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訴及病史:患者苦頭痛10余年,凡受熱、遇涼、失眠、情志不遂等誘因均可致頭痛。痛發(fā)雖用止痛劑亦難以緩解,中藥亦遍嘗養(yǎng)血柔肝、活血止痛之劑仍不能控制。
診查:患者形體較豐腴。脈沉緩,舌胖、苔白,頭痛以前額印堂部位為甚,頭痛甚時嘔吐,吐后痛勢可緩,但自覺心下作難,氣短難續(xù)。
辨證:證屬氣虛血滯,氣虛則清陽不升,血滯則血液不能上榮。處方:生黃芪30g 炒潞參15g 炒白術10g 老鹿角10g 云茯神12g 老川芎10g 炙柴胡6g 炒白芍10g 川當歸10g 制首烏15g 炒陳皮6g 炙升麻6g 炙甘草3g上方藥服后痛勢即緩,以后于發(fā)作或未發(fā)作之時均用此方藥,病甚時加天麻10g或藁本10g;欲嘔則加生姜10g、半夏10g。服后病員精神轉佳,睡眠安臥,感冒少患,頭痛僅間有發(fā)作。
按語:《經》云:“痛者不通?!辈煌ㄕ呋蛞驓鉁?,或因血瘀,或因寒凝。而氣滯又有氣郁、氣虛之分;血瘀有血寒、血熱之異;寒凝有陽氣不足與外感侵襲之不同;另外,營衛(wèi)不和所致之痛證亦多見。故逢痛證須辨清寒熱虛實,不可一概以“通”論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