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教學“滿堂灌”說起
于會祥
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們對課堂教學一直詬病不斷。也正因為此,在素質(zhì)教育呼聲日烈和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如火如荼。很多地方、很多學校產(chǎn)生了很多的經(jīng)驗,豐富了課堂教學的生態(tài),促進了我們對課程實施方式、課堂教學方法的更深入理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占據(jù)課堂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有所改變。但是,對學校目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改變,我仍然有很多擔心。
2008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校長引領課堂教學改革不能盲目追風》。如今,十年過去了,我聽過上千節(jié)的常態(tài)推門課。但截止到目前,我不敢也不能總結(jié)出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尤其是聽課多了后,更不敢輕易對一節(jié)課做出“好”或是“不好”的評價。
我們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式的意見不斷,對其弊端也分析得很透徹,但是為什么這樣的教學方式一直在我們的課堂上大面積存在呢?而且,越到高年級這種現(xiàn)象越突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講“存在即合理”,也不能脫離目前的教育實際簡單的對這一“方式”全盤否定。我們應該追問一個問題:“滿堂灌”在“灌”什么?教師在用什么方法“灌”?
傳授知識的方法,在培根時代就有很多爭論。英國的培根在研究之初并沒有陷入到具體方法的討論之中,而是對“傳授”的性質(zhì)作了新的說明:“傳授的方法或傳授的性質(zhì)不僅對于知識的應用,而且對于知識的進步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僅靠個人的辛勤和生命是無法得到完善的知識的,傳授知識的關鍵就在于促使人們不懈地探索和前進?!彼杂袑W者感嘆“直到如今,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包括教師在內(nèi))會把自己的知識傳授工作,看作是——為了促使人們不懈地探索和前進?面對五百年前的培根,我們多少有點汗顏”。培根從“授受者”與“接受者”的視角進一步談到“作為授者應對自己獲得知識的過程和自己知識與信念的基礎有所了解,“這樣他就可以按照知識在他心中生長的方法,把它們移植到其他人心中?!睂懙竭@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馬力耕老師。
馬力耕老師是全國優(yōu)秀教師,也是一個非常倔強、正直、愛生如子的老師。畢業(yè)這么多年了,他的教學理念始終影響著我對教育教學的認知。我清楚的記得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時,馬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說:“剛才老師們在辦公室爭議‘忘卻’和‘紀念’的關系,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常老師的觀點是這樣的......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談談你對這兩個觀點的理解。”我們用了五節(jié)課的時間學習這一篇課文:先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閱讀;第二節(jié)課到學校圖書館查找資料(有些資料是馬老師手刻印刷的);第三節(jié)課是分小組辯論;第四節(jié)課是馬老師請常老師給我們講他的觀點;第五節(jié)課是馬老師給我們講解他的觀點。兩位語文名師結(jié)合《紀念劉和珍君》等魯迅的其它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滔滔不絕,讓我們聽得如癡如醉!馬老師最后說:“同學們,本來,在備課時,語文組的老師們一致認為要按照高考的要求統(tǒng)一答案,不要把有爭議的觀點教給學生,以免學生在答題時混淆。但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高考啊!”時隔多年,言猶在耳!
以上回憶可以看出,第四節(jié)課是常老師給我們“灌”,第五節(jié)課是馬老師給我們“灌”。我現(xiàn)在想,當時的學校也肯定會有教學進度的教學常規(guī)的要求,馬老師這樣的突破給學校管理的啟迪是什么呢?我以為“灌”或者“填”本身沒有錯,我們要研究的是怎么“灌”,進而思考,教師主導作用的地位如何發(fā)揮。現(xiàn)在各種理念尤其是我們從西方引進的理念值得我們理性審視:不管是“教師中心”還是“學生中心”,都不能“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應該從六十年代美國課程改革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關注課堂、促進學校育人質(zhì)量的不斷提升是校長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校長要對教學有基本的認識:教學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對各學科各位老師的教學要求不能搞“一刀切”——學校要敬重學科教學規(guī)律;尊重教師個人的教學特點;鼓勵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校長引領課堂教學改革不能盲目追風;學校要對學校教學提出明確的愿景要求,引領教師回到教學的基本問題解讀課堂。這個要求應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其一它是學校對教學基本問題的界定;其二它是學校對教學價值取向的明確表述;其三它要給教師教學的實踐研究創(chuàng)設明確的問題空間。在具體操作上,我認為教學價值取向的引領比給出“一節(jié)好課”的量化標準更重要。比如,對教學的原則可以這樣要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法指導;盡可能給不同的學生提供與學習內(nèi)容匹配的學習方式;教學的問題來源于學生,問題的解決依靠學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教學也是這樣。“滿堂灌”、“一言堂”有其合理之處,也有其弊端。在教學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更要注意“倒洗澡水不要把孩子也倒掉”。在學校層面,對教學要慎用“改革”一詞,對此,張文新教授的一段話仍然值得我們思考“教學實踐幾乎從來也沒能像教學理論所描述的那么樂觀過,傳統(tǒng)的偉力通常都會像一種無形的深在的約束,以各種形態(tài)傳承延續(xù),既頑強地保持著某種‘特色’也同樣頑強地保持著某些痼疾?!?/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