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昨天刷屏了。
關(guān)于它的用戶協(xié)議所引發(fā)的隱私問題,是目前被討論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不過這并不是今天我們想探討的重點。
相信你們很多人也都看過了那些被換上自己的臉、或者別的明星的臉以后的視頻,那種感覺,就好像是自己演了或者導(dǎo)演了一段新的電影一樣。它們的確已經(jīng)是一段新的影視片段、「小電影」、「小視頻」了。
而這,正好就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話題,或者說提出的一個疑問:當我們把那些熱門影視里的段落,換成了自己的臉之后,這些新的「小視頻」,會為我們的影像,甚至表演、電影,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還是先照例介紹下,ZAO是一款換臉APP,點進去你就能看到很多的熱門影視片段,你只要上傳自己的照片,它就能夠把你的臉,替換到這些熱門的影視片段里。
獨角戲可以,比如《孝莊秘史》里馬景濤的咆哮段落。
對手戲也行,比如《失戀巧克力職人》向石原里美發(fā)出約會邀請的情節(jié)。
還有各種混剪cut,比如萊昂納多是如何從美少年變成油膩大叔的,也可以換成自己。
理論上來說,你上傳其他明星的照片也行,所以其實你可以在這些經(jīng)典的劇情片段里,重組自己喜歡的CP搭配。
這其實就等于是制造了一段新的「影視」。
這里面當然有很大的倫理問題、隱私風險和法律模糊地帶,不過我們先暫且放下這個不談,因為幾乎任何一門新技術(shù)的廣泛應(yīng)用都會涉及到這些問題。而IA換臉術(shù),或者說Deepfake技術(shù)其實已經(jīng)不新鮮了,也早就被用于其他用途。
我們需要關(guān)注的是ZAO 給出的應(yīng)用場景,當應(yīng)用場景不同時,一門同樣技術(shù)也就會體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走向。
ZAO借用了這些熱門的影視片段,很明顯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全民狂歡式空間,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娛樂化。就像這個app在開屏畫面時候的slogan「AI新玩法」說的那樣,注重的是「玩」
從APP里已有的那些視頻cut來看,ZAO想要擊中的第一波用戶心態(tài)是滿足他們的幻想,這種幻想往往是和自己的偶像同框,演出那些影視作品里的經(jīng)典橋段,且通常和愛情相關(guān)。
馬景濤、或者萊奧納多這類的視頻cut是第二類,這類換臉以搞笑、惡搞為主,通過制造喜劇效應(yīng)來達到娛樂效果。
我們或許可以暫時稱之為「替換式娛樂」。
這類娛樂其實已經(jīng)不新鮮了,抖音上以前很火的那些配音視頻,就可以被視為這種替換式娛樂的前身。
2017年引起軒然大波的那個Reddit賬號「DeepFakes」,上傳了把蓋爾·加朵的合成到成人影片女演員身上的視頻,也是類似的反面例子,給受害者直接帶來名譽損害。(為了表示尊重,我們就不在這里使用相關(guān)的圖片了。)
后續(xù)的甚至還有DeepNude應(yīng)用,可以通過換臉來間接脫掉女性的衣服。
斯嘉麗·約翰遜也直接站出來指責這種操作:「什么也阻止不了這些人把我的圖片復(fù)制粘貼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上,并且讓它看起來逼真的可怕?!?/p>
這一次的ZAO則相當于是更進一步,直接調(diào)用了流行的影視片段和明星形象,讓普通人也能參與到這場娛樂狂歡中來。
AI換臉術(shù)也并非都是負面的例子,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FaceApp,就能通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xué)習,依據(jù)你的照片推測出你變老后的樣子。
在電影拍攝中,也會用這項技術(shù)來制作數(shù)字替身,它可以用電腦技術(shù)生成和真人演員一樣的「人」,擁有和他們一樣的臉龐、身材、神態(tài)甚至表情細節(jié),以此來代替真人演員,完成拍攝時那些極度危險的動作,又或者說,代替已經(jīng)去世的演員,完成那些他們不能再完成的動作。
很多電影中都用到了這項技術(shù)。
在《阿甘正傳》里,片中插入的肯尼迪片段就是運用了相關(guān)技術(shù),甚至還改變了他的口型,為了配合臺詞。
《速度與激情7》里的保羅·沃克是通過拍攝他的兄弟,再最后數(shù)字合成的布萊恩。
《角斗士》中的奧列佛·里德在拍攝過程中心臟病突發(fā)去世,片方則借用了演員以前的照片和影像,最后合成了他自己。
《星球大戰(zhàn)外傳:俠盜一號》中塔金總督的畫面,則找來了一位和原演員彼得·庫欣身材相貌都非常接近的英國演員蓋伊·亨利來作為「原型」。工作人員在拍攝之前需要一遍遍觀看庫欣之前的表演,他是怎么說話的,怎么微笑的,怎么做動作的,再讓蓋伊·亨利照著去演,最后用拍攝下來的影像素材,經(jīng)過大量的技術(shù)處理,得到了塔金的「復(fù)活」。
以上,都是人工智能所制造的「虛假的」影像,為我們帶來的「更真實」的體驗。
我們都知道,這種「真實」,其實是「虛假」的,而它會對當今的影像所帶來的影響,或許比我們以為的要大。
當我們上傳了自己的照片,讓自己的形象加入到這些流行的影視片段中去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是加入了一場對影像紀實性的破壞,甚至改變了表演的本質(zhì)。
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是不是?別急,聽我慢慢說。
看起來,它距離真正的表演和電影很遠,和電影的本質(zhì)也沒什么關(guān)系。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我們把自己的臉換到這些影視片段中的明星的身上的時,或者用明星臉換明星臉時,這就已經(jīng)完全是一段新的影片了。
我們可以隨時調(diào)用已有的影像生成新的「影像」,普通人的臉可以進入到這些劇情中去,明星的臉也可以進入到這些劇情中去,并且難以分辨真實和虛假。
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表演」。
還可以做表情包
至少,你在觀看這些被換臉過后的視頻時,你會暫時性地覺得,這真的是自己,或者新的明星在「表演」。
通過人工智能對這些原有片段的深度學(xué)習,隨便什么人的臉都可以被替換上去。
新的臉龐代替了原有的,并直接借用原有的臉龐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說話方式、交流反饋,面孔的不同帶來新鮮感,讓我們覺得這是一段全新的「表演」,并因為這種新鮮感而被它娛樂、轉(zhuǎn)發(fā)、傳播。
而真正的、演技意義上的表演,也在這種娛樂中被抹殺了。
而這,其實已經(jīng)成為了某種先兆。
試想那樣的一天,我們可以通過技術(shù)隨意生成場景、人物,替換上普通人或者明星的臉,讓這些數(shù)字角色跟隨我們寫好的劇本去「演戲」,這一天顯然不遠,甚至說,目前其實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
那離影像創(chuàng)作意義上的電影,被這種重復(fù)性的、復(fù)制的、真假難辨的影像抹殺的一天,也就不遠了。
ZAO 的出現(xiàn)所帶來的一個問題其實是,在如今我們這個遍布了影像的時代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實?
我們常說的那句「眼見為實」,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jīng)并不完全適用。
從電影的誕生開始,我們就可以說進入了某種「圖像時代」。電影一方面是紀實性的,因為它拍攝下來了那些故事,那些演員們成為角色時候的真實反應(yīng),但它一方面也是虛假的,因為那些場景和故事都是經(jīng)過精心編排,它的創(chuàng)作者們以這些虛假的故事操控我們的情感,讓我們?yōu)橹袘褎尤?,這是電影的魅力。
但deepfake技術(shù)的出現(xiàn),則讓我們可以隨意獲取我們想要的影像,或者復(fù)制、替換、改造那些已有的影像,重新賦予它們新的意義,讓人們對它們產(chǎn)生新的理解。
當這項技術(shù)以超越道德倫理邊界的方式被使用時,便會完全失去了先前它服務(wù)于影像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意義,從而成為了操縱影像真實性的工具。
一段兩段我們自己制作的視頻還能夠分辨真假,等到它們被批量生產(chǎn)的時候呢?使用那些并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曨l素材的時候呢?甚至完全用人工智能生成一段由我們或者是明星「出演」的影像呢?
你還能分清嗎?
科技在一開始,用提供給我們接近真實的體驗來滿足我們的各種需求,我們在享用這種真實的虛假的同時,也慢慢變得鈍化,削弱了對真實的判斷力。
什么是真實,正在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