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武王伐商,因洛地處天下之中,因付周公營洛邑以利諸侯、鎮(zhèn)商民,遷九鼎于洛。 戰(zhàn)國時,始有雒陽之名,蓋因洛邑位洛(時稱雒)水之北(山南水北為陽)。 秦時,因奉五德,以周為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此“洛陽”名始。 另:東漢劉秀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 明光宗朱常洛諱“洛”改“洛”為“雒”。后復稱“洛陽”。
鄭州 管:周武王封其弟姬鮮,借商殘垣立管國。 鄭:鄭國始祖鄭桓公姬友受封于鄭(今陜西華縣),其子鄭武公遷國于鄶、東虢之地,名新鄭以別故鄭。 滎:戰(zhàn)國中期,魏國遷都大梁,開鑿鴻溝以通河、濟、汝、淮、泗諸水,滎陽(古滎)成戰(zhàn)國名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改滎州為鄭州,為“鄭州”之名始。治滎陽(古滎),開皇十六年,治管州。
開封 春秋初霸鄭莊公于夏都城老丘的遺址上筑城,取“啟拓封疆”之意故命名為“啟封”。 漢景帝劉啟諱“啟”因改“啟封”為“開封”。為“開封”名始。
安陽 周初,安陽地屬衛(wèi)國。 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將王龁攻克“寧新中邑”,改“寧新中”為安陽。始名。
濮陽 濮陽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后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鶴壁 因煤興市,1957年建市,以鶴壁集為市區(qū)。
焦作 因煤興市,1945年建立焦作市。
新鄉(xiāng) 隋文帝開皇六年置新鄉(xiāng)縣。
濟源 濟源因濟水發(fā)源地而得名。 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稱“原”。隋文帝開皇十六年設濟源縣。始名。
三門峽 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 1957年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設三門峽市。
南陽 南陽古稱宛。 《資治通鑒·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為南陽名始。
許昌 堯時,許由牧耕此地,故稱許地。戰(zhàn)國設許縣。三國魏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得名。
平頂山 平頂山為秦嶺余脈。 1953年國家大規(guī)模開發(fā)平頂山煤田,1957年設立平頂山市。得名。
漯河 商周時期,隱水(今沙河)邊小鎮(zhèn),稱隱陽城。 南北朝時期,改稱奇雒城。 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奇雒城改名殷城。 南宋時,改為上口鎮(zhèn)(下口鎮(zhèn)即今周口)。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zhèn)更名為螺灣河鎮(zhèn)。 明嘉靖三年,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稱漯灣河車站,略稱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zhèn)因而改為漯河鎮(zhèn)。得名。 1948年,設立漯河市。
另: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漯河之“漯”當上、去皆可,蓋襲“螺”音。
商丘 火正閼伯去世后所葬的高臺也就是現(xiàn)在的火神臺稱為商丘。 商時為亳。西周為宋國都,稱宋城。秦朝時改為睢陽縣。五代唐為歸德軍。宋代為應天府,為南京。女真時為歸德府。明朝時重稱商丘(當為歸德下縣名)。
周口 1965年設周口專區(qū),專署駐商水縣周口鎮(zhèn),因鎮(zhèn)得名。
駐馬店 這里古為交通要沖,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宦官在此駐驛歇馬而得名。 1949年,設駐馬店市,以確山縣駐馬店為區(qū)域。
信陽 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市名早晚排序(注,不是城市歷史,而是市名歷史):
安 陽:戰(zhàn)國秦昭襄王五十年
濮 陽:戰(zhàn)國
洛 陽:秦始皇
南 陽:秦始皇
開 封:漢景帝
許 昌:三國魏文帝曹丕
鄭 州:隋文帝開皇三年
新 鄉(xiāng):隋文帝開皇六年
濟 源:隋文帝開皇十六年
信 陽:北宋
商 丘:明初(特殊,有待指正)
漯 河:清末
焦 作:1945年
駐馬店:1949年
鶴 壁:1957年
三門峽:1957年
平頂山:1957年 周 口:196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