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算做長程咨詢,那么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學治療)確實是很好的選擇,畢竟,精神分析致力于更長遠的目標,比如更穩(wěn)定的自尊感、自主性提升、處理關系能力的提高、自我力量增強、重組基本人格等,通過咨訪雙方的努力,最終接近或達到目標。
那么,如果你只能做或只想做短程的咨詢(指的是20次以內的咨詢),是不是就不能找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詢師了呢?完全不是。
當我們一說到某位咨詢師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也許馬上就會覺得他或她可能做長程咨詢,比如20次或50次以上。
其實,在一位咨詢師的來訪者中,能做到20次或50次以上的比率并不高。
簡單心理在2018年的《2018年心理咨詢行業(yè)人群洞察報告》中顯示,只有不到50%的來訪者會進行5次以上的心理咨詢,只有18.9%的來訪者會進行20次以上的咨詢。(簡單心理Uni:2018年心理咨詢行業(yè)人群洞察報告-Useit 知識庫)這意味著,80%以上的來訪者做的是短程咨詢。
同樣是在簡單心理2018年的報告中,來訪者的平均咨詢次數(shù)是12次,而在簡單心理平臺,80%的咨詢師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這意味著,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詢師平均接待每個來訪者的次數(shù)是12次,因此,這些咨詢師做的也主要是短程咨詢。
這些數(shù)據可以推翻對精神分析的誤解,以為一做精神分析就要經年累月的。哪怕是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經常發(fā)愁于來訪者數(shù)量的變化(見彼得·蓋伊 :《弗洛伊德傳》)。
如果他做的都是長程的咨詢,根本就不用為客源發(fā)愁。對于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詢師來說,能有10%的來訪者做到一年以上(50次),應該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對于很多來訪者來說,并不需要,也并不愿意做那么長時間的咨詢。
那么,是不是短程的咨詢就沒有效果呢?完全不是,我先貼上一個研究,這是綜合了很多心理咨詢療效研究的元分析結果(包括不同的流派):6次咨詢至少提供了 50%恢復常態(tài)機能的可能性;26 至28次咨詢提供了75%的可能性。(Howard等,1986)
這意味著,如果你想減輕痛苦或癥狀,只需做6次咨詢,就有50%概率得到好轉,如果6次之后效果不明顯,那么再堅持做下去,做到20次以上,好轉的可能性又有明顯提升。如果做到100次以上,好轉的可能性提升到90%。
當然,這里的好轉主要是指一些痛苦指標的好轉,如果要達到人格的明顯改善,那么會更困難些,需時更長久些。
關于心理咨詢效果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流派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這是心理咨詢療效研究中的「渡渡鳥效應」。影響療效的主要來源于來訪者變量(來訪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社會支持、性格資源等)、咨詢師變量(咨詢師的投入、能力、人格特質等),以及咨訪關系的質量。
這意味著,選擇哪個流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訪者對該流派的感覺,以及咨詢師的選擇。
選擇流派就像選擇同一價位的衣服或車子一樣,有些人喜歡樸素簡約的,有些人喜歡華麗高貴的;有些人喜歡小巧玲瓏的,有些人喜歡豪華大氣的......衣服和車子的具體功能其實是差不多的,差別只在于一些主觀感覺。
有些來訪者喜歡精神分析,如果讓他們去做認知行為的治療,也許會特別抗拒(比如特別排斥該療法中的家庭作業(yè));有些來訪者不喜歡精神分析,特別是排斥那些「不科學」的無意識說法;有些人對催眠治療很反感,因為不想被暗示;有些來訪者喜歡慢慢地推進,有些則想快速地解決問題......
心理咨詢師也一樣,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流派。比如像我,最初特別想學好認知行為流派,覺得這個流派看上去更科學、結構清晰、操作簡便,但實際運用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用不好,來訪者老脫落,自己也不太喜歡過多指導別人,給來訪者布置家庭作業(yè)等。
后來學了精神分析,才發(fā)現(xiàn)這個之前一直被認為不科學的流派更符合我的個性:容器、自由聯(lián)想、移情分析、阻抗分析、潛意識、心理沖突......這些概念更能擊中我的內心,更愿意去深入探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流派之間雖然存在著一些技術和理念上的差異,卻存在著很多共同因素,比如大多數(shù)流派都注重咨訪關系的質量,都注重基本治療技巧,如傾聽、澄清、提問、解釋,都有一個治療框架(目標、方法、咨詢頻率及規(guī)則的設定),這些共同因素本身就能產生50%以上的治療效果。
所以,如果你打算做短程咨詢,你要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感覺:對流派的感覺,對咨詢師的感覺。
當你覺得你對某流派是比較認同的,對某咨詢師是比較信任的,該咨詢師的勝任力又是足夠的,同時,你主要聚焦于癥狀或痛苦的緩解,那么不妨開始你的短程心理咨詢。
具體做多少次,根據你的改善情況,對咨訪關系的感覺而定。如果開始咨詢了,還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決心,敢于把自己腦海里的想法和困惑都告訴咨詢師,更愿意去探索內心世界,主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嘗試改變(這些都是你的投入),不要想著靠咨詢師單方面來決定咨詢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