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韓愈說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確實一點兒也不夸張,但毫無疑問只憑詩仙詩圣二人流傳下來的不到2500首詩,是扛不起唐詩的半壁江山的。目前存世的近五萬首唐詩中,名家巨匠之筆令人大呼過癮,但不少所謂二流甚至是完全不知名的小詩人之作,也同樣精彩。比如本期的這首《雨晴》,就是一首不容錯過的小詩人之作。
《雨晴》作者為唐代詩人王駕,《全唐詩》僅收錄了他的6首詩作,生平事跡也不詳,這首《雨晴》是其一生最得意的一首詩,算得上是二流詩人的一流詩了。也正是這首詩令王安石也尷尬了一回。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雨晴》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是一首即景七絕,詩名中有雨亦有晴,寫的是雨后初晴的園中景。詩人雨后漫步,來到園中看到一片繁華落盡,產(chǎn)生了無限傷春之意,這在唐詩中是最平凡不過的的詩歌題材,要出經(jīng)典是非常難的。但王駕這首詩,卻借過墻蝴蝶,產(chǎn)生了一個有趣疑問,令人眼前一亮。
詩的一、二句人,用雨前和雨后的對仗,抒寫春雨的無情?!俺跻姟闭f明花兒才剛準備開放,而“全無”則表現(xiàn)了詩人的萬般無奈和一腔痛心疾首。后來這兩句被王安石看到了,覺得有些不夠工整,于是將這兩句改成了“雨前不見花間葉,雨后全無葉底花”。王安石認為“不見”對“全無”,“花間葉”對“葉底花”才算是工筆?!短埔粑旌灐穼Υ说脑u價是:點金成鐵,其實細細品一品,用“點金成鐵”來形容雖然有些夸張,但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原句的“初”和“蕊”,的確更為傳神,這一次王文公確實差點兒毀了首好詩。
全詩最妙的是三、四兩句,也是備受后世推崇的名句。雨后花落,蝴蝶離去,是實景;而飛向哪里,卻是詩人的想象。一個“疑”字,可謂相當出彩,將一個惜春、愛春以至嫉妒起鄰居的詩人形象刻畫得躍然紙上。從情理上看來,蝴蝶確實有可能飛到隔壁去了;但同樣經(jīng)歷了大雨,隔壁家的花兒也會凋謝。詩人這樣寫,不過是對“蜂蝶紛紛過墻去”的一腔怨氣。蝴蝶的小調(diào)皮,與春雨、落花一樣,都是春的一部分,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和巧妙的結構安排,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靈動自然而又渾然天成。
縱觀全詩,前三句寫實景,后一句是詩人的想象,虛實相結,生動有趣,是詠春詩中的難得的佳作。這首詩大家覺得如何?歡迎討論一、二。