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一部美劇突然在朋友圈里頻頻刷屏,其熱議程度使得HBO的王牌殺手锏《權(quán)力的游戲》和CBS即將收官的《生活大爆炸完結(jié)季》都顯得相形見絀,這就是HBO和英國SKY廣播電視公司出品的五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
《切爾諾貝利》(2019)
是什么致使《切爾諾貝利》迅速串紅?使得大洋彼岸的我國觀眾如此矚目?
從表面看,是重新挖掘1986年前蘇聯(lián)發(fā)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這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核泄漏事件背后的故事所帶來的話題性引起了觀眾注意,但從劇集承載的主題闡述和深度剖析來看,應該是這個時代的觀眾對于「如何從歷史中辨析真相與謊言」,「科技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天使與魔鬼的角色」這兩個重大議題所掀起的思辨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共鳴和反思所致。
是的,雖然進入了21世紀,人類又取得的科學和發(fā)展成就使得三十三年前的世界看上去如此貧乏,但所得到的慘痛教訓,始終還得反復叮囑,因為人們是如此善于遺忘,哪怕一起震驚全世界的核泄漏災難,幾乎讓幾億人口灰飛煙滅的重大歷史事件,今天已沒有多少人能夠了然,那么,在周而復始的歷史循環(huán)中,我們是否能夠避免重蹈前人覆轍?
顯然,「切爾諾貝爾事件」無論在核子時代還是人工智能時代,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從目前已放出的兩集來看,《切爾諾貝利》拍攝出的歷史細節(jié)和當事者內(nèi)心的勾勒來說,很大部分應該歸功于白俄羅斯作家,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享譽世界的紀實性文學作品里,《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應該是影響最大,同時也是她獲獎最重要的理由。
在這本書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抱著一個宗旨,那就是:不管前蘇聯(lián)的執(zhí)政者無論如何開脫自身罪責,「切爾諾貝利事件」都是一起由于人類自大心態(tài)和官僚主義作風而導致的徹頭徹尾的「人禍」;而最后參與救災的50萬人民(有說60萬),他們在這起事件中又體現(xiàn)了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犧牲和奉獻,以及樸素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
最丑惡和最善良,同時在針尖上跳舞,這就是人類的本性。
劇集《切爾諾貝利》秉承了這一宗旨,做到了復雜事態(tài)真相挖掘和角色內(nèi)心掙扎斗爭的完美平衡,同時,在還原歷史現(xiàn)場,其視覺呈現(xiàn)的細節(jié)上也一絲不茍,恢弘大氣,只有一點不完美,那就是為了照應歐美觀眾,幾乎所有的對白都改成了英語對話,但在歷史關(guān)鍵節(jié)點的呈現(xiàn)上,還是用了俄語去還原當時的緊張氣氛。
比如第一集里所交代的,事故剛剛發(fā)生時,通知消防員來滅火,就是原汁原味地采用了當時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撥出的電話錄音檔案。
也如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書里的展開形式,劇集的改編完美沿襲了其豐富性和史詩感,從災難發(fā)生的一刻到最后各項救援如何展開,從上及下,包羅萬象,包括核電廠工作的工人,科學家,前蘇官僚,醫(yī)生,士兵,直升機駕駛員,礦工,難民,遷居的人們都在劇中用各自的樣本人物呈現(xiàn),他們的命運,在「切爾諾貝利事件」發(fā)生后交織在一起。
從目前播出的劇情發(fā)生的時間節(jié)點切分、主要脈絡和重要情節(jié)部分來看,《切爾諾貝利》還重點參考了一部法國拍攝的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利》。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這部重要的紀錄片拍攝于「切爾諾貝利事件」紀念20周年之際,是目前為止史料最詳實的一部紀錄片,它采訪了當時前蘇的最高領(lǐng)導人——戈爾巴喬夫,當時救援的主要官員和軍隊領(lǐng)導,最有貢獻的幾位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很多親歷事件的「清理者」和普通群眾,包括很多事后因核輻射罹難的烈士家屬,并再現(xiàn)了救災全過程。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它分為五大板塊,1986年4月26日1點23分,當4號核反應堆發(fā)生災變時,核電站工作人員的應對方案和事故瞞報,造成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所在的普里皮亞季人無可挽回的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前蘇聯(lián)政府上下官員的顢頇和封鎖消息,導致低估災難后果的蔓延,使得現(xiàn)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國土受到核污染,甚至核塵埃漂浮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大部分地區(qū),終于驚動了國際社會。
戈爾巴喬夫和前蘇中央委員會明白災難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危險后,同時迫于國際壓力,終于動用全國力量救災,并讓核物理學家跟隨軍隊救災,撤離普里皮亞季地區(qū)的所有群眾。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滅掉明火后,科學家們警告核反應堆的悶燒問題可能會導致第二次當量約為500萬噸的核爆發(fā)生,會導致歐洲成為不毛之地,于是緊急制訂對策,抽出地下水、修建地下水泥層防止核燃料帶來的融穿地層、并讓全國工程建設人員廣思集益,最終想出用石棺全面封閉4號反應堆的方案;
約50萬軍隊和普通工人全面上陣,清理阻礙石棺方案實施的反應堆廢墟和核廢料,全面封鎖普里皮亞季地區(qū),清洗摧毀埋掉所有被核輻射污染的房屋和生活設施,槍殺一切除人以外的動物,歷時大半年,終于防止了事態(tài)進一步蔓延。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劇集《切爾諾貝利》可謂忠實地再現(xiàn)了這一過程,基本也是遵循著這五大板塊的劃分講述救災是如何展開的。
第一集的視角就是圍繞核災難發(fā)生時,核電站工作人員的錯誤應對,隱瞞真相和隨即來滅火的消防隊員展開;第二集則切換成奔赴現(xiàn)場,分析事故真相和應對,展開救援的科學家和高層官僚;第三集則可以從預告片里看到,消除周邊地區(qū)核輻射后遺影響的普通軍隊戰(zhàn)士和進一步防止核燃料穿透巖石而挖掘地道的礦工紛至沓來;第四集以此推測是隨后而來為徹底防止核泄漏而設計出石棺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如何施工和克服困難;最后一集,無疑會再現(xiàn)事后讓世人震驚的,用肉身去掃除散落核廢料的“清理者”的英雄壯舉以及事后的各人命運交代。
《切爾諾貝利》(2019)
情節(jié)劇畢竟跟紀錄片采用的藝術(shù)形式不太一樣,為了分清輕重緩急和理清事件脈絡,《切爾諾貝利》的主創(chuàng)最終將全劇的重點視角還是放在科學家這一邊,畢竟,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他們,目睹心中最怕的夢魘真實發(fā)生時,那種心理斗爭和壓倒身心的責任感帶給觀眾的內(nèi)心沖擊是最大化的——本想借用核能技術(shù)造福人類,沒想到的是,他們帶來的是毀滅一切的惡魔。
這種沖擊,使得今日的普通觀眾也會思索:如何控制技術(shù)?萬一控制不了技術(shù),人類是否會在以為能征服自然之時陷入滅頂之災?人類當下,技術(shù)爆炸帶來的可不僅僅是核能利用問題,還有生物技術(shù)和醫(yī)學帶來的改造人類的問題;人工智能帶來的人類可能被終極智能淘汰的問題;天文學和空間技術(shù)帶來的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關(guān)乎人類的未來和生死存亡,可以說,科學家們需要的良知和倫理約束同樣至關(guān)重要。
劇集以杰瑞德·哈里斯飾演的前蘇核物理學家Valery Legasov于事故后兩年,即1988年的4月26日上吊自殺做為全劇開篇,無疑就有這樣警醒世人的思量,但更重要的是,它用Legasov的自殺來強調(diào)本片另外一個主題,「對制造謊言、矯飾真相的警惕和反擊」。
Legasov自縊時留下幾盒錄音帶,里面有他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全盤反思,其中震耳發(fā)聵的是片中做為開場白的這一段:「謊言有何后果?并非是我們會把謊言誤認為真相,真正危險的是,我們聽多了謊言,便不能再分辨出真相?!?/p>
這句話,有觀眾認為是對美帝對前蘇的高級黑,只能證明其眼光狹隘。
其實這句話是警醒全世界的人們,并不是前蘇才存在官僚主義和隱瞞真相的行為,這種行為,它是深植在人性之中的,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這是人類群體共有的品行,只要有體系,只要有組織,必然就會有短期自利的行為,因為相較于未知的后果,自己的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必然是首要考慮因素。
關(guān)鍵是,我們?nèi)绾慰朔?,?zhàn)勝它,盡力消弭它。
這就是為什么公眾知情權(quán)和媒體監(jiān)督如此重要的原因,也是接受訊息的受眾為什么要有獨立自主思考判斷之可貴品質(zhì)的原因。
當一個系統(tǒng)或體制運作不靈時,它本身就會用一個謊言來制造另外一個謊言,這本身就是制度性的陷阱,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中曾極為深刻地總結(jié)出前蘇官僚集團們的共性:「他們并不是罪犯集團,更應該說是無知和盲從的團體。他們的生活原則,他們從那個體制那里唯一學來的事,就是不要出風頭,大家開心就好?!?/p>
對事件的無知和集體盲從,最易讓人輕信謊言,也是災難的緣起,這就是《切爾諾貝利》帶來的真正啟示。
即使這樣,當一個個體處在死亡陰影之下時,哪怕他是個大人物,他也會被自己的遭遇和可怕的前景嚇倒,從而有所領(lǐng)悟和轉(zhuǎn)變。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飾演的Boris Shche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他是前蘇能源局領(lǐng)導,也是中央委員會派出的特使,他開始驕橫無比,居然讓直升機駕駛員直奔核反應堆的事故中心去勘察,強令Valery Legasov閉嘴。
但他事后從Valery Legasov嘴里知曉自己僅有五年壽命時,這時,遲到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倒讓他免于崩潰,只有這時,大我終于才戰(zhàn)勝了小我,因為已經(jīng)無路可退,無法再自私自保下去,無論如何,都是死路一條,那就不如放開袖子大干一場,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一刻,勇敢和堅強戰(zhàn)勝了懦弱和自私。
這個角色并不是憑空想象,它來源于這起事件的真實面目,即使它最后仍然被矯飾,但在一瞬間也折射了真實的人性,人類的興衰存亡其實很多時候就決定在這些微妙之時,這就是為何道德和倫理,及這一切帶來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使命感會在人性黑暗海洋的狂風巨浪中始終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它使得人區(qū)別于動物,而肩負著這樣使命——把個體價值放在集體利益之上,至少等齊視之的政治家才配叫政治家。
顯然,Boris Shche和戈爾巴喬夫直到救災時都還不是,即使到了那樣的緊要關(guān)頭,犧牲三條人命對于他們來說還是無動于衷,他們的根本出發(fā)點還是出于——「老大哥的臉面」。
據(jù)事發(fā)后的今日統(tǒng)計,為了矯飾臉面,掩飾無能的代價,使得前蘇付出了9.3萬條人命,17萬人傷殘的代價,而如今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很多地區(qū),還會因為核污染后遺癥造成大量孕婦早產(chǎn)、生下畸形兒,無數(shù)兒童仍然活在不同程度的癌病的陰影之下。
《搶救切爾諾貝利》(2006)
至于那些抗災英雄們,世人幾乎將他們遺忘,在俄羅斯聯(lián)邦,很多從事抗災的工人和士兵,目前連退休金和傷殘金都領(lǐng)不到,希望《切爾諾貝利》播出后,讓更多的人們關(guān)注到他們,那就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