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發(fā)脾氣?
孩子發(fā)脾氣該怎么辦?
你想發(fā)脾氣怎么辦?
怎樣能讓家里少些火氣、多些笑意?
來,慢慢看。
作者:劉建鴻
巧巧4歲的時候,外婆生氣地對她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巧巧很認真地說:「婆婆,你聽不聽話我都是愛你的?!?孩子教我們,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大多數父母都只是在孩子們滿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時候,才會愛他們。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收回他們的愛。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
一直愛孩子、接受孩子,在這種條件下,孩子就會覺得不需要去隱藏那部分可能會讓你撤銷愛的自我,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把錯誤和弱點都納入到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體驗全部生活。
作者:劉建鴻
媽媽有時會對孩子生氣發(fā)火之后又后悔,可實在又忍不住呀!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如果有一種方法,既能表達媽媽的情緒和心里話,又讓孩子能接受,就再好不過。劉建鴻老師把「非暴力溝通」用在親子關系中的方法就非常棒。
簡要地說,由馬歇爾·盧森堡倡導的非暴力溝通強調:
1.描述而非評價
2.表達感受而非想法
3.表達需要
4.請求而非命令
值得說明的是,情緒分初級情緒和次級情緒,憤怒/生氣常常是次級情緒。比如,有時候媽媽因為孩子一直沒回來,擔心孩子的安全而感到生氣/憤怒,溝通中應表達出自己的初級情緒(擔心)而非次級情緒(生氣),這樣,孩子聽到的就是媽媽的關心和愛而不是指責。
作者:陳忻
「我的寶寶2歲了,膽子特別小。我?guī)еナ覂扔螛穲鐾?,別的小朋友都跑來跑去找玩具玩,還有的小朋友見面就玩得熱絡,他卻老躲在我懷里,真急人。」這種困惑,你有嗎?
不管是慢熱也好,還是自來熟也罷,都是寶寶與外界的人和事物互動的方式。父母需要了解:0~3歲寶寶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與外界互動的方式和重點不同,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另外,在0~3歲,父母和寶寶的互動模式非常重要,往往奠定了寶寶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和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教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建議你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教給孩子具體的技巧。
作者:陳忻
孩子平時活潑、可愛,像天使一樣!但是當他有情緒、發(fā)牌氣的時候,就像個小惡魔,讓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跟他好好講道理沒用,態(tài)度強硬也壓不住他,遇到這種情況真是非常頭疼。怎么辦呢?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無可避免的。父母既應該享受和寶寶在一起的開心時刻,也必須學會正確對待孩子的不高興、憤怒或沮喪的情緒表達。
很多父母認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快樂;殊不知,當孩子在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如果適當引導,也能夠讓這件事情成為孩子成長、解決問題的機會。
作者:洪一嘉
大腦是一幢復式樓房,樓上住著理性,樓下住著情緒。寶寶被情緒纏住時容易哭鬧,等到理性打敗情緒,寶寶就會慢慢平復心情。
當孩子受到威脅時,下層大腦的杏仁核會快速反應,產生憤怒或恐懼情緒,接管大腦,關閉上層大腦的大門和窗戶。而孩子的上層大腦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無法很好地去調節(jié)情緒,通過更加合適的方式來應對威脅。只能通過哭鬧來引起大人的關注。這時候就需要大人的幫助,讓孩子放松,安撫情緒。
當孩子情緒平息后,上層大腦的理性能夠走出來,大人和孩子的溝通就變得容易和順暢很多了。相反,呵斥、責備、懲罰只會讓杏仁核更加猖狂,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
作者:劉建鴻
孩子們在一塊玩的時候,難免會發(fā)生沖突。A 搶了 B 的玩具,B 頓時哇哇大哭。勸 A 發(fā)揚精神讓B,結果 B 嘴撅得能掛油瓶,這樣合適嗎?到底該怎么做?
孩子間的爭執(zhí)和矛盾單靠雙方無法解決時,父母親越俎代庖當裁判很可能「誤判」,也無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清官難斷事務事,父母也難斷孩子的事。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需要細心觀察和詢問雙方,才能了解完整的事件。
孩子有時并不清楚自己行動的后果。如果知道搶東西會讓別人生氣、以后會缺少玩伴、會被媽媽批評,他可能會愿意改變行為。教孩子真切地體察他人和自己的感受,預估行為后時,自主地思考方案和執(zhí)行計劃,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社會交往能力。
作者:解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