“如釋重負”,“看吧,果然如此!”
典型的例子:
暴飲暴食、酗酒、無所事事但就是要晚睡的熬夜黨、有KPI的壓力時不是選擇努力而是選擇破罐破摔、明知自己做錯但對另一半就是死不認錯……
目前,心理學對自毀型心理的成因還在研究中,主流研究認為自毀心理與沖動、成癮有關,遺傳、環(huán)境因素、童年成長、甚至腦病理學都有可能導致自毀人格的形成。
職場常見自毀行為
你中了幾條?
自毀型人格毀掉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甚至會損毀自身的大好前途。職場中,常見的自毀行為有7條:
第一、總覺得自己在職場中經常是受害的那一方。
工作沒做好,老板說了兩句,覺得人生苦短、工作不值得;方案被甲方否定,覺得自己的努力喂了狗;被同事懟了,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
總之,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最受傷的那個人。
帶著“受害者心理”工作,結果就是看什么只會看到消極的一面、總認為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第二、無條件地回避沖突。
為了避免他人或自己受傷害,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沖突。
面對上司的無理要求、同事的莫名行為即使內心在咆哮、也習慣性say yes,還用peace & love說服自己. 壓抑地后果就是嚴重缺乏面對沖突、解決沖突的能力。
第三、喜歡非黑即白看問題。
“非黑即白”有時候是捍衛(wèi)原則的體現,但經常用在工作中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無法與團隊和諧共處。
比如,你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要和一個經常遲到但業(yè)務能力很好的同事共事,帶著“因為一件事就否定一個人”這種心理,你們的合作恐怕很難展開。
第四、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勝任某項工作/某個職位、甚至完全沒有往上爬的野心。
我曾經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上司要給我升職加薪,我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擔心,“我不配”、“我做不到”這樣的想法一直從心里冒出。
因為自毀型人格的人總覺得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第一反應是拒絕,即便碰到好事兒。
第五、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休息,用拼命工作、充電等行為表現出對自己負責、上進的樣子。
和“沒有往上爬的野心”相反的是另一個極端: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所以不配得到休息,下班只要“無所事事”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拼命加班、充電、學習、考證兒,以此來證明自己沒有浪費生命。
這樣的人其實無可指責,追求卓越是好習慣,但自毀傾向的人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嚴格要求別人和他一樣、達到他的水準。
我有個朋友遇到的上司就是這樣,自己是個工作狂,希望全團隊的人都是工作狂。
有一次,朋友加班到晚十點,剛做完某個項目的ppt ,被上司知道了,非要拉著他一起看另一個項目的策劃,還找了所謂的科學依據:
剛忙完大項目,大腦一定很興奮,反正也不容易睡著,不如一起來腦暴……
遇到這類上司,下屬要么被搞得辭職、要么留下來苦熬,從企業(yè)人力成本和個人生產力來看都不劃算。
第六、愛向自己傷口撒鹽,不肯放過自己在某次工作中的失誤、失敗,把自己定義成一個loser。
因為失敗而導致的自我懷疑人人都會有,但正常人會move on、想辦法下次做得更好;而具有自毀傾向的人抓著痛苦不愿放手。
“學啥啥不會、做啥啥不成”成為他們貼給自己的標簽。
第七、最嚴重的自毀傾向是,明知道這份工作“不對勁”/不喜歡/不適合,卻遲遲未采取行動。
這類型的人一般難做出改變(比如改善、辭職),甘愿做溫水里的青蛙、把頭埋在沙里的鴕鳥?!拔蚁離xx,但是xxx”這一句型是對他們的典型概括。
救自我于毀滅中
不過分“自溺”、不持久沉淪
其實,多數職場人都會中槍上述七條里的一條或幾條,有著程度不同的自毀傾向,關鍵是不過分“自溺”、不持久沉淪。在職場中具體表現為:
第一,變“需要”為“想要”。
工作可以劃分為需要的工作和想要的工作,面對選擇時,出于各種原因,我們多數人都在做需要的工作,然后能調適著用自洽的心態(tài)面對這份選擇。
自毀型的人很難與自己的選擇磨合好,他們應該明白,選擇的意義不是為了讓自己產生一種“怎么選都是錯/悔”的情緒,而是能夠把“需要”變成“想要”,即所謂的“干一行愛一行”。
第二,對同事/領導抱有合理期待。
“合理期待”就是,不把領導當作是慈善家、不把同事看作是活雷鋒、不把客戶當作是“和你講情分”的人。
工作談得是KPI,不是助人為樂。
當你能用“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把標尺丈量職場人際關系時,面對他人情與理之外的拒絕,就不會輕易對對方抱有惡意、進行道德綁架。
第三,延伸生活范圍,不要讓工作成為自己的重頭戲。
如果你真的很在乎自己的工作就不要一門心思撲在上面,和它保持一點距離更好。無論是你因為在乎而精心準備的面試、還是準備了萬全之策特別想要拿下某個項目。
越珍視的東西越容易被毀掉,背后的原因是執(zhí)念作祟、一葉障目。
正如電影《湮滅》里所暗示的,也許每個人身上都有自我毀滅的代碼。
自毀讓我們習慣性忽視自我價值,把“我不行”、“我做不到”、“我配不上”當成自我的底色。
同時,還喜歡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去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投射一旦破滅,就會怨天尤人。
就像《一個明星的誕生》里的男主一樣,自己過氣了,就把心血注入在捧紅女主身上,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解藥,此舉也像極了職場人的一些“投射”:
“我對這塊業(yè)務不熟,但他是老員工了,怎么也不幫幫我呢?”、“雖然這個客戶沒有拿下,但看在我這么努力的份上,老板也不該說什么了吧。”
“毀”和“悔”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行為和情緒,但容易把這兩種情緒放大的自毀型人更需要的是多一點無悔的精神——人生如棋,落子無悔,但若真悔,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