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fā)展為銅針、鐵針、金針、銀針、不銹鋼針等。同時由于醫(y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針灸腧穴不斷增多,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的感應情況和古代的解剖知識,把這些具有相同或類似作用的散在腧穴進行歸類,逐步形成了針灸學說。
據文獻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國醫(yī)家對針灸臨床經驗就進行了總結。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記載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的周代醫(yī)書,現稱之為《帛書》,除載有經脈循行路線上的各種疼痛、痙攣、麻木、腫脹等局部癥狀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癥狀外,還載有一些全身癥狀:如煩心、嗜臥、惡寒等。當時對這些病癥,采用了灸法進行治療。
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對經絡、腧穴、針灸的適應癥、禁忌癥及治療原理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從而奠定了以經絡學說為核心的針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