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升麻湯方《傷寒論》《玉函經(jīng)》 治大下后,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下利不止。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外臺》《小品》三分) 當歸各一兩六分 黃芩 萎蕤(《千金》校云:一作菖蒲) 知母各十八銖 石膏(碎,綿裹) 桂枝 芍藥 干姜 白術(shù) 茯苓 麥門冬去心 成本作天門冬,今從《玉函》 甘草(炙)各六銖
上十四味,<圖>咀,以水一斗,先煎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队窈废嗳ヒ韵率?,作一飯間當四字。
【成注】 《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fā)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fā)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術(shù)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萎蕤、天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泉案】 此肺痿、厥利合治之專方。麻黃發(fā)汗為君,升麻、當歸并用,為化膿行血之專法。陽毒升麻湯癥亦咽喉痛、唾膿血,亦升麻、當歸并用,彼升麻二兩,當歸一兩,以陽毒毒盛,故升重于歸也。赤豆當歸散癥,亦有膿,故亦用當歸,無咽喉癥,故不用升麻。黃芩、萎蕤、知母三味相合,為清熱生津除煩之法。《千金》《外臺》諸治消渴方皆祖此。石膏、麥冬并用,為生津之法。
《千金》《外臺》諸治虛煩方皆祖此。本論竹葉石膏湯同法。甘草、干姜并用,為治厥逆之法;亦因大下故也,本論有專方;茯苓、白術(shù)并用,為治泄利之法,真武湯癥,亦下痢,亦用苓術(shù);桂枝、芍藥并用,為和表之法。論謂厥逆泄利是厥利也;咽喉不利,唾膿血,是肺痿也;二癥并見,故作此法。若但肺痿,無厥利者,當去甘、姜、苓、術(shù),乃為肺痿之專方。又此方以腎著湯為本者,以此泄利由誤治來,乃最要也。合而言之,一方備諸方之用。
麻、桂發(fā)表,升、歸排膿,芩、芍和血,萎、麥潤燥,知、膏除熱,苓、術(shù)治濕,姜、甘治利,分七類以比之,病雜而藥亦雜,真神技也,為六經(jīng)合治之法?!肚Ы稹つ_氣第一》麻黃湯,即麻黃升麻湯去萎、知、石、干四味,加杏仁、防風、川芎、大棗四味,以彼不下,故不須生津扶陽,而宜芎、防散風,杏仁下氣也。又大鱉甲湯十七味中,有麻、升、歸、術(shù)、苓、知、芍、石、甘、萎、冬十一味,無桂、姜、芩。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麻黃升麻湯大下后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胡希恕講傷寒論》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這個寒熱虛實錯雜,又有熱,又有虛,這個病很不好治,但底下說用麻黃升麻湯主之,這不象仲景的話,既是難治,可以“予”還說得過去,要是“主之”是很成問題的,要是主之,就不能說是難治,另外以藥來觀察,此方以麻黃為主,發(fā)汗,我們看看這個病可不可以發(fā)汗,絕不可發(fā)汗,無論是就肺癰,肺中有熱,或者就這個下利不止,這個在這個書上,尤其在金匱上有明文,渴而下利都不可發(fā)汗,下利要有表證可以發(fā)汗,用葛根湯,此段沒有表證,脈沉而遲以至寸口,同時手足又厥冷,虛的夠可以了,尤其瀉利不止怎么吃麻黃,麻黃重而石膏輕,配伍也成問題,這么一種厥陰病,即便有陰陽錯雜,寒熱并見,也沒有再發(fā)汗之理,我認為這個是錯誤的,各家都這么隨便的說。我認為到為難治就完,不應該有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發(fā)微》
厥陰篇
厥陰傷寒。原有表寒里熱當下之證。所謂厥應下之者是也。若大下之后。熱除脈和。則其病當愈。若夫寒濕因大下而陷。陽氣不達。手太陰動脈沉遲。至于手足厥冷。寒濕在下。血分之熱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陽太沖脈不至。寒濕甚而陷。陽氣不達。手太陰動脈沉遲。至于手足厥冷。寒濕在下。血分之熱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陽太沖脈不至。寒濕甚矣。然全系寒濕而不見他證。其病猶易治也。乃按其病情。亦既水寒血敗。又因肝臟陰虛而膽火逆。胃底膽汁生燥。上沖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膿血。加以在下寒濕為病而泄利不止。是為上熱下寒。此時欲清上熱。則增下寒。欲溫下寒,則增上熱。故曰難治。麻黃升麻湯。君麻麻黃升麻。以升提下陷濕而外散之。所以止下利也。當歸補血。黃芩以清膽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熱。所以止吐膿血也。萎(生)天冬以潤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術(shù)干姜芍藥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濕。增營分之熱度。而通利血脈也。但令水寒去而營熱增。手足之厥冷自解矣。
《伊尹湯液經(jīng)》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jié),二兩半,苦溫 知母十八銖,苦寒 萎蕤十八銖,甘平 黃芩十八銖,苦平 升麻一兩六銖,甘苦平,微寒 當歸一兩六銖,甘溫 芍藥苦平 桂枝辛溫 石膏碎,綿裹,辛微寒 干姜辛溫 白術(shù)苦溫 茯苓甘平 麥門冬去心,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銖右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沬,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
下寒,外兼表邪,故用麻黃升麻湯外解太陽寒邪,上清肺中之熱,下溫脾土之寒,表里同治,寒熱并調(diào),面面俱到,庶病可愈。
《傷寒名案選新注》
麻黃升麻湯證
內(nèi)容:陳遜齋醫(yī)案:治李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今復患寒熱病,歷十余日不退,邀余診,切脈未竟,已下利二次,頭痛,腹痛,骨節(jié)痛,喉頭盡白而腐,吐膿樣痰挾血。六脈浮中兩按皆無,重按亦微緩,不能辨其至數(shù),口渴需水,小便少,兩足少陰脈似有似無。診畢無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連擬排膿湯、黃連阿膠湯、苦酒湯,皆不愜意,復擬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終覺未妥;又改擬小柴胡湯加減,以求穩(wěn)妥。繼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寐,復訊李父,病人曾出汗幾次?曰:始終無汗。曾服下劑否?日:曾服瀉鹽三次,而至水瀉頻仍,脈忽變陰。余曰:得之矣。此麻黃升麻湯癥也。病人脈弱易動,素有喉痰,是下寒上熱體質(zhì)。新患太陽傷寒而誤下,表邪不退,外熱內(nèi)陷,觸動喉痰舊疾,故喉間白腐,膿血交并。脾弱濕重之體,復因大下而成水瀉,水走大腸,故小便不利。上焦熱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熱頭痛,骨節(jié)痛各癥仍在。熱閉于內(nèi),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氣血奔集于里,故陽脈沉弱,水液趨于下部,故陰脈亦閉歇。
本方組織,有桂枝湯加麻黃,所以解表發(fā)汗;用黃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熱,兼生津液;有苓、術(shù)、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當歸助其行血通脈;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膿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膿。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終疑脈有敗征,恐不勝麻桂之溫,欲加高麗參。余曰:脈沉弱肢冷,是陽郁,非陽虛也。加參轉(zhuǎn)慮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不用,經(jīng)方以不加減為貴也。后果服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