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俗語,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比如:“問路施一禮,少走二十里”,“和得鄰居好,勝于穿皮襖”,“人好水也甜,話好也值錢”等等。這些俗語是做人的行為準則,我們記住了生活就會如魚得水!
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婚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是為什么?我們要知道為什么,首先要知道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其實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別人結婚、壽辰、喪事之中我們送禮要注意的事項和忌諱。
我先說一個事情,一年前,朋友亮老表的兒子突然病故,那天上午11點時老表告訴亮,亮下午2點到了老表家表示哀悼。老表說明天上午安葬,不久之后,亮開車回家了,計劃是第二天去吃早飯、送仁禮。
亮離老表家有三十多公里遠,鄉(xiāng)村公路開車要四十多分鐘,農村的酒席是在八點時開席,亮是七點從家中出發(fā),八點之前是可輕松趕到??蓻]想到亮到老表家后,老表的兒子已經抬上山了,亮的仁禮還沒給!
這是為什么?原來老表根據(jù)風水先生給兒子選的安葬地方,時間安排七點半前下葬。而這一情況老表又沒有告訴亮,只有晚上住在老表家的一些老親戚上了仁禮,老親戚也告訴了自己的子女,卻忘記告訴亮了!
亮到了后,馬上找到老親戚們問:“仁禮上了沒有?”老親戚們吱吱嗚嗚說:“我們已經上了,不過死者已經抬上山去了,這仁禮是不能上了!”亮聽了一下子蒙了:“怎么會這樣?昨天不是說吃完飯后下葬嗎?”
是的,這幾句話的信息量可大了,亮聽后很為不解:一為什么要提前下葬?二為什么下葬后不能再送仁禮了?這個提前下葬說是風水先生安排的,可以理解;而下葬后不能再上仁禮了,又是哪一個規(guī)定的呢?
所以,我現(xiàn)在就來說說,在我們的風俗習慣中為什么會有“婚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這幾句禮儀俗語?大家如果知道了、理解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送禮的時候,自然而然就不會犯這些禁忌!
婚不送傘
在我們的眼里,結婚是一個人的頭等大事,關系到雙方的情投意合和家庭,在這喜結連理的背后,有著很多繁雜的步驟。小至對聯(lián)的選擇,大到婚禮的籌備,每一步都要耗費當事人的心思,只為最終的完美。
而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還會隨帶份子錢和禮物,希望新人和和美美,這也是婚禮儀式中的固定環(huán)節(jié)。但是有一樣禮物卻不能送,甚至可能會遭到親朋好友的指責和新娘新郎的嚴辭拒絕,這個禮物就是“傘”。
結婚的時候,可以送“紅棗、花生”,寓意早生貴子;而送“傘”,讓人一聽就是“散”,而這一天正是新郎新娘攜手相伴一生的好日子,這樣的言語會讓他們不高興,所以在婚禮這個大喜日子里是不宜送傘的。
壽不送煙
以前是農耕社會,遇到戰(zhàn)事或天災人禍時,很容易丟掉性命,所以古人們的壽命平均只有四十多歲。后來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年齡也增長了,人到了六十歲后就會做壽辰、宴請賓客,接受親朋好友的祝福。
而受到邀請的或間接知道的親戚朋友面對這樣的喜事,都是很為他高興,當然也不會空手前去,會迎合老人家的喜好帶上一些禮品。但是“煙”在這時是不能拿出手的,這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大不敬的行為。
年過六十歲的老人如果喜歡吸煙,平時給他送煙,自然會很高興;但如果在壽宴時送煙給他,就不吉利了!因為煙和咽氣的“咽”同音,在壽辰當天你給壽星送煙,你是想讓壽星早日煙消云散、還是早日咽氣?
喪不后補
我們做喜事是為了慶賀,就算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也不會計較,但如果在喪事上出了差錯,那就會被主人所討厭!而俗話“喪不后補”的意思:在別人家辦喪事時,如果你耽誤了,就不能再去找到主家進行彌補!
無論是現(xiàn)在還在古代,辦喪事是有許多的講究,在我的老家,為了避免亂套,光管家就請了三個,一個大管家,二個分管家,大管家管全面工作,分管家管具體事的操作,而白喜事幫忙的人是紅喜事的幾倍。
盡管請來幫忙的人多,但也會或多或少出現(xiàn)一些失誤,只要不犯禁忌,管家們是不會去記責,主人自然也不會知道!親人的離世,主人的心情沉重,也沒有精力去管喪事中繁瑣的日常,所以請管家的棋高明!
如果喪事辦完了,你剛剛到了,還說要給仁禮,這時主家無名之火突起:“你來干什么?我沒有你這個朋友!”辦喪事的階段,你不僅不幫忙,喪事后你還搞這一出,是想讓人徒增傷感?還是想他家再有喪事?
總結一下
民間俗語有很多,禮儀俗語也不少,學會了禮儀俗語,就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發(fā)生烏龍事件,就比如:“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只是現(xiàn)在很多的年輕人根本不知曉,是得讓他們知道這些禮儀了!
關于禮儀的俗語,我們還是要記住一些,比如:“寧惱遠親,不惱近鄰”,“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鄰家失火,不救自危”,“一家有事,眾鄰分憂”,“一家有難大家?guī)?,一家有事百家忙”等等?/span>
大家對禮儀俗語“婚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歡迎留言討論,也讓我們能更好理解古人留下的這些俗語,同時又會讓我們多去了解其他的一些俗語,讓俗語文化給更多人帶來便利!
寫于湘南千年水鄉(xiāng)古鎮(zhèn)大浦
2022.7.19.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