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經(jīng)朋友介紹,找我看診。
主述:腰痛,早上起床連伸懶腰都不敢,因為很痛,伸也伸不直;同時,腿酸,口渴特別厲害,每天睡覺前要喝掉兩大瓶水,不然感覺不解渴;夜里還要起來喝水,多夢、易醒。
這是她的主述,大概是以上這些。
然后她的舌照是這樣的:短舌、大齒痕(齒痕相當(dāng)厲害)、舌質(zhì)淡、苔白膩、濕滑。
根據(jù)她的主述與舌象,給開了腎八,即桂附地黃丸: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茯苓,制附子、肉桂。開了五劑,一天一劑,并讓她煎藥的時候,不要完全用水,而是水加黃酒,讓加入200毫升的黃酒一起煎。
五劑喝完后,反饋說:腰痛好轉(zhuǎn)有一大半,敢伸懶腰了;口不那么渴了,從睡覺前兩瓶減到兩杯,睡眠也好轉(zhuǎn),各方面都明顯好轉(zhuǎn)。
然后,她要求再開方,我沒有再開。
所以,這是個不完整的醫(yī)案。因為我不愿意再給她看下去,所以沒有后續(xù)……
可以略作解釋一下,這舌是大齒痕,舌淡,是氣虛水濕、腎氣不足的象,加上主述是腰痛、腿酸、口渴,是水虧不涵木,所以用腎氣丸,溫水養(yǎng)木,并用黃酒煎煮,主要是考慮地黃有些滋膩不好消化,所以加黃酒以助藥力,一方面可以行氣,一方面也可平熟地黃的寒性。需要提出的是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熟地是溫的,是的,本來如果按制作方法制作一定的溫性的,但是現(xiàn)在幾乎沒有真正的生產(chǎn)商會按九蒸發(fā)曬來制作熟地,因為成本實在太高,有二蒸二曬算不錯的,所以大部分的熟地都還是半生不熟的,其性大多還是寒涼的,而且不但寒涼,還滋膩,難以消化,還比較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