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熊玲 時間:2008-7-26
人有一種痛苦是強迫反強迫。如自己不知哪來的力量強迫自己反抗強迫思想。
人人都有強迫現象,如自動而執(zhí)著地堅持上網、抽煙、寫作、釣魚、實驗研究…任何良好或不好的習性養(yǎng)成,任何事業(yè)的成功,是需要甚至是依賴人的強迫性追求的。也可叫做神經質的追求。
因某種固戀而形成了痛苦的自我束縛感,便是神經癥性強迫追求的結果。
強迫癥是在所有神經癥中體驗痛苦最痛的一種心理病。其強迫反強迫現象令他們不可思議,令他們痛恨不已。用現象學解說,他們是“跟自己的影子做殊死斗爭”的典范。不可思議的,是自己都覺得其表現是那么荒謬,如心理總有控制不住想跳樓的沖動;痛苦的是自己總也制止不住這荒謬的想法;苦到欲罷不能,是自己對這份反強迫的努力總以失敗告終的悔恨!
強迫癥患者并不知其痛苦的根源性東西是什么,只知自己是陷入了強迫性思維。各種強迫癥類型的痛苦表象都一樣:情緒持續(xù)的緊張與焦慮,內心因強烈的矛盾沖突而惶恐不安。形象地說,他們很像是完美不能的奮斗者,是禁欲的欲望者,是高度自我控制的失控者,是極不安全的安全者。他們生活在強迫和被強迫中,其思想行為甚至身體似乎被什么強迫控制著,為擺脫被控制感而又強迫自己反抗這種“強迫控制”。
當進入強迫反強迫的循環(huán)怪圈而不得自由時,被縛的“我”無法看清究竟誰在強迫我。但他會窮究下去——我到底怎么了,我到底被誰在強迫呢?
(1)被自我的創(chuàng)傷記憶強迫
人從出生那一刻就在經歷創(chuàng)傷與痛苦,與母體分離是人原始的創(chuàng)傷。之后許多分離性創(chuàng)傷就伴隨著人的一生。如此說來創(chuàng)傷與痛苦正是助人成長的動力。但是,對于神經癥來說,分離(或喪失)性創(chuàng)傷正是他們患病或痛苦的根源。
強迫癥的強迫性焦慮起源于累加的緊張,這跟早期某種創(chuàng)傷性記憶有關。但有別于創(chuàng)傷性神經癥的創(chuàng)傷來源。創(chuàng)傷性神經癥過去所受的傷害是來于外界,其災難情景的創(chuàng)傷記憶是他們痛苦的致病源。而強迫癥的創(chuàng)傷記憶,源于早期客體關系所致的心理創(chuàng)傷,它構成的是一種自我內部威脅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
例,某年輕女士(化名小英)。四年前出現“頭不在我的脖子上,好像我的頭不是我的”強迫思維,為此痛苦不已。去年參加工作后出現見到異性就臉紅,為控制這一害羞感,她強迫自己不要去想異性呵臉紅呵,結果是想得更厲害。
小英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教養(yǎng)嚴厲的家庭。父親是一個典型的強迫個性的男人,從不善表達溫暖之情,對小英只有學習高要求;母親是一個嘮叨的受難型的女人。學習和交往朋友方面,小英常被父母訓斥“木頭腦袋”“不長腦袋的家伙”。在她6歲時因跟表哥(大她2歲)同床午睡,被父親從床上抓起狠狠臭罵了一頓。上初中不久,有一次因跟男同學玩得傍晚回家被父親痛打。另一次從同學那里借來一盤影碟(當時家里有幾個親戚),播放前不知啥內容,放出后才知是三JI片,父親氣急敗壞對她又罵又打,小英當時羞辱難當,恨不得鉆進地下。從此她變得更加郁郁寡歡。她記得來月經初潮時那種驚慌失措的難堪,想問母親是咋回事,卻感覺母親知到這事而欲問又止,繼而感覺母親是一種冷漠和回避態(tài)度,這讓她更加羞愧不安……那樣的環(huán)境下,小英經受著高壓控制感,體驗著焦慮恐懼,學會了壓抑,學會了防御一切羞辱性懲罰的應對方式。
也許,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例子。現在竟然還有這樣的家庭嗎?但生活喜歡制造不可思議。臨床咨詢中確有太多這樣的強迫癥家庭塑造出的強迫癥子女。也許,這樣的例子的現實意義在于,對重視“父母的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呼吁。
通過例子似乎已經能看出,一個人的病癥與她早年的創(chuàng)傷事件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像小英一樣的強迫癥的人,她并不覺得她的痛苦是受過去創(chuàng)傷事件的經驗影響,并不認為是對過去創(chuàng)傷記憶的強迫反應。她會反復強調:我是不喜歡父母對我的教育和態(tài)度,但都過去了,我能理解他們。我痛苦的并不是過去他們對我的不好,而是強迫我思考的“頭不在脖子上”的怪念和“臉紅”的怪現象使我萬分痛苦!
凡有被強迫(被控制)感的強迫癥者,都堅定認為自己是被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在迫害自己。因此他們也只關注一個焦點,怎樣消除迫害我的強迫癥狀。不幸的,強迫性癥狀是保護自己內心不安的一種防御形式,你強迫自己消滅它,它不但沒消滅反而被強化了。因此解除痛苦的關鍵是,當事者要理解真正強迫你的是自己內心的控制而非強迫癥狀,要明白強迫癥狀僅是一種表象是結果,真要消除癥狀,就必須正視癥狀背后隱形控制的東西。
從小英的案例來分析,她很痛苦“頭不在我脖子上,臉紅”的怪意念和怪現象的反復出現。她反抗這些強迫思維非??衫斫猓驗楦杏X頭不在脖子上的確很荒誕,見異性臉紅的確讓人羞怒,故有絕對理由反抗它們。在這樣合理化與怪現象對抗的過程中,她會完全忽視自己早已被壓抑的愿望(如幻想是個男孩,渴望父母愛她),以及指向父母的敵意。任何人在童年時,若不幸遭遇父母無意識(我們得承認,沒有哪一個父母會有意識傷害自己的孩子?。┑娜烁駛蚓翊驌?,都肯定是驚恐和無助的,不知道該怎樣反擊,內心只體驗著害怕和威脅。孩子也會意識到,若有反抗情緒仍是表現不好,會導致更重的懲罰性傷害,同時有失去被愛的危險,因此必然要壓抑對父母的怨恨。
處于這樣的關系控制,首先會導致孩子一個“壞我”的自我形象。所謂的自卑、自責、敏感、多疑等個性就是這樣形成的。的確,一個人早期病理性的親子環(huán)境,是培植人的神經癥心理的隱患。常言道,一個人現實的遭際都是他過去心態(tài)的投影,就是這個道理。而神經癥患者的現實生活,正是被他心理的過去支配著。
小英來于過去父母懲罰她的事件上,持續(xù)強烈體驗著緊張、恐懼,而每一次恐懼中會加重她“又犯了錯誤”的感覺。當然她不可能明白錯在哪里。只感覺被大人指責本身就說明肯定是自己錯了。隨著逐漸長大,意識發(fā)展了,她似乎明白自己的“犯錯”與男女關系和性有關,與父母罵自己不長腦筋、沒長腦袋,與父母冷漠的態(tài)度有關。她的人際關系狹窄而簡單,除了拼命學習以外,幾乎習慣了自我思考、自我研究那些“相關”的現象。她慶幸自己終于有了滿意的婚姻。因此她無法容忍自己有了婚姻,為什么見了異性要臉紅,為什么有那怪異的念頭!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心理過程自動受快樂原則的調節(jié),這意味著 人的任何一種活動過程如果源自不快樂的緊張狀態(tài),都必定采取“避免痛苦,產生快樂”的途徑。
小英那揮之不去的強迫癥狀本身,是長期處緊張狀態(tài)下習慣“避免痛苦”的結局。它形象說明了真正強迫她的東西——被打壓被否定的恐懼感,被羞辱的傷害感。“腦袋不是我的”象征性投射了她早期對父母指責“不長腦袋”的負性認同,表達了自己不被父母認同的自恨。意識里很怪異的念頭,一定有很合理的潛意識動因。“腦袋不是我的”潛臺詞是:我沒做過沒腦袋的事。潛意識心理活動是:我沒腦袋也是你們生的,為什么生我,為什么要有腦袋?要真是沒腦袋就好了,我就不會看到你們兇狠惡劣的樣子,就不會感到緊張恐懼,就不用學習不用成績好,不用絞盡腦汁如何躲避你們了。因此,強迫思維“沒長腦袋”完全是一種“我不想看見你們”的憤怒發(fā)泄,它更深層的含義是:我雖成人了但我不知道我是誰。
“見異性就臉紅”更象征性表達了欲愛又恐懼愛的矛盾情感。潛臺詞是羞于見他人。這一心理現實,從她小時已看出她渴望異性之愛(父愛以及對其他異性的愛)的缺失,以及對異性愛欲的壓抑。在她緊張恐懼的情緒里,保存有太多“女孩不如男孩好,不許跟男孩玩,男女關系羞恥,羞辱”的感覺記憶。這實際是一種精神感受的創(chuàng)傷記憶??释粣凼侨说谋灸?,當小英體驗到渴望愛的威脅后,這種渴望(希望)會受到意識的壓抑而被遺忘。因為對她來說,這種渴望本身意味著挫敗和受辱的創(chuàng)傷。當然,在嚴厲下長大的小英會顯得很規(guī)矩很懂事,是許多需要婚姻忠誠的男人喜歡的對象。因此她也容易找到符合她自我理想的男人。見異性臉紅,是她早期心理埋下的恥感創(chuàng)傷,在工作后與異性相處時,受某種情景的觸動而出現的恥感焦慮反應。但這一現象出在結婚后,對如此規(guī)矩的小英,猶如背負不白之冤!她苦不堪言,就在于她意識里根本就沒有臉紅意味的曖昧啊,可偏有臉紅映出她根本不符合她意識的意思,你說氣人不氣人,羞愧不羞愧?如此這般臉紅,她不僅痛苦還很痛恨自己。
不過,這些強迫現象僅是過去創(chuàng)傷經驗的記憶符號而已。它們作為創(chuàng)傷體驗的負累結果,變相表達著患者內心沒有滿足的基本需要,沒有實現的種種愿望;表達著患者內心充滿怨情、怨恨的委屈。
正常情況下,我們所體驗的大部分痛苦是覺知的,要么是未滿足的本能所驅使,要么是外部世界某種威脅的作用,但能識別痛苦來于何處。而神經癥患者所體驗的痛苦,是內心感覺中的一種預感,并被認為是一種危險。只知其痛苦來于癥狀,不知其癥狀為何意。對強迫癥患者來說,他只知其強迫我的是怪思想怪念頭,不知其怪念意味何在。如果說創(chuàng)傷性神經癥患者,像是忍受災難創(chuàng)傷一樣忍受著有形的固戀,那么強迫癥患者,就像是忍受精神(威脅)創(chuàng)傷一樣忍受著無形的固戀。
因此,如小英一樣受強迫意念折磨的人,要解除強迫反強迫的痛苦,就得首先矯正思維:你的痛苦并非是現在的強迫觀念在迫害你,而是你過去的精神創(chuàng)傷記憶一直隱形地在追逐你、迫害你。其次,你需要做的有很多:放下對強迫觀念的斗爭;放下對怪意念的憤恨;深刻理解怪意念所暗喻的真是含義;識別和放下負性認同;建立新的自我認同。當然,這需要在治療性的心理分析中來完成。 (未完待續(xù))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咨詢所 熊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