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驗參考]
苓桂味甘湯是作為救誤劑出現(xiàn)的,治療小青龍湯服后變證。其方證可以看作是桂枝比蘋湯證又見咳逆上氣有痰飲者。應用時需注意四個要點:
—是氣上沖,即病人門覺有氣向上沖逆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氣窒梗塞感,脹癰感,甚至氣喘、咳逆。如劉景琪治一女,因情志因素致陣發(fā)性臍上悸已8個月,??诎l(fā)作3~5次,發(fā)作時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悶喉癢,唇麻齒抖,語言不利,面色潮紅,并有冷氣下行,足冷腳軟,步履困難,近一個月癥狀加劇,頭痛畏光,視力減退。發(fā)作完畢,一切正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服苓桂味片湯21劑,諸癥消失,隨訪二年未復發(fā)(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
二為水飲停滯,包括眩暈動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條文中有口燥一癥,為痰濕中阻,津不上承之水飲病表現(xiàn)。曹穎甫所著的《金匱發(fā)微》中記載‘病例:宋姓夫人,平時?;伎谠?,所服方劑大率不外生地、石斛、麥冬、玉竹、知母、花粉、西洋參之類。見其咳吐涎沫,脈弦而休肥,決為痰飲,投以此方(即苓桂味甘湯),服后終閂不曾飲水,略無所苦,乃知仲師渴反止為支飲之說,信而有征也。
三是冒,即頭如有物裹,頭昏眼花,或意識朦朧,呈現(xiàn)神態(tài)木然,失去自控的狀態(tài)。低血壓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站立欲倒,可以理解為“時復冒”。本方對低血壓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如張云用苓桂味甘湯治療低血壓42例,所有病例病史均在1年以上,并無明顯原因可查,且經(jīng)西藥治療效果欠佳?;颊呔婎^痛、眩暈、心悸、氣短、身疲乏力等證候,唯于沖氣亡逆時更為嚴重,甚則發(fā)為暈厥?;痉綖椋汗鹬?0g、茯苓25g、五味子30g、炙甘草15g。并根據(jù)兼證隨證加味。同時輔以針灸療法,痊愈34例,顯效6例,好轉(zhuǎn)2例,總有效率100%(張云等,河北中醫(yī),1990;2:9)。
四是原文中描述的“面翕熱如醉狀”,乃氣上沖所致,表現(xiàn)為面色紅赤,并有潮熱感,這與虛陽上越的“戴陽”證有所不同?;哪拘源沃委熞荒凶?,右肩強硬緊張,頭重如裹,眼充血,眼眵多,投葛根湯無效,改用苓桂味甘湯,兩三日痊愈(《古方藥囊》)。此案“眼充血”即是“如醉狀”的—種表現(xiàn)形式。又如諏訪重雄用此方治療一名婦女,因被球棒擊中右乳突而致外傷性漿液性內(nèi)耳炎。行鼓膜穿刺排液后,立即疼痛難忍,另行如下兼癥,頭如物裹,足冷,面頰發(fā)熱感,胃內(nèi)有振水聲,投苓桂味甘湯一小時后,頰郎發(fā)熱感減輕了,次日再穿刺時,不再有液體(漢方臨床,11卷7號)。此處的“頰部發(fā)熱感”也是對“面翕熱”的靈活理解。這些治驗對拓寬臨床思路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另外,苓桂味甘湯的加味藥多為半夏、射干、紫菀、百部等。不宜過多.隨證選取一兩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