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傷寒論》113方——麻黃附子甘草湯
谷山居士
>《傷寒論113方》
2022.11.07 上海
關注
1
盛夏畏冷——陸九芝醫(yī)案(清)
唐春舲盛夏畏冷,大父以麻黃
0.9
克,附子
0.9
克,甘草
0.3
克,強服之,一服解一裝,兩服而重裝皆弛矣。(陸九芝其大父醫(yī)案)
按:本案藥量比較輕,《傷寒論》原方是:麻黃
6
克,炙甘草
6
克,熟附片
3
克(先煎
1
小時)。近代藥理研究,附子具有強心、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對垂體
--
腎上腺系統有興奮作用,和中醫(yī)的溫補腎陽作用一致;對神經系統,小劑量具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麻醉鎮(zhèn)痛功能。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陽虛畏寒型),病輕者
9-15
克,病重者
30-60
克。但附子有毒,須先煎
40
分鐘
-1
小時,以去其毒性。
附子用量過大可導致心臟傳導阻滯及呼吸麻痹,故大劑量使用時,應注意觀察。
《經方研習》
2
虛寒表證頭痛——胡希恕醫(yī)案
許某,男性,
47
歲,病歷號
3752
,
1978
年
5
月
4
日初診。右頭痛兩天,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舌質淡,苔薄白,
脈沉細
,咽紅多濾泡增生。此屬虛寒表證,治以溫陽解表,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
麻黃
10
克制附子
10
克炙甘草
6
克川芎
10
克
上藥服一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yǎng)兩日,精神如常。(馮世綸
.
經方傳真
.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4
:
83
)《名醫(yī)經方驗案》《經方專家》《解讀張仲景醫(yī)學》
按:本例為少陰表虛寒證的頭痛,以溫陽強壯解表,表解則頭痛去。這里需說明的是,這種虛寒表陰證即少陰病,不只是見于感冒的一兩天,也可見于慢性頭痛中,如喘證篇中的唐某病例,即是經常頭痛和哮喘并見的病證,因現少陰表虛寒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而愈,正說明少陰表證之頭痛也常見于慢性病。這里需說明的是,胡老認為表分陰陽,陽證為太陽,陰證為少陰,即是說太陽與少陰病位同在表,是正邪的盛衰決定了表證的性質,即表現為虛寒陰性者為少陰病,表現為實熱陽性者為太陽病。太陽病可因誤治,或病久而陷于少陰病,頭痛更為多見,宜注意。
3
惡寒——閆云科醫(yī)案
劉某,女,
29
歲,忻縣預制廠化驗員。闌尾手術后,身體恢復較差,精神一直不佳,胃納不振,經常泄瀉。近又感受風寒十余日,雖未至臥床,然神疲無力,惡寒,咳嗽始終未止。服抗病毒、抗菌、解熱鎮(zhèn)痛藥均不見好,遂改服中藥。惡寒無汗,鼻塞咳嗽,痰涎清稀不爽,為太陽風寒襲表之證,然
脈不浮反沉細
,身不熱,手足涼,口雖干而不欲飲,皆一派陽虛癥狀。由是觀之,此乃太陽少陰兩感證也,當溫陽解表以治,擬仲圣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
麻黃
6g
附子
6g
甘草
6g
杏仁
10g
一劑
二診:藥后周身汗出,諸癥消失,改擬歸脾丸善后。
按語: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皆為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之方。不同者,后者適用于脈癥較虛或發(fā)病較久者。尤怡謂:
“
寒邪不可不發(fā),而陰病又不可過發(fā)
。
”方中甘草易細辛,其發(fā)散作用減輕,而且不會傷及正氣。《臨證實踐錄》
論:經陽傷寒,陰邪外束而內盛,所以惡寒。
4
小兒痧疹——曹穎甫醫(yī)案
余嘗治上海電報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齡。身無熱,亦不惡寒,二便如常,
但欲寐,強呼之醒
與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
脈微細無力
。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謂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顧
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驗
,請另乞診于高明。高君自明西醫(yī)理,能注射強心針,顧又知強心針僅能取效于一時,非根本之圖,強請立方。余不獲已,書熟附片八分,凈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與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復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于原方加減。五日而痧疹出,微汗與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達五日之久,而胸悶不除,大熱不減,當于麻杏甘石重劑,始獲痊愈。一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風寒,復發(fā)嗜寐之恙,脈轉微細,與前度仿佛。此時,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變,依然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與之,四月而藏。
[
《經方實驗錄》
1956
:
49]
按語:邪入少陰多為心腎虛衰,氣血不足的病變,心腎虛表,陰寒內盛,正不勝邪,反被邪困而見但欲寐;陽氣衰微,鼓動無力,故脈微;陰血不足,脈道不充,則脈細。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劑,緩溫少陰陽氣則愈?!秱撁t(yī)驗案精選》
論:疹陷則人危,疹發(fā)則病去。麻附辛湯,溫里而發(fā)表,表里雙解。
9
咳喘證——范中林醫(yī)案
太陽少陰證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氣管炎、腸炎、尿道萎縮
葉某某,男,
68
歲。成都市居民,盲人。患
慢性氣管炎十余年,經常頭昏頭痛,咳喘痰多,不能平臥;
其后,二便失禁五、六載,每日大小便約二十余次,每解小便,大便即出,時稀時秘。成都某醫(yī)院曾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并發(fā)感染、慢性腸炎、尿道萎縮。經常服用氨茶堿及多種抗生素等,病情未見改善,自覺全身發(fā)涼,四肢乏力,惡心嘔吐不已。
1975
年轉某院就診,曾服清熱中藥及抗生素后,至深夜,忽感心煩,四肢冰冷,大小便頓失控制,神志昏迷約半小時方蘇醒,數日后又出現口眼歪斜,診斷為“面神經麻痹”。經針灸治療,口眼歪斜有好轉,余證如故。長期病魔纏身,痛苦不可言狀。
1975
年
12
月來診,按太陽少陰同病論治,服藥兩月基本痊愈。
初診:時腹痛,每日大便頻繁,常呈灰白黏液;間有秘結,如筷頭狀,臨廁努掙,憋脹難忍。小便淋漓不盡,量少刺痛,欲解而不暢??人?、痰多、稀白。心累喘急,只能半臥;頭昏頭痛,惡寒乏力,四肢清冷。面色蒼白,體虛胖。舌質淡,微紫暗,前半部無苔,舌根部白膩夾黃而厚,
脈沉微
。此為太陽寒實郁久,陰邪深結于臟,肺失肅降,腎氣內傷,下焦不固,以致二便失常。乃少陰寒化,兼太陽表實證。法宜內護元陽而散寒,外開腠理而固中。以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處方:麻黃
10
克,制附片
30
克(久煎),甘草
15
克。四劑。
辨證:患者早年雙目失明,生活艱苦無人照顧,以致沉疾遷延,病情日益復雜,陰陽及表里虛實交錯;患者面蒼白,舌質偏淡微現紫暗,苔白厚膩;加以脈沉微,肢冷、惡寒、心累、乏力,顯系心腎陽衰,氣血不足。應屬陰、寒、里、虛,病入少陰之證。
察其腹脹痛之證,雖非陰證虛寒所獨有,但陽證實熱則與此又不同。本例腹脹,時痛時止,時利時秘,惡寒無熱,口不渴;舌質淡,前半部無苔,舌根部白滑而膩,顯然,此為陰盛腹痛脹滿之象。
二
便失其約制
,又與熱迫大腸或熱結旁流而下利者不同?;颊叨嗄陙頃r溏時秘,常有便意;秘而并不堅硬,溏而排泄不盡。解小便時,大便憋脹欲行;解大便時,小便復覺淋漓不盡。由此可知,此證當屬少陰寒化,下焦失固之二便失禁無疑。
病入少陰,必損及心腎與膀胱諸臟腑。以本例而言,其根本首在腎陽虛衰。今久病之后,腎氣日衰,開闔失司,二便排泄隨之失調。腎累及脾,脾失健運,故更增腹脹滿。脾濕盛,致大便色白;上泛為痰,阻塞氣機而咳嗽痰多。腎之元陽衰微,必影響肺氣之肅降,加重氣機之不暢,致使患者不能平臥:此乃患者多年以來,諸證蜂起,相互纏綿,遷延不愈之病根。
患者初診時,惡寒、頭痛,舌質淡潤而苔白夾黃,乃兼有太陽外感表實之邪。單解表則里證不去,單治里則表實不解。為此,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兼顧陰陽表里。附子與麻黃并用,寒氣散而不傷元陽,救其里而及其表;且以甘草緩之,微發(fā)其汗也。此與單純治療少陰虛寒里證,或病僅屬太陽表實,脈陰陽俱緊而發(fā)汗者,徑庭也。
二診:上方服四劑,惡寒、咳嗽、頭痛等減輕。
太陽表寒初解,腹脹、便難等稍有好轉
。
但陰寒凝聚于里,非通下不足以破其結。惟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查前人固有少陰急下三證之說,但有嚴格之界限。此證與少陰三急下證又不相同,應為少陰寒證陰結為主的二便失常,乃少陰之變,而非少陰之常,當用溫通之法。為此投以陰陽共濟,寒熱同爐之大黃附子湯主之。
處方:生大黃
9
克,川附片
45
克(久煎),遼細辛
3
克。四劑
服藥四劑,二便皆覺通暢;憋脹、急迫等多年痛楚消失;咳喘、痰涎亦進而減輕。以后改服理中湯,隨證加減,又服藥月余,調理而安。
1978
年
12
月
10
日,至患者家中訪問,得知幾年來身體一直良好。老人興奮地說:往年冬季,早已臥;病愈至今,既無手足清冷,又無惡寒咳喘之病,二便亦已正常,對范老十分感激。
按語:本例上、中、下三焦,肺、脾、腎、胃、大小腸、膀胱等多臟腑皆已受病,互相連累和交織。病之癥結,在于腎陽虛衰,致使下焦佚固,咳喘纏綿。病邪傳變之趨向,為寒濕浸入太陽,日久失治,陽消陰長,邪進正衰;病傳少陰,則寒化益深,機體抗病力更弱,以致纏綿數載,變證蜂起。病情雖然如此復雜,由于緊緊抓住六經辨證的基本線索,故其特征、本質和各個階段之主要癥結清晰可見,從而為臨床施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論:氣管炎十年,咳喘痰多,不能平臥,此是肺閉氣逆之病也。以頭昏頭痛則知,太陽經病,經氣上逆,頭上壅塞也。初病則解表矣,久病則病機變,隨證治之。
有表證的惡寒,是可以加麻黃的,但也要少用,取
“微發(fā)汗”之意的量。二便失約,是肺閉問題,肺失治節(jié)?還是腎司二便,寒滑失禁的問題?師解為少陰寒化之理。表里俱寒,陰陽不能相得,表里之氣俱亂也。表寒初解,則腹脹、便難好轉,是陰陽相得,氣不積滯于中也。大黃附子湯,用的厲害。
10
咳嗽——閆云科醫(yī)案
張某,女,
73
歲,哈爾濱人。著涼咳嗽多年,冬日益甚。背如扇,穿厚棉背心以御寒。今至海口,雖較東北溫暖甚,然亦有低溫之日,是以咳嗽依然,于
2005
年
12
月
26
日隨其侄來診。
咳嗽月余,痰甚少,不發(fā)熱,無汗出,背畏寒,四末不溫,神疲氣怯,口中和,胃納尚可,大便二日一行。舌質淡,苔薄白。
脈沉細
。
年老體弱,鐘滑欲歇。陽氣不足,難以統營衛(wèi)、肥胰理、衛(wèi)外以固,嬌臟是以受邪而咳,故溫陽散寒乃為正治之法。麻黃附子甘草湯為太陽少陰兩感證之治方,本案雖無太陽證,然陽虛肺寒無疑。擬:麻黃
10g
附子
6g
甘草
6g
杏仁
15g
五味子
6g
二劑
二診:一劑咳減,二劑已。陽虛氣弱,非一時可復,囑服金匱腎氣丸二至三月?!督浄焦袖洝?/span>
20
水腫急性腎炎——劉景祺醫(yī)案
張某某,女
23
歲,
1975
年
6
月
16
日初診。全身浮腫、尿少已五日。
半月前感冒
,咽喉痛,發(fā)熱惡寒。近五日來尿少,腰痛,眼瞼及兩腳浮腫,日漸加重,納呆。尿常規(guī):蛋白(
++++
),白細胞(
++
),紅細胞(
++
),管型(
+
)。兩腳極度浮腫,內外踝看不見,皮膚發(fā)涼,皮膚皺紋消失,不能穿鞋,眼瞼浮腫。舌淡,邊有齒印,苔白滑,
脈關滑,尺沉緊
。此為正水,乃太少兩感,治以解表溫里,化氣行水。處方:麻黃
9
克,炮附子
3
克,炙甘草
6
克。
服頭劑后,夜間小便一痰盂,小腿和足部浮腫消去大半。服
3
劑后,浮腫全部消退,納增,尿常規(guī)化驗正常,隨訪一年無復發(fā)。
[
《經方驗》
1987
:
119]
按語:感冒誘發(fā)水腫,見太少兩感證,以麻黃附子甘草湯散太陽寒氣,溫少陰水氣,緩以沐急,水散腫消?!秱撁t(yī)驗案精選》
21
腎外傷——劉景琪醫(yī)案
關某,男,
22
歲,工人
/1984
年
8
月
29
日初診。十天前自馬上摔下,二日后全身浮腫、腰痛,尿常規(guī):蛋白(
+++
);紅、白血球各(
+
)。舌苔薄白,
脈關滑、尺沉
。印象:水腫。辯證:腎陽受損,不能制水。治則:溫腎助陽。處方:
麻黃
9
克附子
8
克甘草
6
克竹葉
12
克白茅根
30
克,三劑。
4
月
2
日復診:浮腫減退,腰痛緩解;有輕度惡心,尺脈沉。繼服初診方去竹葉、白茅根加枳實
9
克竹茹
12
克三劑。
4
月
5
日三診:全身浮腫基本消失,納增、晨痛減,全身較前有力,又繼服二診方三劑后,浮腫消退,腰痛止,尿常規(guī)化驗正常?!督浄津灐?/span>
22
腎炎——劉景琪醫(yī)案
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
賈某,男,
35
歲,干部,
1982
年
11
月
3
日初診。腰痛、眼瞼浮腫、發(fā)熱惡寒、怕冷、小便時尿道疼痛已三天。三年前曾患浮腫,尿常規(guī),蛋白(
+++
)有紅白血球,當時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經治療癥狀消失。
'
三天前曾感感冒,咽喉痛,眼瞼及小腿有輕度凹陷性浮腫,小便時尿道痛,尿常規(guī):蛋白(
++
),白細胞(
+
),紅細胞(
+
)舌苔薄白,
脈關滑,尺沉緊
。印象;水腫。辨證:素體陽虛,氣化不利。治則:助陽解表,溫經利水。處方:麻黃
9
克炮附子
3
克甘草
8
克 服三劑后,浮腫,尿痛,腰痛消失,尿常規(guī)化驗正常。《經方驗》
23
腰椎間盤突出——婁紹昆醫(yī)案
麻黃附子甘草湯合附子湯
錢某,女,
30
歲。
2000
年
9
月
28
日初診。
2
年前因車禍而致腰部外傷,腰骶疼痛延及兩腿,近年來日漸加重。經醫(yī)院
CT
、
X
線攝片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隱窩狹窄”。
刻診:腰部強直拘痛難以活動,兩腿外側冷而麻痛;畏寒肢冷,以背部為甚;體型偏胖,精神萎靡,痛苦面容,面色晦黃不澤;經常鼻塞,嗅覺遲鈍;便溏而細,小便不利,
夜尿頻多
。舌質胖大暗淡,苔厚白水滑;
脈弦細而虛遲
。腹診:腹肌松軟,按之無力,但臍周圍肌肉拘攣,按之痛而徹背。
此為
“麻黃體質”的少陰病,陽虛血虧,風寒濕邪駐留背部和腰腿。法當溫陽驅寒利濕,予以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合方:附片、白術、茯苓、黨參、白芍藥各
10g
,麻黃、甘草各
5g
,
5
劑。
同時,用正脊手法糾正紊亂的腰椎后關節(jié),并在腰腿痛處予以刺血、拔罐。
治療后,諸癥稍有改善。原方加細辛、當歸,使藥效深入營血,又
5
劑。肩背部與腰骶部輔以按摩手法。守上法治療半月后,神振肢溫,浮腫減退,小便暢利,大便成形,腰腿痛漸趨緩和。轉方用陽和湯調理
2
個月而愈。隨訪半年,步履如常。
臨證心悟
本案患者具有
“
麻黃體質
”
的
“
附子證
”“
附子脈
”
(
“
麻黃體質
”
:體型偏胖,畏寒、面色晦黃不澤,浮腫傾向,膚燥無汗;
“
附子證
”
: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部強痛等癥;
“
附子脈
”
:脈象沉微)。我以此體質證型為著眼點,對照
“
脈細微,但欲寐
”
的少陰病兩個提綱癥,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附子湯合方,達到了溫陽驅寒、利濕除痹的目的。治愈此案心得有二:
1.
初學者大多認為,辨證用藥都是嚴格地按照理、法、方、藥的程序進行的,但實際上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其相反的(按藥、方、法、理)程序進行的辨證模式。本案的診治,是以體質藥證、方證辨證為基點,融合了兩種不同的辨證模式而交錯進行的。
2.
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附子湯是治療少陰痹痛的。兩首常用方劑在此案中合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能溫陽解表,
“
微發(fā)汗
”
,治療
“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
而
“
無里證
”
的陽虛表證;附子湯是
“
少陰固本御邪之劑
”
,主治
“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
”
而
“
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
。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附子湯合用,對驅除少陰痹痛效果更佳。正如柯琴所云:
“
此方(麻黃附子甘草湯)證與附子湯證皆是少陰表證,發(fā)熱、脈沉無里證者,從陽內注于經也;身體骨節(jié)痛,手足寒,背惡寒,脈沉者,從陰內注于骨也。從陽注經,故用麻黃、細辛;從陰注骨,故用參、苓、術、芍??谥泻?,樞無熱,皆可用附子。
”
《婁紹昆經方醫(yī)案醫(yī)話》
論:小便白天不利,又夜尿頻多,是腎虛之證,是腎寒失藏,而風木疏泄也。白天不利,濕盛而木郁,疏泄不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麻附辛治痹癥,腰腿痛醫(yī)案#
《傷寒懸解》臟病連經——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甘草湯
劉渡舟醫(yī)案
胡希恕醫(yī)案99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 道醫(yī)網
小青龍湯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