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熱播劇,《小歡喜》。
與它的前作《小別離》不同,《小歡喜》將重點聚焦在了高考。三對風格各異的家長,三個氣氛不同的家庭,面臨的困擾都格外寫實。
黃磊扮演的方圓和海清扮演的童文潔是一對典型的“嚴母慈父”,有一個活潑但并不讓人省心的兒子方一凡。雖然文潔常常喊“方一凡你要死啊”,但不得不承認,方一凡是在蜜罐里長大的。媽媽“刀子嘴豆腐心”,爸爸幽默又包容。
正是因為不缺乏關愛,方一凡敢于探索,充滿安全感。但另一方面,父母的溺愛也使他“有恃無恐”,他常常分不清做事的分寸,惹出了不少麻煩。
王硯輝和詠梅扮演的季家父母則頗具“空降”的意味。由于工作原因,季區(qū)長和妻子劉靜在外地多年,直到兒子季楊楊高三的時候,才返回北京,陪孩子高考。
與很多強勢的父親一樣,季區(qū)長會對孩子提出命令式的要求,然而說一不二的教養(yǎng)方式加上他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導致隔閡愈加難以填補。
第三個家庭則是一個離異家庭。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是一位“金牌老師”,也是一位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她會在女兒英子的臥室安裝監(jiān)控玻璃,沒收女兒所有的模型,更因為害怕耽誤女兒準備高考,不允許她去天文館演講。
而沙溢飾演的爸爸喬衛(wèi)東則和媽媽宋倩完全相反。他推崇“樂天自由”,會背著宋倩給女兒買樂高模型,帶女兒去吃媽媽不允許吃的火鍋。二人的教育理念時刻發(fā)生著沖擊,在其中生活的英子常常叫苦不迭。
這三個家庭所體現(xiàn)的教養(yǎng)方式,幾乎涵蓋了我們身邊所有的典型。我們太容易對這個故事產(chǎn)生共情了,在主角身上,很容易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
我們這一代長大的過程中,和父母的相處遇到過太多波折,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時,都不希望重蹈父母的覆轍。這部劇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及時建立有效的聯(lián)結,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不快樂。
所幸,對于新手父母來說,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預先了解清楚,什么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結,新手父母又該怎么做才能建立有效聯(lián)結,就有機會減少與孩子的隔閡與沖突。
今天的文章,是我們送給所有關注KY的新手父母的一份禮物。希望這份全新的育兒觀,能夠給新晉的爸爸媽媽以關鍵性的啟發(fā)。
提起“聯(lián)結”,很多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可能是“陪伴”。在這種觀念下,大部分給予孩子足夠關注的父母,會認為自己與孩子之間是有聯(lián)結的。然而實際上,陪伴不等于聯(lián)結產(chǎn)生,分離也不意味著聯(lián)結失效。
比起時時刻刻的陪伴,聯(lián)結更側重于心靈的“在場”。也就是說,僅僅是同處于一個物理空間并不能讓孩子對你產(chǎn)生信任,同樣,你也不會因為長時間與孩子共處一室,就感到與孩子親密無間。
0~9歲的時候,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聯(lián)結的關鍵時期(Markham,2012)。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在場”,體會到你真正理解ta,那么孩子與你之間會產(chǎn)生聯(lián)結。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聯(lián)結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會一直延續(xù)到孩子的成年期;如果在這一階段,父母未能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親子之間矛盾就會日益積累,而變得難以解決。
*形成聯(lián)結,究竟有哪些作用:
1. 讓孩子形成愛自己與愛他人的能力
產(chǎn)生聯(lián)結能夠讓孩子感到“恰如其分”的愛,它充足,但不是溺愛。聯(lián)結被滿足的孩子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
因為在聯(lián)結形成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會真切感受到自己能夠讓父母快樂,這種價值上的確認會讓ta們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聯(lián)結會成為ta們一生的動力源泉,讓ta們敢于探索,有自信去交友,有能力去愛人。
2. 是父母能在親子關系中感受到真正的快樂的關鍵
在真正的聯(lián)結當中,父母是可以獲得快樂的。因為ta們與孩子會選擇用更具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法。這樣的方式方法,會使得孩子更加信任父母,愿意主動與父母溝通,從而讓父母從親子互動中真正獲得滿足感、喜悅感。
1967年,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對100多名學齡前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確定了三種不健康的教養(yǎng)方式。這三種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常見,都沒能夠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聯(lián)結。
1. 專制育兒(AuthoritarianParenting)
在這種養(yǎng)育方式中,兒童會被要求遵循父母制定的嚴格規(guī)定。如果不遵守,會面臨懲罰。并且,專制型父母認為自己在孩子面前天然具有絕對的權威,在這種權威下提出的要求是無需理由的,孩子必須遵守。
這類父母是結果導向的,ta們孤立地關注兒童行為。然而讓孩子出于害怕而一味順從,并不能夠真正教會ta們判斷是非對錯。懲罰性育兒也無法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親子關系。
在《小歡喜》一開始,季區(qū)長用命令式語言要求季楊楊放棄賽車,專心學習,換來的是父子關系的更加緊繃。
2. 寬容育兒(PermissiveParenting)
寬容的父母,有時被稱為放縱的父母,ta們愛孩子,卻對孩子的要求很少。然而寬容與放縱之間只有一線之隔,父母對ta們的管教過于寬松,很容易導向溺愛。
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可以較為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但ta們同樣不能夠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聯(lián)結。因為在過于充足的愛下長大,這些孩子是“有恃無恐”的,ta們對愛的理解有偏差,容易做出“任性”舉動。
3. 游離育兒(UninvolvedParenting)
游離育兒的特點是父母對孩子要求少,溝通也少。雖然這些父母滿足了孩子的基本需求,但他們通常會脫離孩子的生活。在這種模式下,父母通常是缺位的,雖然被極少管控,但孩子無法感受到和父母之間的聯(lián)結,缺乏陪伴和安全感。
在《小歡喜》中,季楊楊的父母就涉及到了這種育兒方式。二人因為工作原因,多年在外地生活。雖然后來調(diào)回了北京,但長時間的親子分離導致季楊楊很難重新接納他們。
安全聯(lián)結意味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愛是平等的。
父母會釋放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會呼應父母的需求,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互動。
具體而言,安全聯(lián)結有以下幾個特征:
1. 解決家庭中的沖突
與孩子之間形成安全聯(lián)結的父母,會和孩子平等相處,共同解決問題。ta們不僅僅從作為父母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更會通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
這類父母能夠識別并回應孩子行為背后的情感。在ta們的影響下,孩子也會習得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他們能夠反思自己行為背后的情緒和心理需求,同時會向父母尋求幫助,并相信總有建設性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相比之下,很多傳統(tǒng)的、不與孩子產(chǎn)生聯(lián)結的育兒方法,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懲罰和獎勵改變孩子的行為。然而這樣卻極易讓孩子出現(xiàn)防御和叛逆心理。
在劇中,面對父母的批評,季楊楊的“不痛不癢”和方一凡的“油嘴滑舌”都告訴我們,懲罰-獎勵的教養(yǎng)方法實際上效力極為有限。
2. 回應(respond)而不是反應(react)
與孩子建立了安全聯(lián)結的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當被孩子激怒的時候,他們能夠用語言指出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是什么,并對孩子的行為給出共情和理性的回應。
沒有建立聯(lián)結的父母,只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完全不會付出嘗試理解的努力。他們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如果被激怒了,則用行為宣泄自己的努力,甚至會辱罵、責打孩子。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回應,ta們會信任我們。同時父母的這種回應情緒、不是直接付諸行動的表現(xiàn),也會成為孩子處理情緒的行為模范——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就是這個意思。
3. 要好玩、充滿愛,還要堅定
與孩子形成安全聯(lián)結的家庭,會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陪伴。同時,關愛并不是沒有限度的。在這樣的家庭中,仍有紀律要遵守,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但錯誤發(fā)生之后,有聯(lián)結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大笑,用幽默化解壓力,也讓孩子更愿意放下叛逆,做出調(diào)整。
4. 聯(lián)結可以持續(xù)一生
早期形成的安全聯(lián)結,會帶來持續(xù)一生的積極影響。這種積極影響不僅是對于孩子的,也是對于父母的。安全聯(lián)結會幫助父母“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聯(lián)結形成的過程中,父母會給自己一個消化過去感情的機會,通過回顧與反思,完成情感的釋放,從而在育兒中采取更積極的姿態(tài)。
我們在前文提到,0~9歲是與孩子之間建立安全聯(lián)結的關鍵時期。所以,新手父母最好能夠在一開始就意識到聯(lián)結的重要性,并與孩子一同建立聯(lián)結。
如果像《小歡喜》中的父母一樣,沒能夠在育兒早期與孩子建立起令人滿意的聯(lián)結,只能后來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彌補過去的創(chuàng)傷。
1. 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
父母是與孩子建立安全聯(lián)結的發(fā)起者,想要讓孩子與你之間形成良好互動,需要首先解決自身的問題。我們需要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情緒引導行為。
在生氣或沮喪的時候,可以先嘗試著捕捉這種情緒,思考一下自己應該做些什么。當你意識到自己行為模式的問題的時候,你才能夠更好的愛孩子、愛自己,從而形成安全聯(lián)結。
2. 進行耐心、清楚的溝通
安全聯(lián)結的基礎,是清楚、耐心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信任。父母需要積極、耐心的傾聽,讓孩子能夠暢所欲言。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小,不聽話,與其提高音調(diào)或者打斷孩子的表達,不如嘗試做一些眼神溝通,蹲下身子,輕撫孩子,以平和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
3. 設置清晰的邊界
在耐心傾聽的同時,父母也應表明自己的要求,設置清晰的邊界,讓孩子明白,哪些區(qū)域是不可涉足的,哪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這樣孩子們在明確知道什么是邊界的同時,會和父母保持良好關系,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
4. 為孩子騰出時間
建立聯(lián)結需要父母騰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雖然我們想要自己的時間,但事實是,付出是有回報的,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讓你快樂了,ta會享受這種互動,并且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
“騰出時間”并不是要求父母時時陪伴。在聯(lián)結的建立過程中,陪伴意識更加重要,只有心靈的在場,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愛”。非全天守候的方式,也可以教給孩子獨處的重要性,避免兒童的分離焦慮。
提起《小歡喜》中哪個媽媽最受歡迎的時候,大部分觀眾心中會浮現(xiàn)出季楊楊的媽媽劉靜。大家給出的理由是類似的:她溫和,從來不會高聲呵斥或使用命令式語言,永遠用平等的姿態(tài)跟孩子交流。雖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位多年,但她在用合適的方式進行彌補,重新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這樣平等、溫和的愛。聯(lián)結即產(chǎn)生于此,它不是單方面的壓倒式付出,也不是完全不觸及彼此生活的“自由”,它很復雜,但為了營造健康、持久的親子關系,我們也必須做出相應的努力。我們相信,對于每一位父母,這份努力都無比值得。
以上。
正文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