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杰
童歡和老伴退休后,請大侄兒幫忙修繕了老家的三間紅磚房,就與城里的兩家兒孫一一作別,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農村老家——童家灣。兒孫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都理解父親母親、爺爺奶奶要回老家安度晚年、頤養(yǎng)天年的那點心思。
從溪流朝上朝南望,s型的汩汩碧水,環(huán)曲懷抱著西岸上的呈坐北向南、半月狀的童家灣;而東岸上的近二百畝嫩嫩秧苗,也好像陪伴著童家灣百十戶人家,在詠唱著世世代代經年累月的福歌:這里的人事物都掩映在茂林翠竹中,灼灼生輝……
童歡與老伴住在老家童家灣,家長里短的生活,一切都適應得自然有趣又恰到好處:這一住,又是三年了。
慢慢地,童歡與老伴感覺到卻有一樣事兒,確實受不了,那就是人情世故的禮數。童歡對老伴說:
“比如親朋好友、家們叔侄,誰家有紅白喜事,比著接客,攀親帶故,送禮送少了,還會被人小視。特別是過生日,什么虛六十實六十歲上都要過兩三次,還有什么明九暗九上也要接客,以及生日宴、婚嫁宴等等什么的,不去送禮行嘛,老臉往哪兒擱呢?一點兒錢都被掏空了,實在是受不了了。”
“咱老家童家灣生態(tài)環(huán)境天然的,啥子都好,就是人文風尚不夠美!咋辦呢?”
童歡的老伴退休前是搞財務審計工作的,對統籌計劃之類蠻在行,就對丈夫童歡說:“你還叫童歡,你咋童歡呢?慢慢來,要想得開,禮還是要照送,要隨得方就得圓,知道不?這叫鄉(xiāng)風民俗,也不可小覷!”
“那,你有啥好辦法,解決送禮多、送禮難的法子嘛?”“你要聽,咱就說?!?/span>
“送禮是個意思,不就是隨份子嘛。禮多了,咱就悠著來,況且老古言有,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咱就不再三百、五百、一千元的送,咱凡要隨份子,每份就只送一百元,行不?”“這怕不好意思呀!”
“咋不好意思呢?因為咱們都退休了,哪還有多余的閑錢呢,況且咱們還要生活嘛……”
“這個辦法若不行,那你就大送特送,恐怕也不行?”
童歡被這事兒搞得大半年都悶悶不樂地。經兒孫們的再三開導,慢慢地也想通了,就認可了老伴給出的辦法:凡送禮,就是隨份子,就是捧臺子湊人氣,童歡就只拿出一百元表示一下對鄉(xiāng)鄰的仁義禮數。
其實,住在童家灣,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童歡送禮“減價”的這事兒,也沒有多少人在意,童歡自己也漸漸地習慣了,沒啥大不了的。
后經鄉(xiāng)上和村上干部入戶走訪,童歡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和盤托出,村上還把童歡選為村紅白理事會的理事之一嘞,童歡竟然協助村上把村民送禮這事兒拾掇得順順當當、和和美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