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識到底是個什么鬼?
我們從剛出生就開始牙牙學語,一直到大學畢業(yè),踏入工作都在不停的學習各種知識。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學習同樣內容的人,為什么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不一樣?為什么大家在學習之后的成長軌跡如此不同?是智商?普羅大眾的智商差異并不大。那只能感慨一句,大概學了假知識了吧。那知識到底是什么?我原本以為所有書本上學到的內容都叫知識,但其實只是數據而已。就像知識管理的三個維度一樣,知識也是需要“進化”的——
所有最原始的內容都叫“數據”,比如書本上的內容、微信文章等;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后,就成了“信息”;而閱讀信息之后知道并改變自己的行動,這時候才真正是“知識”。就像近幾年特別火的“大數據”,所有這些數字都只是單純的“數據”而已,數據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但當你去分析這些數字背后的意義、邏輯時就成了“信息”,而通過分析之后得出的解決和行動方案,這才是“大數據”意義的本質。所以,很多公司在早期引入這概念的時候,只關注收集客戶數據,以為這就是大數據,其實不然。所以,對于知識的定義: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我的思考:我是個超級“囤積癥”,喜歡下載和囤積各種跟工作相關的雜志、電子書,印象筆記里保存一大堆微信文章,一鍵下載、一鍵收藏多簡單,看與不看,他都在那里,不離不棄。但其實他們都只是數據,有的知識還會“過期”,但不代表不好或不正確,只是那時候的知識已經無法指導我們解決現(xiàn)有的問題了。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開始閱讀和重新整理印象筆記的文章,有的文章看完后其實沒什么價值,居然也保存著,就因為當時來閱讀都沒有。
02 知識與知識的較量
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的改變我們的行為。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會學到很多定律、定理,時至今日都影響深遠,而且這看似簡單的定律卻在很多領域被廣泛運用和衍生。經過深度思考后能廣泛、更普遍的指導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guī)律或定律,稱為“臨界知識”。臨界知識就像一根杠桿,只要稍加用力,就能撬起一個地球。換而言之,臨界知識是最底層、最核心、最普世的知識,是永遠不會“過期”的。
03 新時代——認知深度
認知優(yōu)勢的構建經歷三個階段:
知識數量、知識速度時代已經過去,現(xiàn)在正迎來知識深度的時代。對同一個產品和項目的理解深度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美團能夠大浪淘沙后活下來,就是因為創(chuàng)始人王興對于團購這件事看的最透,抓準關鍵點后,脫引而出。在知識大爆炸時代,我們要管理知識,并不只是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
知識管理的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04 如何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
什么是認知深度?
作者舉了“北京房價為什么那么高”和“怎么增加團隊的認同感”2個例子,明顯感覺后者的回答要比前者回答的更有深度。為什么會有這差異?
1. 形式上:簡單的回答是對具體的問題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是在分析具體現(xiàn)象之后找出抽象規(guī)律。
2. 回答的思考方式上:簡單的回答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依托于有實驗驗證或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
3. 答案的效果上:簡單的回答只能用于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深度回答能夠更普遍解決類似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我的理解:可以將以上三點差異歸結于兩點:
1. 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簡單回答像“行為主義”中的”刺激-反應”行為,沒有經過大腦的處理,只是粗暴、直觀的回答;深度回答像“認知主義”中,經過大腦“感知-聯(lián)想-評估-決策”一系列行為后作出的反應。
2. 水果刀與瑞士軍刀:簡單回答像小刀,只能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深度回答像瑞士軍刀,可以更普遍的解決類似問題,舉一反三。
所以,提升認知深度的方法:
1. 跳出盒子思維(自己起的名字):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不要局限于這個問題本身去思考和解決方法,而是要跳出問題本身,放到一個更大的格局、維度、高度(有點像三維立體圖,分別在X、Y、Z三個不同面)來思考更普遍的情況;那書中“北京房價高”的例子,分析北京房價高的原因的時候,跳出盒子思考下,有沒有其他地區(qū)也房價高?他們與北京房價高的情況是否一樣?因素是否一樣?或許能得出深度的回答。
2. 批判性思維: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即批判性思維。我們在讀書、看文章的時候,也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去想,這個對嗎?有沒有可以證明作者觀點錯誤的證據?作者寫這個觀點的背景和場景是什么?是否也同樣適用于自己?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