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過曝、高光、淡色調……如果說巖井俊二的電影在建立了廣為國內觀眾所熟知的「日式小清新」風格之外,還有什么重要意義的話,那便是這種美學對于他所屬的時代的契合吧。
1995年是相當奇妙的一年,在日本戰(zhàn)后半個世紀整的這一年里,除了泡沫經濟破滅后正達到頂峰的自殺潮之外,還相繼發(fā)生了阪神大地震與奧姆真理教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整個社會面對世紀末的到來人心惶惶。
我在另一篇關于動畫《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的評論中提到過:1995年播出的《EVA》的意義,在于抓住了這種世界末日的焦慮感與「精神污染」,并開始讓動畫所描繪的世界轉向「內部化」。
如同《EVA》最終幕中只剩下碇真嗣與明日香二人的世界,如果說后EVA的動畫所致力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對于「孤獨的個體」的「痊愈的空間」的話,那么令人意外的是——巖井俊二在真人電影中所扮演的幾乎是同樣的角色。
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宅」系動漫與「小清新」文藝片,事實上有著意外的關聯性:巖井俊二的出世之作《情書》也是在1995年上映的,而兩位同代導演之間也多有聯系:如巖井模仿《EVA》在屏幕上用大型宋體字打出片名或人物內心獨白,又或是后來親自主演庵野秀明的真人電影《式日》等等。
如果我們回想起EVA最終幕的藍黑色天空與暗紅色大海,便會發(fā)覺「巖井美學」在清新、淡雅、過曝的「日系攝影風」的另一面,是非?!付卧沟拇蠓秶柡蜕?,如《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青草綠或《四月物語》中的粉紫色——它們與「小清新」的逆光攝影為畫面所帶來的過于充盈、甚至融化了人物輪廓的光線一樣,起到的都是與現實世界進行割裂、構建出一個非現實空間的作用。
《情書》中的「回憶」與《燕尾蝶》中的廢托邦,都是與這種視覺表達進行對應的虛構空間。
與《EVA》從描繪心理創(chuàng)傷到創(chuàng)造空想的治愈世界一樣,巖井俊二的作品也分兩類:早期作品與《燕尾蝶》《夢旅人》《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粗糙、凌亂、殘酷,而《情書》《花與愛麗絲》則純凈、唯美、自然。
如同《EVA》之后發(fā)展出了新海誠所代表的「世界系」,巖井后期作品與「后巖井俊二」時代的日式青春片,也開始將「神圣」的「純愛」作為生活的一種救贖——與世界系「世界只有我和你」的敘事結構一樣,商業(yè)化、類型化的「青春純愛片」的世界,也多是圍繞著男女主角兩個人的。
巖井美學所描繪的,是一種真人的EVA式「二次元」世界
2004年,巖井俊二的「御用攝影師」筱田升逝世,這位從巖井早期作品一直掌鏡至《花與愛麗絲》的「巖井美學」締造者,在同年完成了遺作《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并引起社會轟動。
由巖井副導演行定勛執(zhí)導的這部熱門大作,沿用了類似《情書》的元素——對死者的緬懷與無條件的、絕對的愛情。但我們也可以隱約察覺,它似乎欠缺了一些巖井本人作品中的詩意與作者性,而是有些太過直白地試圖擊中觀眾的淚點。
無論如何,隨著1995至2004年巖井俊二創(chuàng)作高峰期的結束,描述純愛與死亡的商業(yè)青春片開始呈井噴狀。在《情書》十年之后的2005年,動畫界與真人影視界分別出現了《最終兵器彼女》與《一公升的眼淚》這樣「純粹催淚」的巔峰之作。
如同低迷的日本經濟一般,整個社會似乎還不想從甜美的夢中醒來。將為世界犧牲的女朋友與絕癥的女朋友,都似乎讓人可以忘記現實感情中一切繁瑣的環(huán)節(jié),沉浸在不會變質的愛情的撫慰中。
如同巖井俊二造就了蒼井優(yōu)一般,商業(yè)青春純愛片也造就了一批符合其氣質形象的女演員:2006年宮崎葵主演《只是愛著你》,上野樹里主演由巖井親自執(zhí)筆、制片的《彩虹女神》,都只是將死去與緬懷的主題與模板化的視覺風格分別套用在了攝影、拍電影的劇情題材上。
市場需求逼迫著類型進行自我復制,而反復尋求刺激的觀眾也無非是逐漸提高自己的敏感度而已。同時,這一波日式純愛片浪潮也在臺灣和大陸掀起了「偶像劇」的風潮,這是后話了。
2007年,新垣結衣主演《戀空》,強暴、墮胎等略微狗血的情節(jié)設定,說明純愛片只能靠逐漸加大尺度來保持對觀眾的刺激了。
同年,新海誠靠《秒速五厘米》橫空出世。如果說巖井美學是現實的一種二次元化,那么新海誠所表現的恰好是二次元的極度寫實化——純愛片風潮的最大意義,大概是讓真人與動漫這兩種媒介前所未有地互相接近。
大眾對真人偶像純愛整體疲乏,轉而向二次元中追求一種更加純粹的體驗了——到了現象級的《你的名字?!酚质且粋€十年,我們似乎還處在這一潮流的余波中。
與一直到北野武為止的迷茫、殘酷、宣泄的日式青春片傳統(tǒng)不同,后巖井俊二時代的日式青春片是治愈、清潔、療傷的,是玻璃一般晶瑩,過度明亮的非現實的童話世界。這當然不是巖井俊二的錯,只是我們太需要撫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