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筆法記——林海鐘作品展”在798藝術區(qū)的空間站藝術中心進行,策展人付曉東是我央美的同學,一直在做藝術策展,成績斐然,尤其是當代藝術的推廣,十余年來盡心盡力。上次去杭州時,才知道她近兩年跟隨中國美術學院林海鐘學習山水畫,這倒讓我有點意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當年,付曉東在魯迅美術學院學中國畫,導師叫韓敬偉,如今再跟林海鐘學習山水畫,倒也是非常正點,算是回歸本源,在注重文脈的前提下去研究山水畫,在暢游自然的藝術精神中陶冶自我,也算一件非常好的事。這次只為林海鐘的新作《洪谷神鉦圖》在北京展示,也得到了林海鐘的認可和贊許,一切都很順暢,功不可沒。















那日(9月2日)下午,我先去了旁邊的尤倫斯藝術中心看了“馬蒂斯藝術展”,純西方的藝術大師看了以后很過癮,頗有感覺,馬蹄斯的速寫和剪紙跟中國繪畫里的意趣非常相近,時刻被感動著,也有點依依不舍。臨近四點我趕到了空間站藝術中心的展廳,當時已經(jīng)有很多參觀者到現(xiàn)場,因為沒有做開幕儀式,進出也自由得很,入口處,剛好見到劉墨準備去罐子書店,他說等會再來聚。隨后又遇見翁志丹,他是林海鐘的博士生,如今已在南京師范大學教書,此次來京帶有八位碩士生做考察,剛好一同參觀,隨后晚間要去國家大劇院看歌劇,有點雅致,閑聊一會,感覺良好。又見到王煜、趙飛,王煜說,馬駿也來,果然不會兒,見到馬駿,與馬駿有好些年沒見了,他氣色還不錯,畢竟韶華依舊。后又遇黃小峰、周博、王平、章燕紫等老友,相見甚歡。在大作《洪谷神鉦圖》旁,又見到方向、丘挺,林海鐘著裝像個員外,有古意,氣色頗好,正在為方向、丘挺講述此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前來旁聽的人也絡繹不絕,形成另外一大景觀。其實,了解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可以通過作品旁邊墻角的小視頻,非常多創(chuàng)作的過程,慢慢看來恰如身臨其境,大家讀完之后也能理解了,整個過程并非易事。作品《洪谷神鉦圖》懸掛成弧型,有點古人觀軸畫的角度,置于展廳中央最矚目之處,使這件作品讓人感覺有份量。觀此大作,感覺太行洪谷郁郁蔥蔥,春色豐盈,生機勃勃,墨色的沉著與線條搭錯出來的畫面既顯示出磅礴,又注重細致與恢弘氣勢相兼容,層層疊疊,滿紙幽冥而筆墨變化千幻百迷,悠然之間似有山色,似得神奇,似見筆痕,那些太行萬仞壁嶂,風云再起,上下起伏跌宕,全然是一種淳樸的氣息表現(xiàn)在畫面里,時而在留白或飛白的映襯下,崖壁天險,崇高致顛,虛實得以兼顧,既可以細細品味與思索,又覺得此太行,此洪谷與觀者心里的“筆法記”的精神有多大的差別呢?林海鐘筆下的這些洪谷與荊浩認知的洪谷又有多大差別呢?這都是可以去追問的話題,我想問,正所謂“畫如其人”,這些山與水,太行與江南園林,寒林與翠茂之間,它們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呢?“筆法記”其實是山水畫家們去研究自然山川和精神意境的一部寶典。如今,林海鐘與太行、與荊浩、與北方山水,具體是通過這件《洪谷神鉦圖》而達成和解的,也能夠突出林海鐘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筆法與墨法的個人鑒賞力。當然,作品旁邊的小視頻,展示了他創(chuàng)作大作的整個過程,多是筆筆生發(fā)而成,讓觀者可以通過小視頻內容,覺知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那份宏闊又精微的理法,確實難能可貴。




展廳的空間里,雖然是以“筆法記”為名,確實,也增補了許多林海鐘個人數(shù)年來的一些山水精品和花鳥、人物,其中右側墻面上的山水四條屏,也很具份量。對面墻有《汴河桃園圖卷》,還有大尺幅的軸條,作品內容是寒林意境,用筆果敢爽勁,頗具氣勢。還有許多小品掛軸,使整個展廳豐富、耐看而具有品位。那些穿插在竹簾屏風上的許多小品,精妙,氣息淡雅,妙不可言,包括左邊墻上的幾幅如《嘯聲天上落》《臨風晴霧中》《千月壁上高》《一峰獨秀》等其作品,都以淡墨勾勒成形,或山石,或水岸,或松枝,或云端,提按頓挫間實現(xiàn)了遠山悠遠,近水沉靜,枝條曲延,云淡清風而氣韻雅潔等等,正所謂“一股清氣滿乾坤”??!






當然,還有幾幅《樹下羅漢》與其他山水畫略有些區(qū)別,山嶺溪泉,松濤柳蔭,行進山野間,空寂寥而萬物有靈,以及《玄奘西行》等,圖像多是故事描繪,以景入境,得意而出,空靈間凸現(xiàn)禪意多多。


另有幾幅帶鏡框的小品畫,裝裱很精致,畫面勾勒渲染賦予節(jié)奏,山石云海穿梭在畫面中,濃淡相宜,黑白相襯,氣韻生動,其結構嚴謹,筆法墨法松脫,細與粗,精與闊全在每一筆的筆法品相里,呈現(xiàn)高潔、溫雅、暢神之感。


縱觀一場展覽的價值,往往是其作品的內容或作者的精神是否能夠體現(xiàn)出來。在當下中國畫領域,林海鐘一路前行,不敢懈怠,努力開拓,他的山水畫從最早純粹勾勒的江南田園,到行跡瀟湘、青城、武當、雁蕩、桂林、武夷以及北方之地的華山、終南、泰山、燕山等,此次的太行洪谷,得山川幽冥,崖壁縱橫,造勢五岳,筆筆寫來,境象凸兀,渾圓悠然,通達玄好而不可預測。正契合了荊浩《筆法記》所言:“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豈此竅矣。叟曰,不然,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zhí)華為實。若不知術,茍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妙言可鑒,全由筆法造勢而得,可喜。



似乎一切都是天意,或又將“山色空蒙處,白云自悠悠?!边@閑來半日,讀林海鐘的諸多畫作,也是滿腦子的山水圖景,那些山水亭臺、樓閣、峽江、巖壁、絕地,蒼茫、幽靜、純粹、空白、樸厚、華滋等概念,全然就浮現(xiàn)在眼前,時隱時現(xiàn)。或許山水畫的魔力也在于此,那些“一法之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至無窮無盡。”在這些理法上覺悟的每一個人,在關照自我人生中升華,變得有味和有意義,我在想。


觀展之樂,留在心田。


臨近晚餐時,天雷一驚,然后大雨落下。時隔半個小時才可出門,余下的朋友劉墨、范華和其他幾位國外友人,還有空間站藝術中心的親友團成員一起為林海鐘“筆法記”畫展慶祝,付曉東的辛苦也在此刻有了結果,不由地喜上心頭。
2023年9月8日晚
于京城北塘








……
作品欣賞

湖鐘天地冊
直徑16cm
紙本水墨
2013年

湖鐘天地冊
直徑16cm
紙本水墨
2013年

蟠桃圖
11cm×13cm
紙本設色
2016年

湛然碧波圖
41.5cm×51.5cm
紙本水墨
2016年

羲之覓句圖
60cm×65cm
紙本設色
2016年

太行洪谷圖
204cm×68cm×4
紙本水墨
2019年

高樹臨風
50cm×31.5cm
紙本水墨
2016年

胡騎崖下
66cm×32.5cm
紙本設色
2015年

樹下羅漢
67cm×31cm
紙本設色
2015年

玄奘西行圖
66cm×31cm
紙本設色
2015年

黃山霧松始信峰所見
68.5cm×33cm
紙本水墨
2014年

皇柏古道
64cm×37cm
紙本水墨
2020年

遙山動波圖
67cm×33cm
紙本水墨
2016年

一峰獨秀圖
74.5cm×32cm
紙本水墨
2011年

千仞壁立圖
74cm×32cm
紙本水墨
2011年

嘯聲天上落
68cm×33cm
紙本水墨
2014年

溪山禪音
69cm×17cm
紙本設色
2016年

持蓮羅漢
69cm×17cm
紙本設色
2016年

←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全圖 →












汴河桃園圖卷
30cm×34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 按住圖片向左右滑動可瀏覽 →










陶淵明歸去來兮冊
23cm×40cm×10
貝殼箋水墨
2013年

洪谷神鉦圖
445cm×340cm
紙本水墨
2023年
(來源:子游派)
畫家簡介

林海鐘
現(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號臥霞散人錢塘后來生林泉閣主人
1968年生于浙江杭州
1986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90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畢業(yè),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1991年獲首屆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獎學金”
1993年獲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1997-1999年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0年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首屆中國畫6博士之一
2010年擔任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