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和遼圣宗打著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的旗號,率領20精兵南下攻宋,遼軍主力推進至瀛洲,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遼軍連續(xù)攻城十余天,傷亡數(shù)萬人馬,始終無法攻破瀛洲城,無奈之下,蕭太后只好率領部隊轉(zhuǎn)攻雄州,率領瀛洲軍民以寡敵眾,挫敗遼國大軍的宋朝官員,是瀛洲知州李延渥。
李延渥出身將門世家,父親為后周和北宋初期的名將李進卿,李延渥并非科舉出身,以蔭補供奉官,尋為閣門祗候,三遷至西京左藏庫使,宋真宗咸平年間,歷知平戎寧邊順安軍、保州、威虜軍鈐轄、知冀州,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改任知瀛州。(1)
瀛洲即今天河北河間,北宋時距離距離宋遼邊境很近,一旦遼軍南侵,很快即可兵臨瀛洲城下,李延渥赴任后不久,就有斥候傳來的情報:遼軍正厲兵秣馬,準備南侵。
李延渥連忙加固城墻,修建防御工事,囤積糧草,招募強壯百姓進行軍事訓練,積極進行迎戰(zhàn)準備。
遼軍即將入侵的情報傳到東京后,宋真宗立即祭出北宋“將從中御”的祖宗家法,拿出陣圖,傳授諸將方略:六千騎兵由魏能、白守素、張銳率領,屯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五千騎兵由楊延朗、張延禧、李懷岊率領,屯保州(今河北保定);五千騎兵由田敏、張凝、石延福率領,屯北平寨(今河北完縣),以當遼軍兵峰。(2)
宋軍作戰(zhàn)時,通常由遠在東京的皇帝遙控指揮,領兵將領幾乎沒有臨陣決斷的權力,所以,宋軍在戰(zhàn)場上往往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但宋真宗這次部署,在遼軍南侵初期,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景德元年,遼國完成戰(zhàn)爭準備后,蕭太后以名將蕭撻凜和奚人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率先領軍殺入宋朝境內(nèi),蕭太后本人則和遼圣宗率領20遼軍主力隨后跟進。
蕭撻凜和蕭觀音奴帶領的前鋒部隊攻掠威虜軍和順安軍,被宋將魏能等人率領的騎兵擊敗,攻打北平寨,被宋將田敏等人擊敗,轉(zhuǎn)攻保州,再次被宋將楊延朗(演義小說《楊家將》中的六郎楊延昭)等人擊退。
遼軍這次南侵可謂出師不利,三戰(zhàn)三敗,擊敗遼軍的三路宋軍兵馬,正是宋真宗當時布置安排的。
處處碰壁的蕭撻凜,又去攻打遂城(今河北徐水),這一次遼軍順利攻破遂城,還俘虜了宋朝守將王先知,然后等待遼軍主力跟上后,合兵一處去打定州(今河北定州)(3),宋將王超率領大軍結陣于唐河,捧著宋真宗的詔書和陣圖,按兵不動,不去增援近在咫尺的定州,只是坐看遼軍狼奔豕突,四處劫掠。
定州宋軍固守城池,遼軍短時間內(nèi)難以攻下,蕭太后擔心王超所部宋軍來夾攻,就放棄定州,將進攻的矛頭對準瀛洲。
十月,遼軍進抵瀛州城下,圍城猛攻,當時瀛州只是一座小城,僅有少量廂軍駐守,并無禁軍一兵一卒。
守城的宋軍除了本地廂軍外,還有李延渥組織訓練的強壯百姓,和貝、冀巡檢史普率領的巡檢司兵馬,三支守城部隊中,瀛洲廂軍和史普的巡檢司兵馬戰(zhàn)斗力都是非常強的。
北宋廂軍整體上戰(zhàn)斗力雖然不如禁軍,但瀛洲距離邊境較近,時遭戰(zhàn)火洗禮,故此處的廂軍戰(zhàn)斗力非同小可,和邊境上強悍的易州靜塞軍、雄州驍犍等宋軍勁旅相差并不太多,至少不在禁軍之下。
巡檢司兵馬雖然也不是正規(guī)軍,但史普所部同樣瀕臨邊關,多逢戰(zhàn)事,所以戰(zhàn)斗力也是很高的。
遼軍包圍瀛洲,晝夜鼓噪,四面夾攻,攻城的士兵,被宋軍拋下的滾木礌石砸死,但后面的士兵前赴后繼,連續(xù)猛攻不止。
激戰(zhàn)旬日,遼軍的攻勢更加兇猛,“唯擊鼓伐木之聲相聞,驅(qū)奚人負板秉燭乘墉而上(4)”,戰(zhàn)況慘烈之時,甚至就連夜間,遼軍都在驅(qū)使奚人攻城。
李延渥指揮城內(nèi)守軍,拼死抵抗,不斷拋下滾木礌石,給遼軍以重大殺傷。
戰(zhàn)斗最激烈之時,蕭太后和遼圣宗兩人親自擂鼓,為攻城遼軍助威,一時間,遼軍“發(fā)矢如雨”,“矢集城上如蝟(猬)(5)”,“戍棚垂板護城才數(shù)寸許,契丹射之,矢集其上凡二百余(6)”但瀛洲依然堅如磐石,屹立不倒。
十幾天的猛攻,遼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死者三萬馀,傷者倍之(7)”,遼軍在瀛洲城下陣亡三萬余人,負傷六萬余人,加在一起傷亡超過九萬,將近占到遼軍此次南侵總兵力的一半。
宋朝統(tǒng)計的遼軍損失數(shù)字肯定有不小的水分,如果遼軍果真損失如此巨大,以蕭太后之精明強干,肯定會撤軍,不會繼續(xù)南侵了。
雖然宋軍實際殲敵數(shù)字無法確定,但瀛洲之戰(zhàn),李延渥還是給遼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除了大量殺傷遼軍有生力量,宋軍還繳獲了大批物資,“獲鎧甲、兵矢、竿牌數(shù)百萬(8)”,由此也能看出遼軍退兵還是很倉促和慌張的。
攻不下瀛洲,蕭太后轉(zhuǎn)而去攻打雄州(今河北雄縣)泄憤,但又被知雄州孫全照擊退。
接連失利,蕭太后惱羞成怒,冒著后路被切斷的危險,繞過宋軍固守的城池,直撲澶州(今河南濮陽),但被守將李繼隆挫敗,不久,宋真宗也率領“三衙”部隊迤邐趕到。
遼軍名將蕭撻凜向宋軍挑戰(zhàn),被床子弩射死,遼軍的士氣受到極大影響,蕭太后攻不下澶州,而宋朝援軍又已趕到,更嚴重的是,遼軍的后路,隨時可能被河北宋軍切斷,情況對遼軍極為不利。
蕭太后產(chǎn)生了議和的念頭,這一點與宋真宗不謀而合,于是,雙方在宋朝降將王繼忠的穿針引線之下,簽訂了“澶淵之盟”。
依照盟約,雖然宋朝每年給予遼國歲幣,但雙方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這一點和后來南宋簽訂的“紹興和議”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北宋能夠取得和遼國平等的地位,李延渥等一批邊關將領、官員功不可沒,正是由于他們在戰(zhàn)場上接連給遼軍以重擊,使得北宋在談判桌上有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此次遼軍南侵,如果不是宋真宗急于議和,繼續(xù)打下去,不僅可以打退遼軍,而且能給遼軍造成更大的損失,到那時,雙方再議和,形勢對宋朝會更加有利。
戰(zhàn)后,宋真宗賜給李延渥錦袍、金帶,并遷為本州團練使,同時賞賜瀛洲守城將士緡錢,大中祥符九年,李延渥以左武衛(wèi)大將軍致仕,天禧初,去世。
引用資料:
(1)《宋史》·卷273
(2)《續(xù)資治通鑒》·卷23
(3)同上
(4)《宋史》·卷273
(5)《續(xù)資治通鑒》·卷23
(6)《宋史》·卷273
(7)同上
(8)同上
本文為【指縫間的歷史】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