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預測完全病理緩解(CPR)率顯著影響手術決策。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PET-CT特征和食管腺癌新輔助放化療后PET-CT預測病理率具有爭議,因為目前的研究鱗狀細胞癌數(shù)量有限且PET-CT表現(xiàn)不標準。鑒于此,來自美國的Steven N. Hochwald教授等人開展例一項研究,以明確PET-CT特征是否可以預測接受三聯(lián)治療食管腺癌患者的CPR。
該研究納入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瞻性維護數(shù)據(jù)庫的大型三級癌癥中心的患者資料。納入標準:新輔助放化療后接受食管切除術的局部晚期食管腺癌,患者接受兩次PET-CT檢查(新輔助放化療前和新輔助放化療后)。收集患者的臨床,病理,影像學和治療數(shù)據(jù)。主要研究結果為PET-CT特征與組織病理學反應的相關性。
共77例患者符合納入標準。22例(28.6%)為CPR vs 55例(71.4%)為不完全病理反應。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種族/族裔,并發(fā)癥,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的狀態(tài),腫瘤分級,化療和放療和2次 PET間隔時間相似。平均標準攝取率(SUV:14.5 vs 11.2),δSUV(10.3 vs 5.4)和相對δSUV(0.6 vs 0.4)CPR組顯著高于病理不完全反應組。使用約登指數(shù),δSUV值低于45%用于預測殘留病灶,其陽性預測值為91.7%(95%CI,73?99)。
同時該研究表明CPR組 vs不完全病理反應組患者的OS和DSS未見明顯差異。然而,兩組患者的DFS具有顯著差異。
小編寄語:該研究是迄今為止關于食管腺癌患者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前后PET-CT特征的最大研究,且證實δSUV小于45%與患者存在殘余病灶相關,但與CRP患者無關。根據(jù)該研究結果,目前仍建議無論原發(fā)腫瘤PET的SUV值多大均應接受手術切除。然而,應強調(diào)PET檢測殘留病灶的作用,這些患者的其它療法需要批判性地評價。
該研究表明PET預測食管腺癌的病理緩解率具有很高的價值。然而該研究并未與CT進行比較所以并不能說明PET的評價一定優(yōu)于普通CT。同時CPR組 vs不完全病理反應組患者的OS和DSS未見明顯差異。然而,兩組患者的DFS具有顯著差異。然而該研究樣本量小,所以PET對比對患者的預后的評判價值有待進一步證實。
原文題目:Role of Repeat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Examination In Predicting Pathologic Response Following Neo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