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水未濟(jì)》,四陽升而五陰降,二陽升而三陰降,則變《風(fēng)山漸》,因?yàn)榍と持荒芙蝗?,所以是乾坤不交生巽?/div>
《風(fēng)山漸》三陽升,四陰降,則變《天地否》
天地復(fù)不交
這是從陰陽升降的角度解說“乾坤生六子”
這個(gè)理論的意義在于解釋八卦的成象根據(jù)
陽始生于下而終升于上,陰始生于上而終降于下,凡陽必升,凡陰必降
震,一陽居下,二陰居上,陽必升,陰必降,所以是躁動(dòng)之象,震為動(dòng)
一陽越兩降而升于上,兩陰履一陽而降于下,升降的動(dòng)作是最大的
所以震德主動(dòng)
坎,一陽居中,初陰不動(dòng),中陽必升,上陰必降,下不能動(dòng)而上欲掙扎,是坎陷之象
艮,一陽居上,止而不能再升,二陰居下,止而不再降,所以艮德止,而象山
巽,兩陽居上,一陰居下,也是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巽德為什么不是“止”呢?
兩陽濁于一陽,一陰清于兩陰(私人備注:兩陽不如一陽純兩陰比一陰濁)
所以巽不如艮止的徹底
巽為進(jìn)退
是一種猶豫的性情或狀態(tài)
離,上陽不動(dòng),中陰欲降,下陽欲升,正是種附麗于物的狀態(tài)
若即若離
兌,一陰必降,兩陽欲升,是必欲動(dòng)者
所以兌為附?jīng)Q
附?jīng)Q是脫離之義
秋季萬物成熟欲脫落也
兌,一陰在上,不如震兩陰重,兩陽在下,不如震一陽輕,所以其動(dòng)不如震,而震為動(dòng)
而八卦類象無一不是取于“形體”卦畫或性情
所以“乾坤生六子”用來解釋八卦形體、性情,及衍生出來的各種類象
乾坤交而生六子,震得乾之氣,坎得乾之精,艮得乾之氣
巽得坤之氣,離得坤之精,兌得坤之氣
乾生三子,健德失,藏于后天八卦西北
坤生三女,順德無,退于后天八卦西南
西南申地,冬至太陽所入之地
西北戌地,夏至太陽所入之地
冬至出辰入申
夏至出寅入戌
所以西南和西北皆是不用之地
圣人居無為之地,生萬物而不有
乾坤始交生震兌,震兌為先天長子和長女
乾坤不交而生巽艮,巽艮為后天長女和長子
先天主陽,后天主陰
所以三子震坎艮,用先天之序
三女巽離兌,用后天之次
震巽雷風(fēng)相薄
震得乾之神,巽得坤之神
得乾坤之神者,承乾坤之性
乾健而震動(dòng),坤順而巽柔
小象傳用“巽”字代表巽卦之德
巽通遜,也是順義
坎得乾之精,離得坤之精
得乾坤之精者,行乾坤之用
陰陽互為體用,所以乾為離,而坤用坎
火為太陽之精,水為太陰之精
乾用離,坎用坤,巽用艮,震用兌,京房八卦,取其組合為歸魂或游魂卦
火地,火天,乾宮游魄、歸魄
雷澤歸妹,兌宮歸魂
艮巽得乾坤之氣
得乾坤之氣者,肖天地之形
艮象天,兌象地
笠以寫天,盤以喻地
艮是笠象,兌是盤象
乾健,震動(dòng),坎陷,艮止,乾生三子,自動(dòng)而陷而止,健德漸失
坤順,巽遜,離麗,兌決,坤生三女,自遜而離而決,由順而剛,順德漸失
艮生數(shù)1+坎生數(shù)3+震生數(shù)7=乾成數(shù)1
乾生三子而父功成
兌生數(shù)4+離生數(shù)2+巽生數(shù)8=坤成數(shù)4
坤生三女而母功成
明白“乾坤生六子”的道理,回頭再看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就會(huì)知道先天八卦是如何轉(zhuǎn)化為后天八卦
乾坤始交而震兌,所以震兌為一道
乾坤再交生坎離,所以坎離為一道
乾坤不交生巽艮,所以艮巽為一道
為一道者,共同進(jìn)退
先天八卦乾上坤下,《天地否》,先天始于《泰》而終于《否》
離兌乾巽,皆乾體象陽,陽居上
坎艮坤震,皆坤體象陰,陰居下
陽上陰下,陰陽不交,也是否象
后天八卦坤上乾下,《地天泰》,后天始于《否》而終于《泰》
乾坎艮震為陽,居下
巽離坤兌為陰,居上
陰上陽下,也是《泰》象
我們將先天圖視為平面天球,則乾在南極90度,兌巽在南緯45度,坎離在赤道0度
震艮在北緯45度,坤在北極90度
先天八卦乾居南緯90度,后天八卦居北緯45度,每45度為一宮,到后天八卦,乾降三宮
先天坤居北緯90度,后天居南緯45度,坤升三宮
乾降三宮,坤升三宮,代表乾坤三交
再看震兌
先天震居北緯45度,后天居赤道0度,升一宮
兌先天居南緯45度,后天居赤道0度,降一宮
乾坤初交生震兌
離先天居赤道0度,后天居南極90度,升兩宮
坎先天居赤道0度,后天居北極90度,降兩宮
乾坤再交生坎宮
艮先天居北緯45度,后天亦居北緯45度,只是自西向東平穩(wěn)而已
巽先天居南緯45度,后天亦居南緯45度,只是自西向東平移而已
乾坤不交而生巽艮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只是世界的兩種圖式
萬物從先天進(jìn)入后天,是陰陽交或不交的必然結(jié)果
在先天到后天之間,存在一種狀態(tài),稱為嬰兒期
嬰兒期是后天之時(shí)而先天用事
也就是先天之道為主后天之時(shí)
其中的義理,象數(shù)卷引用《道德經(jīng)》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