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賈島有五字句詩《題李凝幽居》。李凝正是宰相李讓夷的孫子。雖然姓李,但根據(jù)學者們對其家族墓志(主要是李讓夷出家為尼的妹妹李勝才)的研究,李讓夷既不是望族趙郡李氏,也不是皇族隴西李氏,只是普普通通的寒門李家。
李讓夷最初在諸侯府任職,曾被華州刺史李絳辟為幕府判官。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中進士,后效力西川節(jié)度使杜元穎幕府。
唐文宗太和(827年 - 835年)初年,因朋友翰林學士宋申錫舉薦,李讓夷被召回長安任右拾遺,充翰林學士,轉行左補闕。太和三年(829年),以翰林學士、朝議郎、行左補闕、賜緋魚袋身份行職方員外郎,又改任左司郎中,仍充翰林學士。他推薦朋友薛廷老為翰林學士。太和五年(831年),薛廷老因不稱職被罷官,李讓夷受到牽連也被罷官守職方員外郎。太和九年(835年),累進諫議大夫。
開成元年(836年),宰相李石上奏起居舍人李褒因病請辭,需要替補。唐文宗說唐初初年,宰相褚遂良曾兼任諫議大夫和起居舍人,現(xiàn)在也可以從諫議大夫中選拔一人兼任,并且要求李石上交諫議大夫的名單,于是李石列了李讓夷、馮定、孫簡和蕭俶。
本文的主角是李讓夷,所以結果當然是李讓夷被選中了,事實上文宗的選擇也是他,但過程頗有一番波折,因為宰相們有一些不同意見:宰相李固言推薦崔球和張次宗,宰相鄭覃說崔球和前宰相李宗閔結黨,說如果選的是李讓夷或裴中孺他就沒意見。
李讓夷雖然當時中選為兼知起居舍人事,次年又任中書舍人,但后來李宗閔的盟友楊嗣復和李玨拜相。按牛李黨爭的說法,牛黨在牛僧孺以下就是李宗閔,楊嗣復和李玨算是牛黨,而曾支持李讓夷的鄭覃算是李黨,所以楊嗣復和李玨拜相后,李讓夷就沒得升官了。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駕崩,弟唐武宗繼位,李德裕成為首相,歷次提拔李讓夷為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尚書右丞。會昌二年(842年),李讓夷以尚書右丞、兼御史中丞被拜為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并引薦崔鉉為宰相領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會昌四年(844年),累遷檢校尚書右仆射。會昌五年(845年),宰相李德裕、杜悰、李讓夷、崔鉉、太常卿孫簡等率文武百官上武宗徽號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崩,皇叔繼位為唐宣宗,李讓夷進司空、門下侍郎,為大行山陵使,負責督造武宗陵墓。唐宣宗厭惡李德裕,很快將李德裕與李讓夷一同罷相。
宣宗一直在否定武宗,像左拾遺丁柔立,明明是被李德裕打壓、在李德裕倒臺后才上位的,僅僅因為覺得對李德裕處以流放太重說了幾句,竟被以依附李德裕的罪名外貶。所以得到李德裕提拔重用的李讓夷有如此下場,也不足為奇,甚至武宗陵墓還沒完工,也就是李讓夷的手頭工作還沒完成的時候,李讓夷就被外放為淮南節(jié)度使。然而事實上,當時人嘉許李讓夷“為人儉樸,不結黨”。所以李讓夷受到宣宗的打壓,不能排除是對李黨的打擊擴大化了。
李商隱文集《樊南文集補編》有《為滎陽公上淮南李相公狀》。此滎陽公即李商隱的頂頭上司桂管(今廣西桂林)觀察使鄭亞。當初鄭亞曾與陳商同撰《敬宗實錄》十卷,而擔任監(jiān)修的卻是李讓夷,所以鄭亞和李讓夷是有一段共事的交情的。
李讓夷赴任后,很快病倒了,請求回長安,途中去世,當時的身份是“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也就是在沒有太子的情況下,掛著太子賓客的榮銜在洛陽就地退休的狀態(tài)。死后追贈司徒。
《舊唐書》:(周)墀、讓史才,(鄭)肅之禮學,(盧)商之長者,或登三事,或踐六卿,以道始終,夫何不韙。
這里提到了鄭肅,小編就再介紹一下鄭肅。先前說過,他是后來大員王凝的舅舅,本人也是唐朝宰相。奇怪的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并無將鄭肅列入,僅可知他的確出身滎陽鄭氏。
鄭肅世代儒家,苦心力學。元和三年,擢進士第,又因書判成績拔萃,歷任節(jié)度使府僚佐。
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年,鄭肅入朝為尚書郎。六年(832年),轉太常少卿。他能讀古文,擅長經(jīng)學,博士們對《左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儀注有疑議時,皆由鄭肅決斷。
當時文宗寵愛長子魯王李永,擇名儒為其屬官,以戶部侍郎庾敬休兼魯王傅,戶部郎中李踐方兼魯王司馬,以鄭肅守太常卿本官兼魯王長史。鄭肅從此知名。次年李永被立為皇太子,鄭肅加給事中。
太和八年(834年),因文宗近臣李仲言有前科,鄭肅與同僚高銖、韓佽、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反對其被提拔為翰林侍講學士,不果。太和九年(835年),改刑部侍郎,不久改尚書右丞,權判吏部西銓事。
這年底,爆發(fā)了著名的甘露之變,李仲言圖謀誅殺宦官不果被反殺。當時,他的名字是李訓。
開成元年(836年),鄭肅出為陜虢都防御觀察使、兼御史大夫。二年(837年)九月,召拜吏部侍郎。文宗因他曾效力太子,說話做事正派,令他兼太子賓客,為太子授經(jīng)。
后來,因文宗寵妃楊賢妃吹枕邊風,太子開始失寵,文宗考慮廢太子。鄭肅趁受召見之機,意圖為太子辯護,深切陳說邦國大本、君臣父子之義,文宗感謝他。但次年(838年),在楊賢妃的不懈努力下,太子生母王德妃還是被殺,太子雖未被廢但也被囚禁并很快去世。
開成四年(839年),鄭肅被外放,以檢校禮部尚書兼河中尹、河中節(jié)度、晉絳觀察等使。同年,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李德裕奏稱鄭肅的子弟有才華卻因為避嫌不敢參加科舉。鄭肅平時與李德裕交好,曾共同商討處理黠戛斯、回鶻等問題。
開成五年(840年)文宗崩,弟唐武宗繼位,念故太子李永無罪,將當初陷害李永的人盡行殺害。朝議稱鄭肅忠正有大臣之節(jié),武宗召回鄭肅,拜太常卿,累遷為戶部、兵部尚書,又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會昌五年(845年),回朝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加中書、門下二侍郎,監(jiān)修國史,也就是拜為宰相。
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登基后,可想而知,鄭肅也被罷相,同平章事的宰相頭銜只剩下名譽之用,充荊南節(jié)度使。李商隱文集《樊南文集補編》也有《為滎陽公上荊南鄭相公狀》三篇,就是寫給鄭肅的。鄭肅死后贈司空,謚文簡。
鄭肅的卒年沒有記載。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認為鄭肅擔任荊南節(jié)度使直至大中三年(849年),大概就是這一年卒于任上。
IOS系統(tǒng)打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