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朝廷沒有對銀錠的具體形制做過規(guī)定,以至民間鑄造的銀錠,不僅形式多樣,成色也是各異。古人發(fā)現(xiàn),含銀量大、成色好的白銀,在鑄造過程中會產(chǎn)生細密的紋路,因此將最 優(yōu)質(zhì)的流通白銀,稱為“紋銀”。相對成色較次的白銀,則稱“搖絲”、“水絲”等。當年的造假者,即是通過偽造銀錠紋路,以劣質(zhì)銀充當“紋銀”?!吨袊足y稱量貨幣概說(下)》,《江蘇貨幣》
明清時期銀錠,雖多省有鑄造,但各省造形有彰可循。例如馬蹄形銀錠一般山東、山西、河北、新疆、吉林等,如果出現(xiàn)四川圓形省份,就要懷疑了!四川省的銀錠,多是圓形,就是我們所說的饅頭定,如果出現(xiàn)了馬蹄形的標有四川的銀元寶出現(xiàn),那就不對了!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zhì)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F(xiàn)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早期方戳遺存,內(nèi)容比較單一,僅打鑄了地名和銀子的成色。“足色紋銀”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說明其白銀成色的優(yōu)劣。在清代,川省各地使用平色,比如成都使用的平色是:庫平、道平、川平等,而重慶使用的平色是渝平、鹽平等,這樣在地方上解白銀時就會出現(xiàn)平色上的差異。銘文“足色紋銀”估計是在地方上解時為了彰顯自己銀色十足而做的宣傳工作。對于其他幾類來說,它的信息似乎很少,但是通過筆者對實物遺存的尋找和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遺存應該是清代中后期(具體應是嘉慶、道光、咸豐三朝),白銀遺存實物由商號代鑄,轉(zhuǎn)變?yōu)楣巽y匠統(tǒng)一鑄造的過渡性實物遺存。筆者的藏品中有一枚“六十年-仁壽縣足色銀”,從鑄造的形制來說,這無疑是一件乾隆末年的遺存,也是“足色銀”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打鑄實物。
市場上 流通的銀錠有許多贗品,這些贗品的造假主要有幾種:一是用鉛錫假銀;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nèi)部,外表鎏銀;三是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
歷代政 府對銀錠鑄造的開放性政策,從明朝開始,銀錠開始出現(xiàn)官鑄和私鑄之分。有些藏友便想當然地進入了“重官錠而輕私銀”的誤區(qū),認為官錠由政 府統(tǒng)一鑄造,成色有保證,銘文清晰規(guī)整,是以收藏價值高;而私銀為私人鑄造,成色雜亂無章,銘文或簡或繁不易鑒別,是以收藏價值低。這有些過于主觀臆想,其實縱觀銀錠鑄造史,私鑄銀錠最初雖然沒有貨幣的職能,只是私營票號或商家儲存和運輸白銀的一種方式,但后來卻發(fā)揮了比官錠更大的流通作用。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大約兩文錢就可以買一個包子,“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一貫銅錢即1000枚換得白銀一兩。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