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競爭中,有些人已享受到“金榜題名”的喜悅;而對于有些同學來講,則要承受“榜上無名”的打擊,高考落榜幾乎是他們人生旅途中第一次難以承受的失敗和挫折。有的落榜生會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思想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考生的考前焦慮往往能引起家長的重視,但在高考后,落榜學生的心理問題常被家長忽視,個別家長甚至是雪上加霜,去指責孩子,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十分危險的。專家認為,學生高考后的心理調適,與高考前的心理調適一樣重要,及時引導高考落榜生走出心理陰影,幫助他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是非常必要的。
高考失利,榜上無名,目標受挫,前途失望,落榜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沮喪表現。特別是在家里,父母原來給予子女的好吃好喝好睡以及免做家務的一切禮遇也隨之消失,甚至還有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落榜滿肚子怨言。面對這種變化,落榜學生的心理充滿了失寵感,油然而生的是震驚,不平衡,進而產出沮喪。
作為他們的父母,此時不應該過多地批評和指責,而應該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以撫慰他們人生道路上初次受挫的心靈。同時還應該讓他們逐步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古今中外眾多的功成名就者在青年時期都曾經歷過失敗的考驗,大可不必一次受挫而喪失自己的斗志。家長們還要注意,夫妻之間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應該找朋友或是心理咨詢師把消極情緒排解掉,為孩子營造一個緩解心理壓力的和諧氛圍。
作為考生,為了驅散沮喪心境,你可以痛痛快快地大玩一次,約一些好朋友去郊游、跳舞、打球、下棋,或者看一場喜劇電影或文藝晚會,在玩耍中、笑聲中、驅散心中的郁悶,忘掉煩惱,轉換心情。當一個人感到沮喪時,會覺得眼前一片灰暗,鮮艷的色彩,可以調整你的心情,增強自己的自信。建議你穿一套最稱心的衣服,走出家門,逛逛大街,看看花草,特別是五彩繽紛的顏色,能起到放松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沮喪情緒。
在緊張的復習迎考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于他們的前途充滿了信心。然而,高考成績一公布、錄取分數線一劃定,一夜之間,不少學生驀然發(fā)現落榜已成為自己生活的現實。高考前的那種與同學平起平坐的平等感一夜之間蕩然無存,面對那些已成為“天之驕子”的昔日同學,他們深感高不可攀,于是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作為老師和家長們不要在他們面前過多地談論那些高考幸運兒們的得意之事,更不能對他們現在表現出來的一些反常言行過多的挑剔,而應多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并幫助他們尋找考試失誤的原因,鼓勵其中的有志者做好明年再考的準備,或者幫助他們挑選一所適應他們高考成績的學校,為他們尋找一份適合他們個性特長的工作,讓他們在新的學習或工作中找回當年的自信。
作為落榜學生自己,要學會從光明的一面觀察事物。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會給你留下不同的印象。落榜生要面對現實,自己給自己一種安慰,自己給自己一條出路。如果我們能把失敗當成是人生中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們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堅信自己能不斷戰(zhàn)勝新的挑戰(zhàn)。“天生我才必有用”,首先在精神上自我肯定,必能“條條大道通羅馬”,成功的道路在自己的腳下。也可以利用這段難得的空閑時間,做一些原來想做而苦于沒有時間去做的快樂的事,如唱歌、跳舞、聽音樂、看電視、電影,或者外出走走、找朋友聊天等。
在子女長期求學的道路上,大多數父母為了子女們能夠“金榜題名”,可以說是費盡了心血。精心照料子女的飲食起居;不分嚴寒酷暑、刮風下雨,接送上晚自習的子女;不惜自己節(jié)衣縮食,為孩子交學費、買資料、請家教……家長所做的這一切,已經成年的高中學生自然十分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們加倍努力,拼命讀書,以期報答父母和老師。然而高考這座“獨木橋”并不是每位考生都能夠順利地跨過去的,對于沒有通過的這部分學生,他們面對家長疲憊的面容,感到十分的內疚,深深感到對不起父母,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陷于深深的自責之中。
此時的家長應以寬廣的胸懷安撫他們,讓他們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過分看重結果。更何況在當今中國,同齡青年中能夠受到高等教育的只能是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總要有人成為落榜者――不是你,那就是他。更何況落榜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錯,沒有必要過分內疚自責,老師和父母希望的是他們如何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因為今后的路還很長,類似的挫折會不可避免,落榜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有信心,切不可自暴自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并從失敗走向成功。
作為考生應該相信,高考過線與否,并不能說明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它只是人生走向成功旅途中的一個路標而已,過線與沒有過線的人都還是處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信心的人,不輕易地放棄自己目標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其實落榜并不等于失敗,失敗是從你放棄的時候開始,真正的失敗是自信心的失落和頹廢心態(tài)的出現。所謂落榜者只是說明你進入大學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你和被錄取的同學這是一種學習名份上的差別,你們還是一樣在學習。只要不放棄就不會有失敗。所以誰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自己的理想目標,誰就能笑在最后。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中國社會公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經過十幾年的升學競爭,那些順利地擠過“獨木橋”而成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們,就意味著前途無量,而高考分數不理想的同學,則體會到失敗的痛苦,感到前途渺茫,感到各方面的壓力,甚至會有人認為高考落榜一切全完了。個別意志脆弱者甚至產生悲觀厭世的念頭,內心深處產生出“路在何方”的失望。
家長和老師應給予積極的引導,盡快讓他們明白“條條大道通羅馬”,“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些話說的都很有道理。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利弊、長短,盡快為自己找到立足點,讓自己過得充實、自在。這樣一來,困惑心理很快會隨風而散,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考生自己應該明白,失望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期望越高,失望越沉重。高考落榜必定令人失望,失望之余,應該冷靜對待。我們應該尋求同自己的能力相當的目標,或是復讀一年重新再考;或是自費上大學等等。總之,要調整好內心期望值,根據自己的主觀客條件,使目標與現實相等,就能很快克服失望情緒。
考大學和人格培養(yǎng)誰更重要呢?
老師、家長和考生要解決的一個心理困惑——考大學和人格培養(yǎng)誰更重要呢?高考是重要的,但一卷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過分重視高考,忽視人格培養(yǎng),則可能注定要失敗,這是今天升學競爭普遍存在的一種誤區(qū)。對于高考的成敗,其實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夠養(yǎng)成優(yōu)良的人格特征,失敗也會成為“成功之母”。很多家長、老師為讓學生考取更好的大學,甚至包辦代替,做了很多本該學生自己完成和決定的事情,如填寫志愿,照顧生活,安排學習等等。有的甚至錯誤地引導學生說:“現在你好好努力,少玩一點,考取了大學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有的家長告訴學生,“你只有考取大學才會有希望”,“只要考取大學什么問題都解決了”。于是考大學這一走向人生
成功的手段,好像變成了目的,成為考生的最大理想,考取了大學就等于人生目標的實現,而落榜則是人生理想的破滅。這使得很多學生不管考取大學還是沒有考取大學,都成為了犧牲品。進入高校后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方向,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有的盡情玩樂,試圖把以前失去的快樂時光補回來。
其實,學生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你有了比考大學更高的理想的時候,讀大學就成為很平常的事,即使讀不到名牌大學也不要動搖自己實現理想的信念,你的自身的人格力量會推動你不斷地向前邁進。忽略了人格的培養(yǎng),即使高考成功,能夠不斷拿到高分,也很難在成功道路上走得很遠。每一位考生和考生家長都應該克服這樣的心理困惑。
高考過后,人生的未來有多遠?
高考過后,考生無論成績理想與否,是否考入理想的大學,他們首先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未來有多遠?”不要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命運的不公,是家長沒有創(chuàng)造更理想的條件和環(huán)境,是老師沒有太多的實力。其實,作為一個即將走入社會的成年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應該勇于承擔責任,既不可破罐破摔,也不能妄自尊大。暫時的失敗或者成功都不代表未來,未來在自己腳下,在自己手中。不管是否考上大學,考上什么樣的大學,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社會人,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最為精彩,這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個時代最為寶貴。挖掘出自己的潛能,盡可能地增加自身的實力,無論在哪個環(huán)境學習,無論向哪個方向發(fā)展,都將獲益無窮。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人最出色的成就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來的。高考落榜后,既要冷靜地從主觀、客觀、環(huán)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失敗的原因,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積極行動,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到實現新目標的努力之中,無論你選擇的新目標是什么,都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經歷了挫折和失敗之后會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