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不同于我國對母親河長江、黃河的保護力度,恒河流域存在著多種泛濫成災(zāi)的動物。
其中,較為知名的要屬是印度恒河鱉了,據(jù)悉,有超500萬只恒河鱉生活在恒河流域。
令人不解的是,恒河鱉泛濫如此嚴重,為何印度人不通過吃來緩解壓力,而是想方設(shè)法地要將恒河鱉出口給我國,這背后有何隱情?
恒河鱉又叫緣板鱉、印度鱉,體重十幾斤到幾十斤不等,體長有時可達到1米左右!
恒河鱉之所以能達到“泛濫成災(zāi)”的地步,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來源于恒河鱉本身。
它們的壽命很長,可以活到70-100歲。而且,恒河鱉的繁殖能力也不容小覷,每年一次的產(chǎn)卵,每只恒河鱉每次大概可以產(chǎn)卵50枚。
另外,恒河鱉有著強大的攝食能力和適應(yīng)能力,身為雜食物種的它,可謂是“從不挑食”。
另一大方面則跟印度當(dāng)?shù)氐奶厥馕幕嘘P(guān)了。
恒河水對于印度人來說是神圣的,所以連帶著河里的生物,印度人也覺得它們是神圣有靈性的,不僅不會捕殺恒河鱉,甚至有時還會給它們喂食。
此外,在印度,大多數(shù)人都是素食主義者,所以恒河鱉很難到達印度人的餐桌。
基于以上這些原因,最終導(dǎo)致了恒河鱉在恒河流域泛濫成災(zāi)。
當(dāng)然,印度人也有自己的算盤,為了減輕恒河鱉帶來的壓力,他們試圖將恒河鱉出口給我國。
可近年來,印度恒河水污染嚴重,加之恒河鱉為雜食動物,這使得它們的體內(nèi)有著大量的毒素。
出于安全考慮,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對印度恒河鱉是堅決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