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疲勞又稱眼疲勞(asthenopia),是以自覺眼的癥狀為基礎,眼或全身器質(zhì)因素與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織的綜合征,并非獨立的眼病,也常稱為眼疲勞綜合癥,屬于心身醫(yī)學范疇。視疲勞發(fā)病率日趨增高,并呈低齡化趨勢。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眼科學》(曾慶華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 年)。
(1)久視后有視物模糊、眼脹、頭額痛、眼眶脹痛、瞼沉重、眼干澀等癥狀,休息后可緩解或消失;
(2)可能有屈光不正或老視;
(3)眼壓不高,視野正常。
中醫(yī)古文獻中無視疲勞的病名,依據(jù)“目為肝竅”理論,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七竅門》將其歸“肝勞”范疇,指出“其讀書、博弈等過度用目者,名曰肝勞?!?/span>
一、治療原則
由于引起視疲勞的因素是復合因素,包括環(huán)境、眼部及全身因素等多方面,因此治療措施也是中醫(yī)辨證,綜合療法。
佩戴適合的眼鏡,應包括年齡分析、屈光度合理、瞳距適應、散光軸位調(diào)整準確,定期復查。做眼位訓練可提高雙眼協(xié)調(diào)運作能力,對改善這類視疲勞有肯定的效果。治療時間應適當減少視覺負荷。
二、辨證論治
1,肝腎不足證,視物模糊,目干澀酸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方藥:駐景丸加減
楮實子12g,熟地12g,菟絲子15g,車前子6g,茯苓6g,石菖蒲6g
頭暈耳鳴者,可加天麻、鉤藤、白菊花平肝息風通絡;
眼目干澀者,可加麥冬、玉竹滋陰生津;
腰膝酸軟者,可加續(xù)斷、牛膝、杜仲補腎。
兼有氣不足者,可加黨參;
脾不健運者,酌加麥芽、陳皮。
中成藥推薦:杞菊地黃丸
2,氣血虧虛證,視物模糊,眼痛,不欲睜目,神疲乏力,五心煩熱,失眠健忘,腰酸肢冷,舌淡,脈細。
治法:滋陰養(yǎng)血,補心寧神。
方藥:八珍湯加減。
當歸12g,川芎3g,白芍12g,熟地15g,黨參9g,白術9g,茯苓12g,炙甘草3g
神疲乏力者,上瞼常欲緊閉,可加蔓荊子、升麻以益氣升陽;
眼痛、眼眶酸脹、復視,加羌活、防風、白芷、全蝎祛風,解痙止痛;
心悸、失眠健忘者,可加石菖蒲、牛膝以通絡開竅。
中成藥推薦:十全大補丸
3,肝郁氣滯證,不耐久視,視久則眼脹昏花,怕光流淚,眼眶、眉棱骨痛;全身可見精神抑郁,頭暈頭痛,神疲食少,心煩欲吐,口苦,脅脹痛。舌紅苔黃,脈象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明目。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9g,當歸12g,白芍15g,白術9g,茯苓12g,甘草3g,生姜6g,薄荷8g,川楝子5g,延胡索10g
氣滯甚者,可加香附、郁金、川芎;
頭痛重者,可加川芎、白芷、蔓荊子;
口苦咽干或舌紅苔薄黃熱象重者,可加丹皮、梔子、黃柏以清郁火;
兼肝陽上亢者,可加鉤藤、龍骨、牡蠣;
大便干結(jié)者,可加決明子、火麻仁潤腸通便;
若肝郁而陰血虧虛較甚者,可加熟地、女貞子、桑椹以助當歸、赤芍滋陰補血。
中成藥推薦:逍遙丸
4,脾虛氣弱證,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和血。
方藥:助陽活血湯加減。
黃芪12g、炙甘草6g、防風10g、當歸10g、蔓荊子12g、柴胡10g
請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三、其他治療
1,針刺法
眼局部選用攢竹、睛明、魚腰、承泣、太陽穴、絲竹空、陽白、瞳子髎等。配穴:肝郁氣滯,選配氣門、太沖、支溝、陽陵泉;伴惡心不欲食者,加足三里、三陰交。肝陽上亢,選配行間、俠溪、風池潛降肝陽;伴失眠多夢者,加神門、三陰交。氣血虧虛,選配百會、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氣海。肝腎不足,選配肝俞、腎俞、太溪、神門、照海;五心煩熱者,加內(nèi)關、三陰交。
2,按摩法
選用眼部周圍的穴位:攢足、睛明、魚腰、承泣、絲竹空、陽白、瞳子髎等,用手指輕揉、指壓穴位。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鐘。
3,點滴眼液
常用的滴眼液有珍視明滴眼液、珍珠明目滴眼液、麝珠明目滴眼液。
4,灸療
點燃灸后,閉眼,懸灸眼周、額頭、頸部穴位。先灸額頭,再灸雙眼眶和頸部周圍,最后懸灸雙側(cè)合谷和足三里。整個灸療過程約30分鐘,每天灸療1次,10天為一療程。灸療懸灸穴位,可以起到暢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能快速提高局部血液循環(huán),迅速地提高眼部的新陳代謝,緩解視疲勞癥狀。
附,美國眼科醫(yī)生總結(jié)的十大毀眼行為:
1、出門不戴太陽鏡;
2、睡前不洗臉;
3、空氣太干燥;
4、忽視畏光癥狀;
5、總滴眼藥水;
6、盯著電腦看;
7、洗澡戴著隱形眼鏡;
8、游泳不戴護目鏡;
9、吸煙;
10、不定期檢查眼睛;
版權(quán):
-本文綜合編輯;
-版權(quán)歸屬作者,若有不當應用,請反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