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學術論文寫作的質量,為了增強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為了提高投稿的“命中率”,作者應該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
關于題目
學術期刊編輯拿到文章的時候,最先看的當然是文章題目。有相當一部分稿件就是因為題目不妥而落選的。按照《爾雅釋言》的解釋,“題”就是“額”,“目”就是“眼睛”。也就是說,標題之于一篇論文,就像額頭、眼睛之于人。好的標題確實能起到畫龍點睛、先聲奪人的作用。不僅學術期刊審稿看重題目,讀者、各種各樣的基金項目評審也是一樣,有的項目入圍以后,最終還是會因為題目不妥沒而落選。
1. 標題一定要生動、新穎、簡潔標題
一般不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而應當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一般不能超過 20 個字。標題不能平淡無奇,不能是空話、套話、口號,等等,這樣大而不當。
2. 選題大小要適中,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選一個大題目,只可能是大題小做或大題大做
大題大做不是學術期刊上一篇論文的容量所能承載的,可能要做成一篇博士論文或寫成一部書。如果大題大做還非得要做成學術期刊論文,那就只能是天馬行空,面面俱到,面面不深。如果大題小做,則只能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也會缺乏深度。
現(xiàn)在令學術期刊編輯頭疼的是,很多作者選題太小。題目太小,小題大做,涉獵面不寬,沒有普遍意義,價值不大。有的學科,如,文史哲,選題都比較小。相當大數(shù)量的投稿不被錄用主要原因在于選題太小。
3. 選題不要湊熱鬧,也不要報冷門
首先,熱鬧的選題,寫文章的人多,可供參考的材料多,但創(chuàng)新的空間較小。如果沒有新意、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不要跟風,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七拼八湊,不要低水平重復。
其次,每一學術期刊都希望自己刊物發(fā)表的論文有良好的社會反響?,F(xiàn)在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評價都比較強調引用率和轉摘率,故太冷門的選題,一般刊物都不愿意發(fā)表。
2
關于作者
學術期刊編輯在審稿時當然看作者,包括作者的學歷、學術背景、研究專長等。
作者在投稿時應當提供的信息一般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以省略),工作單位,職稱,研究專長。
稿件上應該注明詳細的聯(lián)系方式,包括: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話(最好留上手機),電子郵箱等。
看作者并不是說講資歷。作者背景毫無疑問可以在編輯審稿時,幫助編輯判定論文水平的高低。給學報投稿的有大學教師、科研機構研究人員,有中學教師,有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有政府部門干部或離退休干部,還有工人、農民。
這并不是說誰就不能寫學術論文。但是,應當承認,一般情況下,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寫出來的東西難免就有時會出現(xiàn)偏頗。
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擔的科研基金項目,請注明項目名稱和項目編號。
3
關于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說可以根據(jù)一張名片判定一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那么,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可以根據(jù)300-500字的摘要判定一篇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影響。
對于讀者來說,在無須參閱原文的前提下,通過摘要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快速獲得原文基本信息,并決定是否有必要花上較長時間來閱讀原文。
對于文摘性報刊來說,摘要可以直接或者稍加加工后,作為二次傳播的材料。所以,摘要寫得好,可以提高轉摘率,從而擴大文章的社會影響。
在審稿中,評審人往往是根據(jù)摘要來決定一篇文章能否錄用,因為摘要反映了論文的質量和作者的學術功底。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納須彌于芥子”,就是說,要把一座須彌山藏納于細小的芥子之中,這句話可以很形象地說明摘要這個問題,“摘要”就是一篇論文的精華濃縮。
大家也都有過經驗,摘要雖然是放在論文的前面,實際上,它是把論文寫完以后,最后才寫成的。
摘要應當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不要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不要羅列文章論點,不要介紹背景或已知的常識。研究性論文的摘要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發(fā)現(xiàn)和主要結論。綜述類文章摘要的內容則主要包括綜述的主要目的、資料來源、綜述時所選擇的研究數(shù)目及這些研究是如何選擇的、提煉數(shù)據(jù)的規(guī)則及這些規(guī)則是如何應用的、數(shù)據(jù)綜合的最重要的結果和結論。
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稱,不用第一人稱。一般不出現(xiàn)“本文”、“作者”等字眼。
4
關于參考文獻
學術研究往往是以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因此,引用別人的思想觀點或論據(jù)是極為尋常的事情,但是,論文一定要注明引文的出處。一方面,這體現(xiàn)了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體現(xiàn)了自己治學態(tài)度的誠實、嚴謹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也便于論文評審人和讀者了解相關材料的來源,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可以說,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是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對于學術期刊編輯來說,可以通過文中或文末的參考文獻,了解作者的學術視野,了解作者參看了哪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參考文獻的出版時間,了解作者對新的材料熟悉的情況。負責任的編輯甚至會查看相關的參考文獻。
嚴格地說,沒有任何參考文獻的論文不能算一篇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一篇學術論文的參考文獻一般不能少于4個。
5
關于語言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論文寫作,語言很重要。要生動、簡練、鮮明、準確,要字斟句酌。清儒鄭板橋有一名句“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很值得玩味。當然,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不能強求一律,但是,一定要符合中文寫作習慣,不能半文言半白話,不能半中文半洋文,晦澀難懂,不堪卒讀。
寫文章一定要深入淺出。有些知名學者,寫文章、寫書,都和講課一樣,能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使是非專業(yè)的讀者,也完全能看懂,很有吸引力和可讀性。有人把學問分為四個層次:深入淺出好學問,深入深出深學問,淺入淺出沒學問,淺人深出假學問。現(xiàn)在有些學者寫文章,說得不客氣,就是把簡單的問題說復雜、把復雜的問題說糊涂、用誰都聽不懂的語言來講誰都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