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東華
近日,中國美術獎獲獎名單的公布又一次刷爆了美術界人士的手機微信。今年美展上的一些“奇特現(xiàn)象”尤其是“照片畫”現(xiàn)象,討論熱度一直不減。從一開始的質(zhì)疑,到后來的擔憂。而對于一個從事中國思想與繪畫研究的學者來說,人物畫“畫得和照片一模一樣”的現(xiàn)象并不感到“驚奇”,因為人類對于圖像表達的追求,長期在“似真”的路上奔走。
封治國 藝術的故事 中國美術獎銀獎作品
史官文化中的“圖像記錄”和“成教化,助人倫”的圖像表達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據(jù)記載,這種以規(guī)鑒為目的的人物畫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孔子家語》就有“孔子觀乎明堂……而各有善惡之狀”的記載。而能用圖像呈現(xiàn)教化功能和史料功能的,最理想的人物畫是能與真人一模一樣,使人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誰,在做什么。但是,苦于當時畫家的寫實水平和“似真”能力,只能以現(xiàn)代人看來帶有符號性的圖像來呈現(xiàn)。當時的畫家為了更好地與真人相對應,往往會在所畫人物的旁邊注上名字,以免造成誤解。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每一位人物旁邊都注有文字,正如話劇中的旁白。雖然現(xiàn)代意義的畫中題跋最早出現(xiàn)在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中,但其觀念可能始于對人物圖像的充分解讀。因為從畫花畫鳥中傳達畫家的思想,其難度遠勝于當時以忠臣、孝子的“像”來傳達畫家的思想。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以“教化”為目的的佛教繪畫和忠臣、孝子故事畫,以及史官文化中的“圖像記錄”是唐代人物畫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對于皇帝行仁政的圖像宣傳。然而,唐代中后期興起的儒學復興運動,到宋代轉(zhuǎn)變?yōu)橥ㄟ^格物尋找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格物的主要對象是山川草木,用圖像來表達格物的結果就走向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繁榮。但是,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花鳥畫,傳統(tǒng)中國畫的空間建構模式始終沒有變。按照筆者的研究,中國畫的空間建構模式是在“影”觀念下的筆墨表達,這種觀念一直持續(xù)到“五四”前后。
徐悲鴻 珍妮小姐畫像
“五四”時期,在救亡運動中,以西方的科學觀來改造傳統(tǒng)觀念已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共識,以代表科學觀念的西方繪畫改造傳統(tǒng)中國畫也勢在必行。然而,在百年的人物畫探索中,著眼點還是落在“似真”上。因為人物畫不管如何畫,“似真”是人物畫的前提。從鴉片戰(zhàn)爭后興起的月份牌則是利用西洋擦筆素描加水彩的方式來創(chuàng)作人物畫像,其畫法與人物照片的上色技術相結合,這是人物畫在追求“似真”上的一種探索,這種人物畫的探索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轉(zhuǎn)變?yōu)楸憩F(xiàn)新中國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年畫一種形式。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曾見過畫家在為出版社創(chuàng)作人物年畫時,其草稿通常是把電影明星的頭像和畫家想表達的動態(tài)結合在一起。
蔣兆和 流浪小子
蔣兆和的人物畫把素描之法結合到人物畫中去,開辟出新的“似真”之路。徐悲鴻的中國畫應與蔣兆和的方式相似。而上世紀50年代初興起的浙派人物畫是在人物畫技法上的又一種探索,這種探索實質(zhì)上是讓有扎實素描基礎的年輕畫家來畫傳統(tǒng)人物畫,其核心也是解決人物形象的可辨認性,即“似真”的問題。但是,浙派人物畫的特點是“似真”和筆墨并用,而對于筆墨的訓練是通過對山水、花鳥畫的學習來完成。實踐證明,浙派人物畫的這種教學方式是成功的,既重視了人物畫“似真”的要求,又兼顧了中國畫強調(diào)筆墨的特點。這可能就是中國人物畫的出路。
連環(huán)畫也是人物畫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畫法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磚、畫像石,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與后來的連環(huán)畫形式上十分相近。這種畫法以線描為主,如果添上色彩,以單幅的形式出現(xiàn)就是一幅人物畫了。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 局部
由于人物畫“似真”的特點,特別是照相技術普及的當下,人物臉部如照片這是無可非議的。在這種狀況下,急功近利者利用人物畫“似真”的特點,通過放大照片來求取人物形象之“似真”。本來人物是最難畫的,但由于照相技術的參與,加上工匠式的制作使人物畫由創(chuàng)作淪為“制作”。只要拍一個好的場景或盜用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通過電腦處理和噴繪技術就能制作出一個好的樣稿,然后按樣稿制作就能制作出一幅符合全國美展入選的作品。由于參加全國美展的需求,這種畫稿的制作已成為一個產(chǎn)業(yè)。據(jù)說只要把需求告訴賣家,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上買到這種畫稿。無可非議,由全國美協(xié)主辦的全國美展在推動新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上,作出了其他機構無法替代的貢獻,但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此風的推波助瀾者。
這種重復電腦制作和噴繪技術的創(chuàng)作方式雖然也能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但是,缺少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修身功能。況且,西方繪畫史已經(jīng)證明:西方繪畫因照相機的發(fā)明而與寫實主義分道揚鑣,中國的人物畫卻走向了模擬照片的死路,這是值得美術界同仁深思的。
(作者系藝術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