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面關注我們
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免于新聞中聽到的糟糕的性侵犯事情的發(fā)生?
很多孩子在遭遇性侵犯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更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心理咨詢師宮學萍在十分心理的“親子性商”微課堂第二講中,重點講述了這一主題。
我們不想要壞結果的發(fā)生,就需要給孩子樹立一個關于身體邊界的觀點和意識。有的學者會用身體主權這個詞匯,它的意思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自己身體的主人,隨時都可以去歡迎或拒絕來自外界的對TA身體的碰觸和接近。
我們的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被侵犯。實際上,從臨床的來訪者得到的信息,我們會發(fā)現一個同樣的現象,即很多孩子,遭遇來自外界的性侵犯時,并不知道自己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更不知道怎么處理了。
這樣的故事,高發(fā)頻率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實際上,對于兒童期的孩子,有兩種情況都可以判斷為受到了性侵犯:
第一種:兒童的性器官,遭遇到了來自成人的任何身體部分的接觸;
第二種:反過來說,兒童身體的任何部位,接觸到成人的性器官。
我們說它是侵犯,就是因為他們會對兒童的身體、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創(chuàng)傷。所以家長需要做很多事情,要在生活點滴中,從孩子出生一直到和長大成人,都要有觀念的慢慢滲透——你的身體應該由自己來控制的,別人沒有權利來傷害它,包括沒有權利讓你看到你不應該看的東西。
這就像對成人來說,同樣都是性行為,做愛與強奸是有區(qū)別的,那就是對于要發(fā)生的事情,是否有一個頭腦清晰的判斷,是不是歡迎或者允許另外一個人來突破我的身體邊界。
孩子要從很小的時候就有這個信心——我不喜歡做這個事情,他們是不可以強迫我做的。
具有身體邊界意識的孩子有一種好處:當他在家庭以外,或者家長沒有照看到的地方,TA可能遭受到一些輕度的、或試探性的性侵犯時,他可能會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會跟家長求助,這樣會減少孩子承擔一種漸進性的性侵犯的可能。
現在談談身體邊界意識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請問大家覺得孩子多大開始是一個大孩子了?需要在性的隱私權方面得到我們的尊重,我們要把ta當作有性別的人來對待?
我認為,應該從孩子一出生,就把TA當做有性別的人來對待。
所以,首當其沖的是我們要減少孩子不合適的身體暴露的機會。比如穿開襠褲。
陰莖的勃起和陰道的潤滑在成人的話語中就是性喚起的行為,從生理角度來講,它首先可以由單純的摩擦就產生,你給孩子穿開襠褲,就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一個條件給他。
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大人會有意玩弄孩子的性器官。他們可能有一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性需求的味道,但通常會偽裝得比較和善:“開個玩笑啊,玩一玩啊。”但這個危害還是蠻大的。
對待這樣的行為,如果父母不出來說你這樣做不對,孩子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是被默許的,或是被這個環(huán)境允許的。會覺得,即便我不舒服,我不想發(fā)生這件事情,但是我需要放縱這件事情在我身上發(fā)生,否則我就不是一個乖寶寶,就不會被人喜歡。
總體來說,在孩子0到3歲的嬰幼兒時期,雖然語言能傳遞的信息很有限,但家長是如何對待與性、與身體有關的事情的態(tài)度,都會以一種無聲的信息傳遞到孩子內心中。
針對學前兒童,我們來談一下洗澡和分床的問題。
4到6歲的孩子,父母要去觀察,如果這時的孩子對于異性身體已經有不好意思的感覺了,就要開始去限制異性父母對TA身體的接觸。
當小朋友掌握了自己清潔陰部的自理能力后,父母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拒絕性侵犯的事情告訴TA。
預防性侵犯的第一條是“不要,NO!”。要訓練孩子。假設有別人來碰小孩的陰部時應該怎么辦?你要教寶寶大聲喊“你不許動我!”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更好的,可以說“你不可以動我的陰部,我要告訴我媽媽?!?br>
這些事情不是教一次就會的。需要一次次地去教。
分床問題是避免孩子的身體感受到不需要的性刺激,避免孩子由于自我壓抑性喚起而產生的大量焦慮。
對于3歲以后的孩子,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房間,建議要訓練孩子開始分床睡。理由是,學前兒童和嬰兒的性刺激來源是不同的。
當孩子過了3歲以后,很多象征性的問題,也可以引起TA的性喚起。
如果孩子長期跟異性父母在一張床上睡覺的話,大人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包括呼吸的聲音、身體的體香和體味,都可以給孩子帶來性喚起的效果。
這時候是孩子俄狄浦斯期開始了,當TA體驗到自己身體變化時,也許他說不出來,但他會體會到。這時TA需要很大能量把喚起壓抑下去,內心就會形成很高度的焦慮。
分床的問題其實都是大人焦慮。自己很難用一種溫柔的堅定的方法去促成這件事。
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己身體邊界的意識,就能預防性侵犯。有調查說,7成的父母擔心家庭以外的性侵犯。
但很遺憾,實際上數據不是這樣的。國內的一份數據說,在已經報案的、被成人關注的兒童性侵犯事件中,有七成以上是在家,或者家庭附近發(fā)生的。
另外一個美國的數據,在幼兒園發(fā)生的性侵犯只占報案率的2%。往往是我們覺得熟悉的人,傷害到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真正能做到的,幫助孩子遠離這樣事情發(fā)生的方法,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
請記住,在兒童家庭性教育的事情上,有三大標語:
“不要”
“離開”
“告訴媽媽”
但是,如果大家認為只要告訴孩子這三句話就好了,我相信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
親子性商的第一堂課,我們用了很多時間討論性的羞恥感。如果一個家庭連性的話題都不敢談,父母對性有嚴重的恥感,回避、逃避、拒絕、否定性等等的行為習慣,那么他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能在探索性器官的時候被媽媽懲罰,或者大一點的時候問這方面問題遭到了拒絕,但是你讓這樣的孩子有什么機會去學習自我保護的意識?
防犯性侵犯,還要關注孩子的自尊程度和伙伴關系。這聽起來好像跟性的話題有點遠。但自尊程度是指,自己覺得自己很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當一個孩子校園生活還有伙伴關系,基本生活內容都是很充盈的,這樣的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環(huán)境中落單的可能性就低,被別人誘惑、強迫發(fā)生侵犯性行為的概率就會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